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們好,我是赤腳,一個無門無派的中醫人,推崇大道至簡的中醫思維。我認為在中國當前環境下,每個人都應該自己懂點中醫,將健康掌握在自己手里。 其實,很多病癥只需要用常識+思維就能自己解決。赤腳發愿用下半輩子來普及中醫,讓普通人有能力為自己的健康保駕護航。 今天來跟大家分享“氣虛體質”的調理方法。 在談調理方法前,還是先要把概念弄清楚。 氣的概念,是中醫獨有的,而且中醫非常重視“氣”,人活一口氣,沒有氣就沒有生命。 關于氣的概念,我建議大家去復習一下我之前分享的內容: 因為只有將基礎概念的內容弄清楚了,才能解釋身體的問題,才能知道自己到底該怎么做。 那到底什么是氣? 用四個字來概括:氣主功能。 身體里面到處都是氣,皮膚腠理里面有氣,血管里面有氣,經絡里有氣,臟腑里有氣,正是因為全身都是氣,氣將全身連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氣虛和陽虛 咱們昨天了解了陽虛,今天了解氣虛。有不少人開始有疑惑:血為陰,氣為陽。陽氣陽氣,陽和氣不是一樣嗎?怎么還要分陽虛和氣虛呢? 這是很多朋友的疑惑,搞不清陽虛和氣虛的區別。 氣為陽不假,但氣不等于陽。 陽是個虛擬概念,泛指溫度能量這些。而,氣是真實概念,氣是真實存在的,是實實在在的物質。 如果要將陽虛和氣虛聯系在一起來比較的話,我們可以這么理解:陽虛主要是指的溫度不足,而氣虛主要是指人體功能不足。當然,陽虛的概念范圍比較廣,也包括功能不足在里面。 有這樣的一種關系,幫助大家去理解: 陽虛=氣虛+溫度不足。 這個公式大家去理解就好了,不要去鉆牛角尖。 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氣虛? 我們理解了“氣主功能”這四個字,再來看自己是不是氣虛就比較好理解了。 肺氣虛的人,就理解成肺的功能不足。肺有些什么功能?肺主皮毛,負責毛孔開合;說話也需要肺氣支持。 所以肺氣虛的人,咱們就很好理解了。肺氣虛,肺的功能不足,說話聲音就低沉,不想說話,說多了話就累。皮膚毛孔開合之后,就容易出汗,出了汗之后毛孔還沒關上,風寒邪氣就容易進來,人就容易感冒。 脾氣虛,就理解成脾的功能不足。脾有哪些功能?脾主運化,主要運化水濕,脾胃還是氣血生化之源,脾還負責統攝血液。所以,咱們知道了脾氣虛,就代表脾的這些功能不足。脾運化水濕的能力差,身體的水濕就會多,脾氣虛的人眼袋浮腫,身體也會腫。脾胃化生氣血的能力差,導致身體的氣血不足。脾統攝血液的能力差,血液就容易跑出脈外,身體就會無緣無故出現青紫色,月經來了就不容易走,淋漓不盡,這也是脾氣虛,脾不攝血的原因。 腎氣虛,就理解成腎的功能不足。腎有哪些功能?腎主生殖發育,腎還主排泄水液,腎還有納氣功能。所以,腎氣虛的人就是腎功能差的人,腎功能差代表性能力差,男子不能勃起或者精子活力差,女子不能受孕不能生育。 腎功能差,從膀胱排廢水的能力就差,廢水排不出去,就會在腿部形成水腫。廢水長期排不出去,廢水里面的垃圾就會堵在腎里,成為腎結石,腎囊腫,腎衰竭等病癥。 腎功能差,納氣功能差,肺吸進去的氣不能被腎接納,就會出現喘氣。 還有其他臟腑的氣虛,我們就簡單了解一下。 