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的話在本系列的前三篇文章中,坦克君大致的說明了由蘇聯“天才設計師”尼古拉·沙什穆林提出的“性能參數極優坦克”理論與T-64、T-72、T-80之間的關系:T-64與T-80兩型坦克作為坦克技術和戰術極限的“探路石”,為蘇聯未來坦克的發展探明方向;并且不斷引入各科研機構的最新成果,使之成為真正超越時代的“極優”坦克。作為“高低搭配”中的那個“低”T-72應用的都是經過T-64和T-80已經驗證并成熟的技術,主打可靠性與性價比;以低廉的成本讓蘇軍獲得最大的戰斗力,至于單車性能、人機工效什么的就不在T-72的考慮范圍了。 “三T”是蘇聯第一代在“性能參數極優坦克”理論指導下研制的主戰坦克 到1985年,第一代“極優”坦克的終極型號T-80U和第一代“主戰坦克”中的成熟型號T-72B開始進入蘇聯坦克部隊服役,就此蘇聯坦克部隊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走向了世界的巔峰——皮實、可靠且耐用的T-72已經成為蘇軍的主力,只要國防工業部一聲令下,就能以每年1.5萬至2萬輛的速度生產;而先進且可靠的T-80雖然數量不多,但是你憑借先進的性能隨時準備“吊打”那些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引以為傲的第三代主戰坦克;T-64作為蘇聯三代坦克的起點,雖然在先進性和可靠性上都不是特別完善,但是承擔國土守備任務還是綽綽有余。最強的矛和最硬的盾都集中在了蘇軍手中! 雖然說同時裝備“三T”會帶來沉重的財政壓力(甚至迫使紅海軍放棄了蘇聯第一代核動力航空母艦),但是所獲得的戰斗力增強卻讓蘇軍沉迷其中、忘乎所以!于是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蘇軍新一代“性能參數極優坦克”與新一代“主戰坦克”的研制也同步開始,目的就是在21世紀續新一代“性能參數極優坦克”的“神話”。 “三T”的同比例線圖 蘇聯人的野心T-64和T-80使蘇軍強烈的感受到了坦克性能領先對手的甜頭,而T-72讓蘇軍知道在扎實的坦克基礎工業下,即使是用成熟且廉價的技術也是可以造出領先對手的主戰坦克。所以當蘇聯國防工業部在規劃下一代“極優”坦克與“主戰坦克”時,其野心已經發展到不可思議的地步了。 1985年蘇聯國防工業部向哈爾科夫與列寧格勒設計局下發了命令:要求兩個設計局聯合研制一型“第四代主戰坦克”,作為T-64與T-80的后續車型;項目代號:477/477A工程。次年又向下塔吉爾下達了“關于T-72B后續車型”的研制任務,要求下塔吉爾研制一型在性能上超越M1和豹2的主戰坦克,項目代號187/188工程。 按蘇聯國防工業部的規劃,477工程與187工程都在20世紀90年代末期順利服役的話,那么蘇聯將毫無疑問的獲得領先對手整整十年的技術優勢!一舉成為藍星上當之無愧的坦克霸主。 新一代“極優坦克”T-951984年哈爾科夫設計局和列寧格勒設計局聯合提出了提出了T-80后續型號的計劃,目的就是設計出一種真正“革命性”的主戰坦克,由此列寧格勒和哈爾科夫設計局確定了三個主要技術突破口——無人遙控炮塔、超大口徑滑膛炮和帶一級回熱器的超大功率燃氣輪機。1985年經蘇聯國防工業部批準后,以477工程的代號開始了新一代“極優”坦克的研制(該項目在蘇聯解體后,改稱T-95項目,以下全部稱為T-95)。 477工程(T-95)的早期設計方案,注意坦克前部和兩側的復合裝甲區域 根據設計要求,在總體設計上T-95采用了無人遙控炮塔并將乘員集中布置,坦克從前至后分別為:乘員艙、無人戰斗室(兼彈藥艙)、動力室(兼燃料艙),每個艙室之間都用防火裝甲板隔離開,以防止一個艙室受損后波及到其他艙室(完全隔艙化設計)。彈藥的裝填和油料的使用要求實現全自動化,無需坦克乘員手動干預。坦克的火控系統和觀瞄系統必須實現:遠距離發現、遠距離打擊以及極高的戰場感知度,并將炮射導彈的制導系統融入其中,以簡化乘員的操作流程。 2A83型152毫米滑膛炮測試車,上圖為火炮測試車下圖為無人炮塔測試車,注意底盤都是T-80 就是以今天的眼光來看T-95都屬于“科幻”類的坦克;其火力、生存能力、機動性和整體設計都超越了世界整整一個世代:采用一門152毫米口徑的2A83型滑膛坦克炮,發射新型穿甲彈時可以在2000米距離上擊穿1180毫米的垂直裝甲板(這個穿甲能力即使在今天都屬于威力過剩)!全新的火控系統配屬的微波雷達不僅可以制導新一代的炮射反坦克導彈,還可以跟蹤和測量每一發炮彈的彈道和初速;配合上新一代熱成像儀以及全數字化火控計算機,賦予了T-95無與倫比的打擊距離、打擊精度與戰場感知能力——目標發現距離不低于4000米、識別距離不低于3600米、2200米距離上“動對動”的首發命中率不低于85%、火控系統總體反應時間不超過6秒;另外在全車360°范圍都要安裝微型攝像機,以提高坦克乘員的視野范圍。 