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直性脊柱炎屬于中醫“痹病”范疇,古人稱之為“魚背風”、“竹節風”、“骨痹”。 80 年代焦樹德教授將以腰、脊、骶、髖關節或臂部疼痛明顯,繼則脊柱、頸部僵痛,或麻木乏力,納少、低熱,氣候變化或勞累后加重。晚期病人可見脊柱僵硬,腰脊彎曲,不能伸直的病證,甚則“尻以代踵、脊以代頭”,稱之為腎督虧虛,寒濕內侵所致的尪痹。 近年來焦老認為晚期病人的病證酷似《黃帝內經》中《素問·生氣通天論》中所述的“大僂”?!按蟆闭撸恢讣怪巳梭w最大的支柱,二指病情深重之意;而“僂”者,即曲背也。“背”者,一是指頸以下,腰以上部位,二是指背部、腰部、骶部的總稱。“曲”則包含有尚直不直而屈曲,或當屈而不曲,反僵直的雙重含義。 脊柱的正常生理曲度使其更好起到支撐身體的作用。而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的脊柱正常生理曲度消失而呈僵直或過度屈曲狀態。僂者尪也,但大僂與尪痹既有密切關系又有所區別,而且大僂仍可隸屬于“痹病”的范疇來研究。所以“大僂”作為強直性脊柱炎的中醫病名是最恰當的。 病因病機 1.先天不足 先天稟賦不足,陰陽失調,腎氣虧虛,外邪乘虛而入,“邪入陰則痹”。若兼房室不節,命相火妄,水虧于下,火炎于上,陰火消爍,真陰愈虧;內傷七情,病久陰血暗耗,陰損及陽,時感外邪,寒濕深浸肝腎,筋骨失養。 2.腎督虧虛 腎主骨生髓。腎氣不足,寒濕內生,兼受寒濕之邪乘虛內侵,內外合邪,使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因脊柱乃一身之骨主,骨的生長發育又全賴骨髓的滋養,而骨髓乃腎中精氣所化生,故腎中精氣不足,骨髓空虛,則骨質疏松,酸軟無力。督脈“循背而行于身后,為陽脈之總督,督之為病,脊強而厥”,督脈“貫脊屬腎”,其為病“脊強反折”,腎虛則寒濕深侵,腎氣不足,督脈失養,脊骨受損而致本病。 3.感受外邪 風寒濕熱之邪,乘虛由腠理而入,經輸不利,營衛失和,氣血阻滯脈絡,經脈痹阻,不通則為病。總之,本病多以先天稟賦不足,素體陽虛或后天調攝失宜,房事不節,驚恐或郁或病后失調等遂致肝腎虧損,陰精不足,督脈失榮為內因,風寒濕熱之邪以寒濕偏盛乘虛而入為外因,互為因果關系。其病機為風寒濕熱之邪乘虛深侵腎督,深入骨骱、脊柱,筋脈失養,骨質受損,使筋攣骨弱而邪留不去,漸致痰濁瘀血相互膠結而成,使脊柱強直畸形。其性質為本虛標實、腎督虧虛為本,風寒濕熱為標,多為寒濕之邪深侵腎督,督脈受病,又可累及多個臟器。 辨證論治 從中醫學理論強直性脊柱炎即大僂的病程長、反復發作、遷延難愈,久則入血入絡而多見血瘀痰阻的臨床表現。其發病內因與腎督陽氣虧虛相關,其外因又與風寒濕熱之客邪痹阻相連,還與內傷七情,調攝失宜,外傷墮墜相系。腎督陽虛寒自內生,血流澀滯;風寒濕熱之邪客于脈中,氣血運行失暢,漸致痰瘀互結;內傷七情,或氣機紊亂,氣滯血瘀,或七情過用,調攝失宜傷及五臟,氣血生化乏源,氣虛血虧,滯澀難行;或外傷墮墜,惡血留內,血道不得宣通,瘀積不散。 