大腸里的氣虛,那就理解成大腸功能差,大腸的功能就是用來排便的,所以大腸氣虛就會導致便秘; 胃里氣虛,那就理解成胃的功能差,胃的功能主要用來消化食物的,所以胃氣虛的人消化能力差,容易肚子脹。 還有心氣虛,那就理解成心的功能差,心是君主之官,主宰血液,所以心氣虛的人容易心慌心悸,容易胸悶氣短。 肝氣虛的人,就理解成肝的功能差,肝主疏泄氣血的能力就差。而我們常常不怎么說肝氣虛,而常常說肝氣郁結。因為肝氣虛了之后疏瀉氣血的能力差,這樣氣血就容易堵住,把這種就叫做肝氣郁結了。 把這些概念講完,大家再著重理解“氣主功能”這四個字,再對號入座一下,就知道自己是不是氣虛了。 氣虛的人還會引發這些問題 氣虛的人會引起血虛 因為氣能生血,所以氣虛了之后生成的血液就少,就成了氣血兩虛了。這里所講的氣,是血液里的營氣,是載著營養物質的那個氣體。 氣虛的人會引起氣郁 這里說的氣虛,主要指的是肝氣虛和脾胃氣虛。 肝氣虛了之后,疏泄氣血的能力下降,這樣氣血就容易堵上,氣堵上就是氣郁,血堵住了就是血瘀。 脾胃氣虛之后,脾胃中焦的運化能力就下降,胃降不下去脾升不起來,氣機都堵在中焦,也叫氣郁。 所以,赤腳多次強調,很多病癥是由虛癥發展而來,因虛致實。先是房子空了,其他的東西就會搬進來。 氣虛的人還會引起氣陷。 氣虛氣陷主要是說的脾氣。脾為土,土有厚德載物的美好品質。如果脾氣虛,土就載不了物,身體的氣就會下陷,身體的臟器也會跟著下陷。 臟器下陷有哪些?胃下垂,子宮下垂,大腸下墜,還有胸下垂算不算?算。總之,大家去理解,土虛了,地面上建的房子就會下沉。 氣虛的人還會引起經絡堵塞 經絡堵塞之后就是經絡不通,經絡不通這問題很嚴重,后面會跟大家分享經絡的時候再細講。氣虛為什么會引起經絡不通? 因為經絡里面走的就是經氣,經氣也是氣,如果經氣不足,那經絡就容易堵上了。 氣虛的人還會引起血瘀 血管里面有氣,正是因為氣的推動作用,血液就一直在流動。如果血管里的氣不足了,推動血液力量不足,血液流動就會變慢,就成了血瘀了。 所以,赤腳也多次強調,虛癥易補,實證難除。氣虛引起的氣郁,氣虛引起的氣機下陷,氣虛引起的經絡堵塞,氣虛引起的血瘀,都是實證了。都是問題進一步加重了,都是問題變復雜了。 要解決這些,一方面要將疏通,將氣血疏通,將經絡疏通,一方面去補充體內的氣,這樣標本兼治,才有可能解決問題。 氣虛的常規調理方法 簡單的單純氣虛證,是比較好調的,我來從上焦心肺氣虛,中焦脾胃氣虛,下焦腎氣虛三個方面來跟大家分享。 心肺氣虛,第一選擇是參類補氣藥。 人參有補氣功效,我想地球人應該都知道。除了人參之外,還有黨參,紅參,西洋參,太子參,黃芪等等。 可能大家在面對這么多參類補氣品的時候,還是不知所措,我簡單來跟大家講講。 東北人參是最常用的補氣藥,常作為保健品來用,但是人參偏溫熱,吃了容易上火。 黨參是常用來入藥的補氣藥,價格也不貴,但是補氣力量沒有人參那么強。 西洋參是各方面特點很均衡的補氣佳品,補氣力量強而且有一點滋陰作用,吃了不太容易上火,缺點是價格貴。 紅參因為顏色偏紅,入心,常用來補心氣心陽,缺點也是較貴,容易上火。 太子參是這些補氣藥里面藥性最平和的,補氣力量弱,適合小朋友用。 黃芪是補氣之長,是補氣藥里當之無愧的大哥,作用偏于脾肺,可以補全身之氣,缺點也是容易上火。 肺氣虛,容易感冒的人,有個方子,相信大家都知道,叫做“玉屏風散”。 玉屏風散:防風,黃芪,白術。 防風將體表已有的風邪趕出去,黃芪來補充脾肺之氣,防止下次邪氣再進來,白術健脾從根本上強肺。 