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黃超,暨南大學文學院 朋友們好! “到國外的博物館去參觀,一進博物館就見到掛著一個牌子,交代一下這個博物館,(這個)國家的歷史是從公元前多少世紀到多少世紀,每一個王朝大概多長時間,都講得相當清楚;可是我們國內的博物館,對于同樣一個年代,比如說夏代,說法都不太一樣,有的說是公元前二十一世紀,有的說公元前二十二世紀,還有的說公元前二十三世紀,我看了以后就沒個準。究竟哪一年是可靠的呢?” 宋建(先生)說: “我現在管這個科技(因為當時他科委主任),我們能不能用現代的科技手段給你們搞考古的、搞歷史的幫個忙。” 后來召開了座談會跟大家說“可以”,但是按照宋建(先生)當時的說法: “咱們搞黃帝行不行?黃帝現在還不太行,還不成熟,需要從夏代開始。” 這就是“夏商周斷代工程”的起點。 在進行過程當中,又根據一些新的發現,補充了比如陜西的東龍山遺址等等。因為工程開始之前,二里頭已經進行了多年的發掘,所以在學術界圍繞著什么是夏文化(就是考古上發現的夏文化),已經進行了多年的討論,形成了以二里頭文化為中心的看法。 第一種看法是二里頭文化分了四期。其中第一、二期是夏,第三、四期是商; 第二種看法是二里頭文化的第一期是夏,二、三、四期都是商; 第三種看法是二里頭文化一、二、三期是夏,第四期是商; 還有的說二里頭文化一、二、三、四期是商,在二里頭文化之前的河南龍山文化是夏。 總而言之,國內學術界對什么是夏代的考古學文化意見不一致。 第一點,二里頭文化第一、二、三、四期都是夏文化,夏代的遺存,但是并不是最早的遺存,最早的遺存要在河南龍山文化當中去尋找。 第二點,在二里頭文化第四期的時候,在它的前段、后段發生了重大的變化,而這個變化反映的就是夏商王朝更替的一個結果。 大家一看一聽這個結果就可以看得出來,其與文獻推定的夏代年代之間有誤差。文獻推定的夏朝是有十四代、十七王一共是471年,那么文獻推定夏朝開始的年代應該是在公元前2070年前后,這和碳十四測定的第一期地標本測定的結果基本相符。這是二里頭一期的,剛才說的比較晚,是公元前1800年以后,因此我們就說二里頭文化不是最早的夏文化。 于是,我們就發掘了河南省登封縣的王城崗,最早是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安金槐先生來主持發掘的一個小城,他認為這個小城就是禹都的陽城,就是文獻記載的夏禹建都于陽城的所在地。根據就是在王城崗的東北方向十幾華里,發現了一個戰國時期的古城出有陶紋“陽城倉器”,這就證明戰國時期的陽城就在旁邊,因此推定了距今4000多年前后的王城崗發現的這個小城也可能就是夏代的陽城。但是那個城太小了,北城墻一百米長,西城墻一百米長,這么一個小城當時開玩笑說這個是個羊圈差不多,怎么可能這么小是個城呢?因此“夏商周斷代工程”開始之后,我們對這個發現較早的小城重新進行發掘,果然就在這個小城的外圍,發現了一個34.8萬平方米的城,是現在我們知道的河南境內龍山時代最大的一個城。這個城的測年結果正好是落在公元前2700年到2800年前后這個階段,所以我們說夏代的遺存最早應該是在河南龍山文化中的某一段開始,一直到二里頭這個階段。 不過二里頭文化分了四期,它的第四期發生了一個重要的變化,這個變化就是商人、商族的到來。商族根據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證實,它活動在現在河北省南部、河南省北部,太行山東麓這個區域。它的勢力強大之后就滅了夏,但是并沒有直接打到二里頭(我們所說的夏都),它先從北往南過不來,于是它就先到豫東,需要找一個合作者,奔著東方的夷人,要建立聯軍共同滅夏。現在在開封的東邊的杞縣,就發現了我們稱之為先商文化的遺跡,那就是說他的部隊、他的人先是到了豫東這個地方,然后聯合夷人。 夷人的文化遺存就是山東龍山文化到岳石文化的遺存,這些文化遺存在那發現并同時存在。然后他們聯合以后往西來,要打到偃師,打到二里頭,但是到鄭州過不來了,為什么過不來呢?因為現在我們知道,考古上發現,圍繞著二里頭這個夏都,在其東邊有三四個小城,這些小城都是防備商族的部隊。它的部隊過不來,便在鄭州建立了一個據點就叫做“亳”。他在那積蓄力量以后把周圍的這幾個如望京樓、東趙城、尉氏村的幾個小城一個一個滅掉以后,長驅直入就到了這個地方,到了二里頭,滅了夏。為了防止夏人東山再起,二里頭遺址的東北方向十幾華里建立了偃師商城。在有些文獻當中說,它就是商湯所建的國都,但是學術界覺得,好像不太像,后來在研究過程當中,就權衡偃師商城和鄭州商城哪個是最大的都城,或者哪個是主都,最后確認鄭州商城是商朝滅夏以后建立了一個主要的都城。而偃師商城就是監視夏遺民的一個軍事重鎮;有的學者說,也可能就是一個副都,都可以,總而言之就形成了當時的夏商格局。 但是,作為學術研究還有很長的路,還有很多未知的地方,比如說夏代都城,我們只知道一個陽城,一個新密新砦和二里頭,文獻中記載的還有其它的都城,我們還沒有找到,還是要做工作的;夏代的疆域多大?有沒有變化?都是需要我們繼續進行研究的。因此,依托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的建立,我們有了這么一個基地,不僅要展示我們60年來的發掘成果,同時還要為今后的二里頭文化、夏文化的研究提供更好的支撐,我想,再過若干年,我們會把夏代這個故事講得更清楚。 - 完- 亞洲考古發布(Asian archaeology) 綜合整理出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 丨亞洲考古工作室整理編發 以上文稿未經李先生審定,僅用作學習之用,如有侵權,即作刪除處理,特此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