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俁 幼承庭訓,及長學醫,師從于荒石、孫曼之等良師修習易道、岐黃之術。近年在臨證之余,多致力于仲景術的傳承教育講座,著有《孫曼之臨證醫案評析》一書,發表《小兒積食與鼻炎的關系》、《關于血糖高病機的思考》、《傳統中醫辨證施治究析》系列、《提高君藥療效初探》等專題論文。 擅于治療脾胃病、三高癥、失眠及男女科疾病,同時對小兒積食、鼻炎、咳嗽有獨到豐富的臨床經驗。 小建中湯與大建中湯 仲祖立小建中,未用參、術之物以補中,只加飴糖、重用芍藥于桂枝湯,酸甘緩中,稍裨中土之營氣,故名。 米麥本屬脾胃之物,而飴糖即為谷麥等所造,甘溫柔潤,《名醫別錄》用治虛乏,即輔土之體以宣土之用。其能益脾氣而助脾陰,潤中焦以緩急止痛,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健脾者,必以甘為主,故仲圣立方凡稱建中者,必有飴糖為君,否則不以為名。性涼多汁、味苦微酸之芍藥,能收斂正氣而益榮,瀉木中之火,即《神農本草經》主邪氣腹痛、益氣之謂,屬補營之首藥;桂枝味辛氣溫,為陽木,有甲己化土之意,芍藥得桂枝,一破陰,一通陽,斂中寓散,辛酸化甘令氣平;小建中為諸建中之母,原桂枝湯是芍藥佐桂枝,今小建中成桂枝佐芍藥,于土中瀉木,故倍用芍藥伍飴糖,酸得甘助而益陰。甘草外赤中黃、色兼坤離,味甘性平,含章土德,為五味之長,最治居中之腑藏;大棗味甘多脂、氣溫而性平,氣味俱厚,為脾之果,中不足者,以溫充之,形不足者,甘以輔之,脾病最宜食之;生姜味辛、微溫,入手太陰、足陽明經氣分,祛寒發表,解郁調中,生姜得大棗,有厚腸之益。服藥后不啜熱粥、溫覆令發汗者,其意重在心悸中虛,而非在傷寒之表也。 《傷寒論》第100條:“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瘥者,小柴胡湯主之。”其人平素營血不足,又感受寒邪,脾營虛寒,故腹中急痛,為腹中筋脈不濡而攣痛,所以陽脈澀、陰脈弦。用小建中甘溫益營,緩急止痛,若投小建中而腹痛不解,則為木旺土虛,改用小柴胡轉樞機,從中州之事,和解表里,提邪外出。 第102條:“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 營血虛,心陰不足,故心悸而煩,仍投小建中。 《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第六》:“虛勞里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煩熱,咽干口燥,小建中湯主之。”勞傷內損,營枯而虛,故病腹里拘急而痛,四肢酸疼,手足煩熱。悸,心虛;衄,肝虛;失精,腎虛;咽干口燥,肺虛;此五臟皆虛。而土為萬物之母,謂納谷者昌,蓋虛勞不足,必立其中氣,中氣之立,必以建中。小建中以補虛養血,緩解急迫,如此中氣健、化源足,則虛勞諸證自除。 于小建中加黃芪則為黃芪建中湯,主“虛勞里急,諸不足”。里急者乃腹中拘痛,諸不足為陰陽氣血皆不足,當有自汗或盜汗、神疲乏力、肢體酸軟,及眩、悸、喘、渴等證相因而至。急者緩之必以甘,不足者補之必以溫,故充虛塞空、甘溫益氣之品,黃芪最為有力。汪綺石在《理虛元鑒》中稱:“夫勞倦虛勞之癥,氣血既虧,中外失守,上氣不下,下氣不上,左不維右,右不維左,得黃芪益氣甘溫之品,主宰中州,中央旌幟一建,而五方失位之師各就其列。” 《千金翼方》中,黃芪建中湯易黃芪為當歸,名當歸建中湯,不僅用于婦人產后虛羸不足、腹中刺痛、少腹拘急者,但凡腹中急痛而有血虛證,本方皆可。當歸味甘氣溫,辛香而潤,香則走脾,能透入中焦營分,為補血之圣藥。陳士鐸認為:“產后虧損,非君之以當歸,則血暈不能除;肝中血燥,當歸少用,難以解紛;心中血枯,當歸少用,難以潤澤;脾中血干,當歸少用,難以滋養。是當歸必宜多用,而后可以成功也。” 《金匱要略·黃疸病第十五》:“男子黃,小便自利,當與虛勞小建中湯。”黃疸病總由濕熱內蘊而成,其證多小便不利而赤,今小便自利而黃不去,則其黃必色淡氣虛,此非有大熱,乃土虛而臟色外現之萎黃證。本條辨證之要在于“小便自利”,無論男女,大凡失血、大病后,氣血虛損而不能外榮,皆可致此脫血之萎黃,故用小建中入土補中,扶脾以統血,大開生發之源,使氣血充盈而溢于外,則萎黃退矣。 《金匱要略·婦人雜病第二十二》:“婦人腹中痛,小建中湯主之。” 治療腹痛為小建中所擅長,癥見腹痛喜按、心悸虛煩、面色無華等屬中焦虛寒、氣血生化不足、不能濡養經脈所致者。元犀按:“婦人腹中痛主以建中湯者,其意在于補中生血,非養血定痛也。蓋血無氣不生,無氣不行,得建中之力,則中氣健運,為之生生不息,即有瘀痛者,亦可平之。” 大建中湯 《金匱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病第十》:“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上沖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大建中湯主之。” 中陽衰弱,陰寒內盛,心胸中拘急作痛,甚則上逆于胃而嘔不能食,腹皮上拘攣突起好像頭足樣塊狀物,上下劇痛而不敢觸碰,故用大建中祛寒降逆、溫陽補虛以止痛。蜀椒味辛大熱,暖脾胃,除五臟六腑之沉寒,入腎命補火,驅大寒,有下達之能,《神農本草經》云主邪氣、溫中、逐痹痛、下氣;干姜辛熱純陽,溫脾燥胃,以散里寒,有襄助蜀椒逐冷散逆之功;飴糖甘能補土和中,緩急止痛;人參得土中清陽之氣而生,主五臟,安精神,定魂魄,于倉忙紛亂之際,轉危為安,其味甘微溫,大補脾肺之氣。服后令飲粥,溫覆,稍得微汗,則寒去而痛止,此乃治心胸中大寒之法。汪昂在《醫方集解》中道:“此足太陰、陽明藥也,蜀椒辛熱,入肺散寒,入脾暖胃,入腎命補火;干姜辛熱通心,助陽逐冷散逆;人參甘溫,大補脾肺之氣;飴糖甘能補土,緩可和中。蓋人之一身,以中氣為主,用辛辣甘熱之藥,溫健其中臟,以大祛下焦之陰,而復其上焦之陽。” 小建中所治雖不一,但核心在于建中;大建中則專主中臟虛寒,不顧及他經之別證,因腹中寒是要,余證皆屬其波及所致。諸建中湯所治者為患病之人本身,而非治人所患之病,為扶土顧中之方,萬物皆從土而生,終亦總歸于土,土為五行之主,脾為五臟之本,中者脾胃,營衛生成于水谷,而水谷轉輸于脾胃,故中氣立而諸事諧,本立而道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