這三味藥配伍非常恰當,對于肺氣虛容易感冒的人非常適合平時服用,用來增強人體抵抗外邪的能力。 但是,大家要注意,玉屏風散并不是治感冒的,它是增強體表衛氣的。 這個藥在感冒期間不能用,只能在感冒好了之后服用,堅持服用后慢慢的就不感冒了。 如果是心肺氣虛純虛證,用這幾款補氣藥,基本都能搞定了。注意一下,補氣容易上火。如果出現上火,要么是用量太大了,要么是不適合補。這時候要稍微分析一下原因,調整思路再補,以不上火為度。 中焦脾胃氣虛,四君子湯最為推薦。 四君子湯:人參10g,白術10g,茯苓10g,炙甘草5g。 這張方子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是專門用來補脾胃氣虛的方子。 人參補脾肺之氣,白術用來健脾燥濕,茯苓健脾滲濕,甘草調和藥性,也有一定的補脾胃之氣的作用。 整個方子圍繞健脾補脾氣而展開。 針對脾胃氣虛出現的四肢乏力,食少便溏,說話聲音低微等最為合適。 下焦腎氣虛,還是推薦腎氣丸一類中成藥。 腎氣丸名為腎氣丸,說明它能補腎氣。而腎氣丸的組成是六味地黃丸補腎陰加上桂枝和附子來點火,我們說它能補腎陽。 而我們更要知道,一盞油燈里有油,又有燈芯點上了,這盞油燈燃燒自己照亮別人,這是油燈的功能,而腎臟也是同樣如此,腎臟消耗腎陰用腎陽來溫煦全身,這個過程本身就是腎氣的功能。 所以,在補腎氣和補腎陽都是同樣的思路,用的都是同樣的中成藥。 接下來來看特殊情況。 第一種是氣血兩虛的人,用《八珍湯》。 八珍湯:人參5g,白術10g,茯苓10g,炙甘草5g,當歸10,熟地15,白芍10g,川芎5g。 這個八珍湯的方子,就是有一個《四君子湯》加上《四物湯》組成,四君子湯用來補氣,四物湯用來補血,就這樣成了氣血雙補的方。 第二種是氣虛氣郁的人,如果是肝氣郁脾氣虛,用《逍遙丸》。脾氣虛脾胃氣滯,用《香砂六君子湯》。 逍遙丸:柴胡,當歸,白芍,白術,茯苓,甘草。 這個組方里,柴胡+當歸+白芍用來作用于肝,用來疏肝養血。白術+茯苓+甘草用來健脾益氣。 香砂六君子湯:木香5,砂仁5,姜半夏10,陳皮5,人參5,茯苓10,白術10,炙甘草5。 這個組方里,基礎方是四君子湯用來補脾胃之氣,考慮到氣虛日久,脾胃運化無力,脾胃里就生了痰濕,就加了半夏和陳皮來化痰祛濕,再考慮到脾胃氣虛日久,脾胃里的氣機也堵了,再加上行氣的木香和砂仁,先疏通氣機,再去化痰,最后來一組四君子湯來補氣。 第三種是氣虛氣陷的人,這種類型的人是最多見的。 這里有2首方子,都是非常經典的方。 一首是《補中益氣湯》,一首是張錫純先生的《升陷湯》。赤腳認為都非常好,難以取舍哪個好,所以一起分享給大家。 補中益氣湯:黃芪20g,人參10g,白術10g,當歸10g,陳皮6g,升麻3g,柴胡3g,甘草5g。 這個方子是《脾胃論》里的方子,這個方子在四君子湯補脾胃之氣的基礎上,去掉茯苓。為什么要去掉茯苓,因為茯苓的作用力向下,而現在要升提氣機,所以不用茯苓。 在四君子湯的基礎上,加上升提氣機的藥,加上升麻和柴胡,從中焦把氣往上提。 在這個基礎上,加上黃芪,黃芪在這個方子里最為關鍵,20g的黃芪用來補氣而且黃芪作用力也向上,用來提氣。 最后加上當歸,黃芪配當歸,氣血雙補。 另一首是《升陷湯》:生黃芪18g,知母9g,柴胡5g,桔梗5g,升麻3g。 比較一下《補中益氣湯》和《升陷湯》,發現他們的思路都差不多,都是把氣往上提。