綜上諸因均可導致血瘀痰阻證的產生,故而在治療強直性脊柱炎(大僂)時不管是腎虛督寒證、邪郁化熱證、濕熱傷腎證、肝腎兩虛證等而活血化瘀、祛痰通絡的治療原則應貫穿始終。 具體臨床分型論治如下。 肝腎陰虛型 癥狀:腰骶部、脊背酸痛伴下肢隱痛,轉側受限甚則關節強直變形,屈伸不利,或有四肢酸軟乏力,肌肉萎縮,或有雙目干澀疼痛;可伴消瘦,咽干口渴,頭暈目眩,盜汗耳鳴,心煩失眠,面色潮紅,手足心熱,舌質紅,苔少或薄黃,脈弦細數。 瘀血陰絡型 癥狀:腰背疼痛劇烈,固定不移,轉搖不能,夜間尤甚,有時需下床活動后才能重新入睡,晨起肢體僵硬明顯,或有關節屈曲變形,舌質暗或有瘀點或瘀斑,苔薄白或薄黃,脈弦澀。 寒濕痹陰型 ![]() 癥狀:腰骶、脊背酸楚疼痛,痛連頸項,伴僵硬和沉重感,轉側不利,陰雨潮濕天加重,得溫痛減,或惡寒怕冷,或伴雙側腰部冷痛,舌質淡,苔薄白膩,脈沉遲。 ![]() 腎虛督虧型 ![]() 癥狀:腰骶、脊背、髖部、頸部酸痛,冷痛,痛勢隱隱,喜暖喜按,勞累或遇寒加重;或見關節強直,屈伸不利;或伴腿膝酸軟乏力,或肌肉萎縮,或畏寒肢冷,或大便稀溏,小便清長,舌淡,苔薄白,脈沉細弱。 ![]() 濕熱阻絡型 ![]() 癥狀:腰骶,脊柱、髖部酸痛,僵硬,重著,活動不利,或伴膝、踝等關節紅腫疼痛,或見煩熱,口苦,胸脘痞悶,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膩,脈濡滑而數。 ![]() 臨床體會 ![]() 強直性脊柱炎中醫學無論從病因病機還是從臨床表現,都可以看出“瘀血阻絡”,“痰瘀交阻”的特點,故在治療上不管是腎虛督寒、邪郁化熱證、濕熱傷腎,還是肝腎兩虛筋骨失榮證,以及緩解穩定期而活血通絡、化瘀逐痰的治療原則應貫穿始終。 根據中醫學理論認為腎虛督寒證是素體腎氣不足,累及督脈。督脈與足太陽經在風門交會,輔助太陽經起衛外的作用。督脈通,衛陽振,腠理致密,邪不能犯。當腎氣不足,風寒濕邪乘虛而入,郁而不化,影響督脈,致氣血凝滯,經脈痹阻,故發腰脊疼痛。除太陽經的癥狀外,有項背攣急,為冷為痛等督脈受累的特征。正如《內經》所述“督脈為病脊強反折”,此為強直性脊柱炎的早期階段,以腎虛為本,寒盛為標,屬本虛標實之證。寒濕入腎,累及于督,故治以補腎強督、祛寒化濕、化瘀通絡。 濕熱傷腎或邪郁化熱證亦為本虛標實之證,濕熱之邪乘虛入里傷腎,或標邪郁久化熱或服溫腎助陽藥后,陽氣驟旺,邪氣從陽化熱之證。故宜投入補腎壯督、清熱化濕之法。當以扶正祛邪,以祛邪為主,待邪去又以扶正為主,兼以祛邪。 強直性脊柱炎的病程長,病變逐漸發展,氣血耗傷嚴重,臟腑功能受到明顯影響,特別是肝腎功能損傷嚴重。督脈屬腎,為陽脈之海,腎主骨,腎虛則精少、髓空,骨失榮養,腎督虧虛,陽損及陰,氣血凝滯而骨痹難除。肝腎同源,腎虛肝亦虛,肝腎不足,陰虛火旺,久致痰瘀膠結則尪贏不化,正虛邪戀,當以扶正為主,兼以祛邪。 ![]() 強直性脊柱炎的預防方法 ![]() 1、注意防范風寒潮濕 3、保持精神愉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