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衛拉特蒙古,許多人往往將其等同于衛拉特四部,但實際上,形成衛拉特四部是在明末清初之際,在此之前,衛拉特蒙古早已作為一個部落聯盟整體活躍在蒙古歷史舞臺之上。 而衛拉特的組成部分,也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恰恰相反,衛拉特諸部的組成一直處于變化之中。而對于衛拉特影響最大的,莫過于公元15世紀脫歡太師時期,和碩特部加入了衛拉特蒙古。 蒙古鐵騎 眾所周知,衛拉特蒙古形成于成吉思汗時期,當成吉思汗的長子術赤率部征服活躍于南西伯利亞南部地區的林木中百姓之后,這些林木中百姓迅速歸順了成吉思汗,并為成吉思汗打下龐大的蒙古帝國,立下了汗馬功勞。 元朝滅亡之后,殘元勢力不斷被明朝打擊,而一直居住于漠北地區的衛拉特蒙古不但沒有受到任何損失,反而趁著東蒙古勢力的衰落開始崛起,并在脫歡時期達到了鼎盛。 在自封為太師的脫歡的率領下,衛拉特蒙古擊敗了蒙古各部,尤其是擊敗了以元朝黃金家族后裔為首的韃靼部后,在元朝滅亡之后,衛拉特部第1次統一了蒙古高原。 明朝時期的蒙古高原 此時,聲勢浩大的衛拉特蒙古疆域,西至中亞,東到朝鮮,北接西伯利亞,南部直接逼近了明朝北部邊境,形成了強盛一時的衛拉特帝國。也正是在這一時期,被稱為和碩特部的東蒙古部落加入了衛拉特部,并成為衛拉特部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碩特部加入衛拉特,也成為衛拉特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具有極為深遠的影響。 明朝洪武年間,朱元璋的北伐大軍擊敗元朝軍隊并收復京師之后,明軍開始繼續北伐,并先后攻占了遼東等地區,為了加強對于這些戰略地位極為重要,但卻地廣人稀地區的統治,明朝開始在蒙古及東北地區大量設置羈縻衛所。 而活躍于如今綽爾、洮爾兩河流域的蒙古部落部落在歸順了明朝以后,被明朝設為了朵顏、泰寧、福余三衛,他們因此被稱之為朵顏三衛。由于朵顏衛中有大量的兀良哈人,因此,三衛也被稱為兀良哈三衛。 朵顏三衛 朵顏三衛在明朝歷史上擁有極為特殊的地位。例如,根據《明史》記載,永樂帝在北京發動靖難之役后,朵顏三衛曾出兵幫助永樂帝,因此在成功擊敗建文帝后,永樂帝曾割讓了大寧等地區給予朵顏三衛,用于獎賞他們在靖難之役的功勞。 但是,由于朵顏三衛距離中原地區遙遠,又與韃靼的實際領袖阿魯臺的根據地呼倫貝爾緊密相連,因此,朵顏三衛一直是阿魯臺攻略的重點,憑借強橫的實力,阿魯臺也很快征服了朵顏三衛,或者說面對阿魯臺強橫的勢力,朵顏三衛背叛了明朝,選擇了與阿魯臺合作。 例如在永樂年間,阿魯臺就多次在朵顏三衛之中征兵。也就是說,雖然朵顏三衛理論上被明朝收編,屬于明朝的麾下,但實際上,在永樂年間,阿魯臺也曾征服朵顏三衛,實際上的朵顏三衛處于騎墻狀態,甚至大多數時候偏向于韃靼。這也是為什么明朝永樂大帝在多次遠征草原過程中,也幾次舉兵襲擊兀良哈的原因。 明朝疆域 脫歡率領衛拉特諸部逐步崛起后,統領韃靼的阿魯臺成為衛拉特蒙古統一蒙古高原的最大障礙。阿魯臺與脫歡太師率領下的瓦剌(衛拉特部)之間的戰爭,也持續了很長的時間。 公元1431年,即大明宣德6年,逐步占據優勢地位的脫歡開始全力征討阿魯臺,而實力強大的朵顏三衛,成為脫歡征服東蒙古的最大障礙。朵顏三衛的態度,也將一定程度決定戰爭的走向。 