![]() 中國熱極火焰山
交河故城的蒼涼,讓人們感知世態的殘酷;維族古村的風情,讓人們震撼人類的執著。我們在思索中來到火焰山。 火焰山,山色赤褐,砂巖裸露,在烈日照耀下山體灼灼發光;滾滾熾熱氣流緩緩上升,如萬道烈焰熊熊燃燒,“火焰山”由此而來?;鹧嫔焦欧Q赤石山,維吾爾語稱為“克孜勒塔格”,意思紅山。唐代詩人岑參經過火焰山,曾寫下“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鹕綕M山凝未開,飛鳥千里不敢來。”的詩句;明代旅行家陳誠就詩描述“一片青煙一片紅,炎炎氣焰欲燒空。春光末半渾如夏,誰道西方有祝融?!?/FONT> 這就是火焰山。 當地人把火焰山叫“紅山”,是相傳天山深處有條惡龍,專吃童男童女,人們惶恐不安。當地的最高首領決心為民除害,屠除惡龍,于是派一位名叫哈拉和卓的勇士去降伏惡龍。經過激戰,哈拉和卓揮劍力劈惡龍,制服了惡龍。惡龍受傷后沿山盤旋,山脈被龍血染盡,維吾爾人因此把這山叫做“紅山”。 吳承恩《西游記》的第五十九回和第六十回“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孫行者三調芭蕉扇”中寫道:“西方路上有個斯哈哩國,乃日落之處,俗呼'天盡頭’。這里有座火焰山,無春無秋,四季皆熱。那火焰山有八百里火焰,四周圍寸草不生。若過得山,就是銅腦殼,鐵身軀,也要化成汁哩?!泵枋隹鋸?,但四季皆熱寸草不生的特征,與火焰山狀況完全吻合。吳承恩是否親臨過火焰山呢? 吐魯番是全國最熱的地方,火焰山是吐魯番最最熱的地方——號稱“中國熱極”?;纳蕉d嶺寸草不生的火焰山,夏季最高氣溫達47.8℃以上。盛夏烈日當頭,地氣蒸騰煙云繚繞,山地金黃赤地炎炎?;鹧嫔綎|西走向98公里,南北走向9公里。均高500米左右,最高峰832米?;鹧嫔降乇泶绮莶簧?,但在地殼運動斷裂與河水切割處,所形成的溝壑和峽谷卻濃蔭蔽日田園如畫,著名的葡萄溝、吐峪溝、桃兒溝、木頭溝、勝金口峽谷就在這里。在這些溝谷中,溪澗縈回,瓜果飄香,花木蔥蘢,景色迷人,一派火洲中國熱極中的“花果塢”和“桃花源”。 中國熱極火焰山 中國第一溫度 取經路上 火焰山博物館 中國熱極火焰山 取經路過火焰山
豐收歌舞 葡萄溝有名氣,源于葡萄溝的地理環境,源于葡萄溝的豐物葡萄,源于“吐魯番的葡萄熟了,阿娜爾罕的心兒醉了”的美曲…… 葡萄溝是火焰山山脈溝谷地之一,南北走向7公里,寬處2公里。就是這14平方公里的溝谷,生息著維吾爾、回、漢民族。溝外火焰山炎炎赤地,溝內天山水穿谷而過。空氣濕潤清新,氣象涼爽宜人。樹木繁茂,葡萄滿布。站在溝谷里舉頭望火山,低頭見綠地——好一幅西域江南景象! 11月的葡萄溝,雖沒見葡萄熟了,阿娜爾罕的心兒醉了,人們歡樂地采摘葡萄、晾制葡萄的繁忙場景,可阿娜爾罕們豐收后的喜悅,溢于言表。他們忙碌著下架葡萄樹,修剪葡萄枝,打理葡萄樹入土過冬。期盼來年葡萄枝繁葉茂、累累葡萄,又是一個豐收年的到來。 我們來到阿娜爾罕家中,主人用熱情的新疆歌舞和葡萄干、哈密瓜招待著我們……阿娜爾罕自豪地向我們介紹葡萄溝的葡萄。 葡萄溝有400多公頃葡萄園,有無核白、馬奶子、玫瑰紅、喀什哈爾、比夾干、黑葡萄、京早晶、艾麥納、無核紫、無核紅、玫瑰香等優良品種。果形各異,有的鮮艷似瑪瑙,有的晶瑩如珍珠,有的碧綠若翡翠。年產各種葡萄6000噸,晾制葡萄干300余噸。 主人告訴我們,吃鮮葡萄還是葡萄干要連皮帶子一起吃,這是科學的吃法;當年的葡萄干發出的是“撲撲”聲,陳年的葡萄干是“叮鐺”音;馬奶子葡萄干適于老人,玫瑰紅葡萄干適于女同胞,喀什哈爾葡萄干適于男生…… 老綿羊深情地迎接著來自四方的賓朋,忠誠地守護著財富葡萄樹,盡情地歡唱著葡萄熟了阿娜爾罕的心兒醉了——美啊美! 老綿羊深情地迎接著來自四方的賓朋 葡萄溝 葡萄園 阿娜爾罕們忙碌著下架葡萄樹,修剪葡萄枝,打理葡萄樹入土過冬
