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我變得更優秀,我就去找你” 成年人的情緒不寫在臉上,藏在朋友圈里。 “有些話不說出口,你總能懂。” 社交圈里的蛛絲馬跡里,往往拼湊出一個人的真實細節。 那個換了朋友圈封面的人,可能有想念的人; 那個三天可見的人,可能這段時間不想被打擾; 那個把情侶頭像換掉的人,可能感情出了問題。 “這里展示我冰山一角的世界,如果你用心看。” 當代人越來越戒掉了情緒。 不會很直白地說自己的近況,但都在無聲地表達。 疫情的這段時間,有個武漢的讀者關掉了朋友圈。 在此之前,她是個很愛分享生活的人。 遛狗種花,做菜讀書,美好的事情都會拍出來發。 但她最近消失了,朋友圈三天可見,再也沒有動態。 我有點擔心,給她私信:“最近好嗎?” 隔了很久她回復了,告訴我: “疫情嚴重,突然沒了分享的動力。” 直到前幾天,各地新增清零,疫情的局面逐漸穩住。 她發了一條朋友圈—— 在武漢街頭的汽車上,有綠色的嫩芽慢慢長出。 新生,就會好的,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她不用說話,但她的心意大家都懂。 《完美陌生人》里,女主人說手機是我們生活的“黑匣子”。 而社交圈的那些痕跡,則暴露了我們的情緒和現況。 有些傷口,我們在舔舐的時候不經歷暴露; 有些浪漫,情不自禁地就想和全世界分享; 有些歡喜,期盼有一樣的人能夠理解。 愿意分享的,是自己想被人知道的那部分。 刷一下朋友圈,其實很容易就知道大家的性格。 有人歲月靜好,有人憂心忡忡,有人發了脾氣,有人真知灼見。 不同的人在發不同的近況,在分享不同的世界。 見字如面,有時候一句話,就足以知道他是怎樣的人。 一個人分享的內容,也是他思想的一部分。 他的觀點,他的脾氣,他想要為什么而站隊,而發聲。 和身邊同事聊起這個話題,他們表示: “因為三觀不同,清理過朋友圈很多好友。” “有些人一開口,你就知道你們沒法聊了。” 所以也有人開玩笑說: “談戀愛之前,最好翻翻他的朋友圈。” 社交圈展現的不光是精神面貌,還有年齡,生活狀態。 在朋友圈里積極生活的人,現實里也一定不差。 在朋友圈里時刻很喪,情緒低落的,現實里一定也需要關心。 我有個伙伴是心理醫生,他跟我談起: 大部分人的情緒,在他的社交圈里是可以窺見的。 他曾經留意到一個女生,社交圈清空了,名字也改了。 有天凌晨還發了一條秒刪的朋友圈: “堅持不住了,算了,世界再見。” 他給姑娘發了很多消息都沒得到回復,他立即聯系了救援。 找到人才發現,姑娘晚上吞了很多藥片,洗胃后獲救了。 在某些時候,社交圈的心事可以救命。 朋友圈可以看穿一個人的脆弱,也可以給到一顆心的溫度。 朋友圈的背后一面,藏著一個人的世界。 他想說的話,喜歡的世界,想去的地方…… 你會看到他深夜里發的心情,也會看到他四下無人的脆弱。 靜下心看,你才會用心感受到他的為人。 但也有一部分人,習慣了把自己藏在社交之外。 他們不發動態,沒有日常。 點開他們的主頁,得到的都是寥寥無幾的內容。 更新日期已經停留在幾個月前,內容不是分享就是轉發。 在共同好友的評論和點贊里,也很少發現他們的身影。 你無法從朋友圈里,發現對方任何的蛛絲馬跡。 但當他們真正愿意分享的時候,那一定是超級大事。 之前的一個老友,在朋友圈消失了很久。 頭像沒有換過,背景也一直維持從前。 直到有一天,我在朋友圈看到了她的動態。 她結婚了。 很多朋友都在群聊里調侃她: “消失了這么久,突然就結婚了,你這是憋了個大招。” 她對大家解釋,只有很重要的事才會想著分享。 “謝謝你們,有在看我朋友圈。” 過去的這段時間,她跟男朋友去了很多地方旅行。 旅行回來的當天,兩個人就決定領證了。 對我們來講的突然,對他們兩個人而言是順理成章。 在大數據的時代,想要了解一個人并不難。 在他的社交圈里,一定有他想說的話。 大家都在悄無聲息地表達著,只要你用心去看。 我相信你也一定發過朋友圈,是給特定的人看。 在成百上千的好友里,也一定有個人會一眼看穿你。 內容素材來源末那大叔,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