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最少的時間,學最新的知識! 腱-骨縫合固定 常見的肌腱縫合術式 腱-骨止點重建的固定/錨定物 A. 螺釘/帶螺紋克氏針:適合帶骨止點撕脫肌腱、韌帶的固定。 注意:帶螺紋克氏針應與撕脫骨折面呈銳角打入,以對抗肌腱/韌帶的拔出“合力”。 B. 鋼絲褥式縫合,通過骨上鉆孔后固定。 C. 鋼絲襻固定,通過骨上鉆孔后固定。 D. 帶線錨釘:臨床各種應用很常見。 E. 擠壓螺釘:最常用于ACL重建。 F. 骨水泥強化型帶線錨釘(Methyl methacrylate suture anchor):防止因骨質疏松而拔出的特殊作用。 G. du Toit 式 "U"形釘:具有倒刺,而使其固定更穩定,不易滑出。 H. Stone式"U"形釘:最常用于將腱性組織固定至骨。 腱-骨止點重建的骨隧道/粗糙面 在肌腱與骨固定時,應在肌腱與骨的接觸處造出粗糙面或骨隧道。 骨膜必須切開、剝離以暴露足夠的骨表面,便于去除表面皮質。在肌腱固定之后,要爭取在肌腱表面覆蓋縫合骨膜,將骨膜縫合固定于肌腱邊緣。 A. 在肌腱末端縫一針縫線,并借此縫線將肌腹牽向遠端拉直,確定肌腱的固定點.在此點稍遠側的骨上橫行鉆孔,肌腱兩側的縫線交叉穿過骨孔,在骨干表面打結。 B. 如果肌腱長度足夠的話,可將肌腱穿過橫行骨孔,反折回來與肌腱自身縫合固定。 C. 對于較大的肌腱必須保證重建寬大、牢固的骨性附著,一般不是穿骨干橫向鉆孔,可將肌腱固定于髓腔內:將肌腱穿好縫線,末端保留二條長線頭,在骨上作出“活板門”,在預定的附著點處顯露髓腔,并在“活板門”的稍遠側鉆出二孔,穿透皮質深入髓腔。將縫線游離端穿過“活板門”并從骨孔中穿出,拉緊縫線后,即可牽引肌腱末端通過“活板門”進入髓腔。“活板門”骨質可以部分復位或咬碎后填入骨缺損中植骨。 寬腱在腱-骨止點重建中最常用縫合術 (Krackow縫合,即鎖邊縫合) Krackow 縫合 (即鎖邊縫合) 及其改良術式詳見”骨視新野“ 2018-12-6日圖文“髕韌帶撕脫的Krackow及其改良縫合方法” 窄腱在腱-骨止點重建中最常用縫合術 (Cole法,即骨隧道拉出、紐扣縫合固定) 由于周圍軟組織缺乏和骨的特性。跗骨背面、跟骨或指骨的肌腱固定特別適合采用 Cole 法。 Cole 式腱-骨止點重建方法中,鋼絲縫線末端通過直的皮針穿過骨孔,縫針穿出對側皮膚,金屬縫線在皮外固定于橡皮管或鈕扣表面,為防止固定壓力過大導致的皮膚壞死,可將鋼絲末端穿過石膏底部,然后在石膏外鈕扣表面固定。 肌腱、韌帶穿骨洞技術—“中國指套”式技術 (Chinese finger-trap suture) Krackow 和 Cohn 發明了將肌腱或筋膜穿過骨孔的技術—“中國指套”式技術。 A. 在肌腱或筋膜末端行交叉式捆綁,并在末端打結,且將縫線 末端留出足夠的長度。 B. 第二根縫線按相似的方法捆綁,但其相位應與第一根縫線錯開。 C.“中國指套” 式編織的縫線緊緊貼合肌腱或筋膜,使肌腱或筋膜易于穿入骨孔。 關節鏡下韌帶/肌腱止點重建的縫合 單排肩袖縫合 關節鏡下單排肩袖修復的幾種常見縫合方法(示意圖) 縫線切割 縫線切割(拉豁)機理(示意圖) 雙排肩袖縫合 雙排肩袖修復,可參見”骨視新野“ 2018-12-6日轉載的圖文“關節鏡雙排滑車式縫線橋治療肩關節脫位合并肱骨大結節骨折”。 橋式縫合技術 詳見:”骨視新野“ 2018-11-29日的圖文“改良的Mason-Allen橋式縫合技術”。 雙結鎖定縫合 雙結鎖定縫合步驟 (在山羊崗下肌的修復性實驗示意圖) 比較結論 通過生物力學比較,雙結鎖定縫合明顯優于改良的Mason-Allen縫合。 半月板拉出縫合法 以下為內側半月板根部撕裂經脛骨拉出縫合方法常見方法,依次為雙簡單縫合、水平褥式縫合、改良的“十”字縫合、改良的環形縫合、改良的雙環形縫合: (A) two simple stitches (TSS) (B) horizontal mattress suture (HMS) (C) modified Mason-Allen suture (MMA) (D)modified loop stitches (TLS) (E) double modified loop stitches (DTLS) 生物力學結論 MMA縫合能提供循環負荷和從負荷到失敗的最佳生物力學性能;TSS縫合僅次于MMA,似乎是一個有價值的替代縫合方案。HMS 和兩種 TLS縫合的強度較低,且在循環加載過程中有較大位移。 主要文獻 |
|
來自: butcher007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