美啊美! 中國“火洲”吐魯番 涓涓坎兒水 新疆風力電基地 坎兒井在新疆吐魯番,吐魯番離烏魯木齊180公里??矁壕c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是中國古代三大偉大工程。 從新疆烏魯木齊到吐魯番,高速國道坦蕩,沒有什么雪山,風景平淡猶如平原游走。一路的“大風車”有規則地分布在戈壁灘上。大風車轉動著人們的創造和自覺,轉動著新疆的發展與潛能。 吐魯番,中國“火洲”,是新疆連接內陸、中亞地區及新疆南北疆的交通樞紐,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曾經是西域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之一。講吐魯番是中國“火洲”是說吐魯番干燥少雨,日充足,全年日照時數3200小時,年積溫5300℃以上,無霜期達270天。吐魯番的光熱條件和獨特氣候,讓這里盛產葡萄、哈密瓜,被譽為“葡萄和瓜果之鄉”。 吐魯番,過去和現在都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它的路很有意思,來去的道路不合道,會車道路相距5-60米。司機師傅告訴我們,這是因為吐魯番的風強度很大,車輛同道交匯在強風來的時候,風的力量足以將行使的車輛吹走或掀翻。來來往往的車輛來去穿梭,就像高速上復線高鐵上奔駛,不失是一道風景。 在新疆坎兒井有1600多條,總長超過5000公里。實際上坎兒井是一種結構巧妙的特殊灌溉系統??矁壕皇莾汝懙木韶Q井、暗渠、明渠和澇壩(一種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組成。豎井的深度和井與井之間的距離有關。向雪峰豎井愈深間距愈長,30至70米不等;愈往下游豎進愈淺間距愈短,10米到20米。豎井是為了通風和挖掘以及修理坎兒井時提土之用。豎井最深的在90米左右。3-20公里的坎兒井年灌溉3至500畝。暗渠的出水口和地面的明渠聯接,涓涓雪峰的血液就這樣從高山到地下再到地面不息地流淌,不息地養育。 這是創造! 歷史的記載是這樣。在漢代的關中盛行挖掘地下窖井技術,稱“井渠法”。漢通西域后,塞外乏水且沙土較松易崩,“井渠法”取水方法傳授到這里,經各族人民辛勤探索,發展為適合新疆自然地理條件的坎兒井。清末遭貶充軍新疆的愛國大臣林則徐在吐魯番時,對坎兒井大為贊賞,他的日記中寫道:“見沿途多土坑,詢其名,曰'卡井’能引水橫流者,由南而弱,漸引漸高,水從土中穿穴而行,誠不可思議之事!” 史料還記載,坎兒井得到高度的發展在清朝時期。“火洲”的吐魯番地區,氣候極其干燥,如人體血脈似的坎兒井群的潛流網絡,在吐魯番盆地廣泛采用,四通八達,締造了新疆戈壁上的綠洲。 坎兒井的清泉,從雪山引來,豎的是井,走的是渠,澆灌滋潤著吐魯番大地,把個“火洲”戈壁變成綠洲良田,把個葡萄、瓜果、棉花、油料馳名中外。我們來到坎兒井,臨渠惜飲一口坎兒水,蕩氣回腸。偉大的工程,智慧的民眾 ! 吐魯番到了 吐魯番坎兒井博物館大門 坎兒井明渠 坎兒井明渠 坎兒井豎井 坎兒井豎井 人類自覺創造 |
|
來自: *Blacksmith* > 《雜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