不同的是,張錫純的升陷湯沒有那么多補氣藥,只用一味黃芪來補氣,另外加入知母,知母是滋陰的,來調整黃芪的偏溫之性,防止補氣上火的問題。桔梗載藥上行,作用在胸腔橫膈膜以上,所以張錫純說升陷湯治的是大氣下陷,也就是胸中之氣陷下去了,作用點在橫膈膜上的大氣下陷,而補中益氣湯的作用點在橫膈膜以下的脾胃中焦氣機下陷。這是他們最大的區別。 這個地方的內容會比較深,沒有關系,我們先了解,后續會有更多內容來講到這個地方的用法和區別。 第四種是氣虛經絡淤堵的人,現在這種類型的人也非常常見。目前沒有特別好的中藥方子,針刺最為擅長調氣,最擅長疏通經絡。所以,這種類型的人要配合針刺,或者配合艾灸,效果就很容易出來。 第五種是氣虛血瘀,這種類型的人最容易發生在老年人身上,也最容易發生在長期臥病在床的人。 推薦的方子是:補陽還五湯。 黃芪120g,歸尾6g,赤芍6g,地龍3g,川芎3g,桃仁3g,紅花3g。 這個方子是老漢推車的思路,大劑量的黃芪補充血管里的氣,就相當于在后方推著這個車往前走。再配合一大堆小劑量活血化瘀的藥,在前面開路。 這樣,活血化瘀藥在前面開路,加上一個壯漢在后面推著車子往前走,針對血管里氣不足導致血液流動變慢的這種情況就非常適合。 氣虛體質的日常保養 上面所談是中藥補氣的方法,中藥不能天天吃,學會在日常生活中補氣才是最重要的。 日常生活中,最好的補氣方式就是:運動。 以自己能接受的運動量,堅持每天運動,就等于補氣。 運動不但是在補氣,而且是在疏通氣血,不運動的人不但氣越來越虛,還容易氣血瘀滯。 所以,氣虛的朋友們,在用補氣藥的同時,千萬別忘了適當運動。再好的藥物都代替不了你的運動。 補氣穴位保健,給大家推薦幾個常用的補氣保健穴: 補氣要穴:膻中穴、氣海、百會、足三里 這四個穴位,都有很好的補氣理氣功效,大家根據自己實際情況針刺或者艾灸去調理就可以了。 再說說食療: 粥養:黃芪龍眼粥——黃芪10g,桂圓10g,大棗10g,粳米100g。 茶飲:黨參10g,桂圓肉15g。 補氣的食物:蘑菇,紅棗,桂圓,粳米,白扁豆,雞肉,牛肉,花生等。 在強調一次:補氣容易上火,在補氣的時候以不上火為度。如果上火,可能是補氣力量過大,或者是身體本身不通暢,需要先疏通再補。 如何疏通?氣機不通的就去理氣,有痰濕阻滯的,就去化痰祛濕,還有一種是上熱下寒的人,補氣根本補不進去,這時候要整體調理了,我們在后面上熱下寒體質會跟大家分享。 如果這些因素都排除了,補氣還會上火,那就說明你是氣陰兩虛,那就需要氣陰雙補。 在補氣的同時滋陰,常見的配伍有:黃芪配知母,人參配麥冬,這樣配伍之后就不會上火了。 今天一口氣跟大家分享了很多的方法,內容有點多,大家慢慢消化。最后,我們要調理氣虛體質,還是要回到根本,要去思考:你為什么氣虛? 我總結了幾個導致氣虛的原因,大家可以自己對照一下: 1.盲目減肥。很多人為了減肥,不吃主食,以水果蔬菜代替。水谷之氣最養人,如果長期不吃主食,人就會氣虛,氣虛之后脾的運化能力減弱,水濕就運化不掉,這樣減肥就是越減越肥。 2.過度透支。工作,生活的壓力,過度耗傷人的精氣,使得人的能量被過度消耗。 3.運動量不足。不愛運動,導致氣虛;越是氣虛,就越不想運動。這樣形成的惡性循環。要想打破這個循環,要一方面用中醫的方法來補氣,一方面要自己動起來,這樣就形成良好循環,才能真正解決氣虛的問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