由于阿魯臺與衛拉特部的多次戰爭中不斷失利,實力開始大幅衰減,本就以自己利益為中心,十分善于騎墻的朵顏三衛,毫不猶豫的決定拋棄即將沉沒的阿魯臺。 蒙古騎兵 因此,此時的朵顏三衛不但沒有出兵幫助同出一源的阿魯臺,反而開始舉兵進攻進犯阿魯臺。 例如在宣德7年,《明宣宗實錄》中就明確記載:“福余等三衛韃靼軍往掠阿魯臺”。也就是說,在宣德7年的時候,朵顏三衛不但徹底背叛了阿魯臺,還開始與他倒戈相向。 公元1434年,脫脫不花在兀良哈地區再次大敗阿魯臺,并在牡丹山一帶徹底將其消滅,此時的朵顏三衛依然延續了他們的一貫習性,不但沒有援助阿魯臺,反而在他失敗之后聯合衛拉特部對于阿魯臺殘部窮追猛打。 也從這時候起,朵顏三衛開始正式改附衛拉特。除了依附于衛拉特部,一部分朵顏三衛甚至直接加入了脫歡的軍隊,而他們也開始被稱為和碩特。 衛拉特蒙古 根據《四衛拉特史》記載,加入衛拉特大軍的朵顏三衛一部,為烏嚕克特穆爾部,而烏嚕克特穆爾則出身朵顏三衛之中的福余衛。 福余衛的首領是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弟弟哈撒兒的后裔。此時,福余衛的汗位傳至哈撒兒七世孫阿克薩噶勒泰,他一共有兩個兒子,其中長子為阿嚕克特穆爾,而次子則是烏嚕克特穆爾。 在阿克薩噶勒泰死后,兄弟兩人分遺產,作為長子的阿嚕克特穆爾對于弟弟十分苛刻,只從部落中抽出了“劣弱之民”分給他的弟弟,烏嚕克特穆爾自然十分憤怒。 但是,雖然十分怨恨哥哥,但實力弱小的烏嚕克特穆爾并沒有足夠的實力擊敗他的哥哥,因此,在走投無路之下,烏嚕克特穆爾一不做二不休,直接率領本部牧民加入了衛拉特部。 明朝時期的韃靼和瓦剌 一直處心積慮加強衛拉特本部實力的太師脫歡自然十分高興,因為,且不說阿嚕克特穆爾本身不弱的實力,即使為了千金買馬骨,脫歡也會善待主動投靠于他的阿嚕克特穆爾。 因此,脫歡不但將阿嚕克特穆爾的族名賜予了和碩特之名,并將女兒嫁給了他,將其收為了女婿。當然,脫歡賜予的和碩特之名,并非他憑空制造,這個名字最早能夠追溯到成吉思汗時期。 和碩特部,他的寫法是qosiyad,漢語的意思是“每一對兒”,這個名字的來源也與和碩特部的形成有直接關系。根據歷史記載,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攻占了乞臺和女真部落活躍的地區之后,要求該地區的部落從每10戶之中出丁兩人,一共編成了3000人的騎兵部隊,交給了拙赤答兒馬剌兄弟。這支部隊的名字,叫火沙兀勒,而這個名字,正是從和碩特一詞之中派生出來的。 韃靼、瓦剌 加入衛拉特蒙古之后,就蒙古人最為重視的血統而言,作為成吉思汗弟弟哈撒兒的后裔,和碩特部與黃金家族的血緣關系是最近的。和碩特部首領甚至算得上廣泛的黃金家族后裔。 也因此,和碩特部在衛拉特諸部之中一直擁有特殊的地位,隨著明朝末年衛拉特部戰敗西遷,和碩特部在衛拉特諸部之中實力不斷壯大。強大的實力和高貴的血統,使得和碩特部的地位不斷攀升,和碩特部大汗甚至開始被稱為衛拉特汗,和碩特部的多位領袖也曾擔任衛拉特盟主。 明末清初之際,和碩特部在首領固始汗的率領下達到極盛。在固始汗的率領下,和碩特部遠征青海,并最終將青藏高原納入了統治范圍。征服青藏高原后,固始汗在拉薩建立和碩特汗國。和碩特汗國存在了八十年之久,最終在準噶爾汗國的突襲之下滅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