T-95主戰坦克樣車詳解,如此先進的坦克與凌亂骯臟的廠房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在生存能力上,T-95采用了三名乘員集中布置在車體前部的方案,并在乘員艙前面布置了厚度1米以上的陶瓷復合裝甲,此外T-95還改善了T系坦克糟糕的側面防御能力:乘員艙和戰斗室的側面都布置了復合裝甲,可以承受陶-2B反坦克導彈以及105毫米穿甲彈的直接打擊;另外T-95還實現了彈藥和油料的完全隔艙化設計,即使發生殉爆也不會對乘員造成威脅!并且將主動防御系統作為坦克的標配(T-95的主動防御系統與T-14相同,詳見拙作《T-14與第四代主戰坦克》),大幅度提升了坦克的防御能力,可以使T-95在最嚴酷的戰場環境中存活下來。 T-95計劃采用一臺由克里莫夫設計局研制的新一代超大功率燃氣輪機(GDT-1800?),最大輸出功率可在1250馬力至1800馬力之間調整,并且該型燃氣輪機還安裝了一個一級回熱器,使T-95在怠速時的油耗下降了35%(T-80U在怠速時的油耗相當于全速時的85%),有效的降低了坦克的油耗;另外T-95還裝備了蘇聯第一型液力半自動變速箱(AT),大幅度的提高了T-95的機動性和靈活性。 根據設計指標:T-95的戰斗全重必須控制在50噸以內,即使加上全套附加裝甲和主動防御系統也不能超過54噸(別忘了T-95裝備的可是1800馬力的發動機,其單位功率可以達到33馬力/噸)。最大公路時速不低于80公里/小時、最大越野時速不低于60公里/小時;最大行程為500公里(公路)與400公里(越野)。并且可由安124一類的大型運輸機進行空運。 進行國家定型測試時的T-95,注意其主動攔截彈藥已經發生了變化 總的來說,T-95除了信息化能力稍弱之外,已經完全超越了當時乃至今天的任何一型主戰坦克,是真正的第四代主戰坦克!與西方乃至全世界的主戰坦克都拉開了“代差”!將使蘇聯軍隊獲得無與倫比的技術優勢。所以當北約間諜獲悉蘇聯正在研制T-95的消息時,整個北約再次陷入了混亂,只得以限制洲際導彈為代價與蘇聯簽訂《歐洲削減常規武器條約》希望通過軍控條約來拖慢T-95的研制(事實上也確實達到了目的)。 ?477工程(T-95)的早期設計方案線圖,注意早期的447工程沒有采用乘員集中布置,477A工程才確定了乘員集中布置的方案 新一代“主戰坦克”187工程在哈爾科夫和列寧格勒研制T-95的時候,下塔吉爾也沒有閑著;卡爾采夫清楚的知道拼技術下塔吉爾肯定拼不過哈爾科夫和列寧格勒,所以只有在創意和可靠性上去下功夫。于是下塔吉爾就以T-72為基礎連續開發了186工程、187工程和188工程。 186工程的2號樣車 186工程是在T-72基礎上的全面提升版:火力上用2A66型125毫米口徑滑膛炮取代了2A46型坦克炮,極大的提升了火炮的威力、精度和壽命,并且用1A45T型火控系統取代了老式的1A40型火控系統;在防護能力上,186工程采用了一個焊接炮塔,在降低炮塔高度和重量的同時提升了正面防御能力。 186工程的焊接炮塔草圖(這炮塔是不是挺眼熟的) 而動力系統是186工程變化最大的地方,186工程采用了一個可以整體吊裝的A85-2型整體式動力包;A85-2型動力包由一臺2B16型“X型”柴油發動機(關于X型柴油發動參見拙作《T-14與第四代主戰坦克》)和VB-2型機械式變速箱組成,2B16型“X型”柴油發動機的最大輸出功率可達1600馬力(據說186工程在試車時跑出過83公里/小時的最大速度)但油耗偏高。整個動力包可在20分鐘內拆或卸吊裝。 186工程的A85-2型整體動力包 186工程只造出了兩輛樣車,并沒有得到蘇聯軍方的認可;1986年蘇聯國防工業部決定研制T-72B的全面升級型坦克,項目代號187工程。要求下塔吉爾在186工程的基礎上研制一型在性能上全面超越M1和豹2的主戰坦克。另外由于187工程的研制時間預計較長,國防工業部便命令烏拉爾工廠(T-72的生產廠家)設計一款過渡性的T-72B改進型坦克,以填補187工程服役前的空缺,項目代號188工程。 187工程的研制工作于1986年正式開始,先后制成了5輛樣車以實驗不同的車首裝甲形狀和動力組合。其中最被看好的就是5號樣車,已經非常接近西方三代主戰坦克的技術水平。 187工程1號樣車模型,注意2A66型坦克炮裝有炮口制退器 187工程1號樣車測試時的照片,注意炮塔是186工程的炮塔 現存于下塔吉爾的187工程1號樣車,已經非常殘破 187工程的5號樣車是最接近定型的樣車,坦克君就以5號樣車為例講解一下187工程。187工程的主要目標是追趕并超越西方第三代坦克,所以5號樣車在很多方面都非常接近于西方的主戰坦克的設計: 5號樣車采用了186工程的焊接式炮塔(但是略微加大了體積),并裝備一門2A66型125毫米口徑滑膛炮,該型滑膛炮無論是在威力、精度還是身管壽命上都遠超2A46M(2A66型的無火炮抽煙裝置版就是T-14的2A82坦克炮),而且187工程還配備了先進的3BM39型穿甲彈(就是真空-1型穿甲彈的原型)據稱可以在2000米距離上擊穿750毫米以上的垂直裝甲板。另外2A66型坦克炮上還安裝了炮口制退器,不過不是為了降低后座力,而是為了提高新型炮射導彈的發射精度。 2A66型坦克炮的炮口制退器主要是為了提高炮射導彈的精度 而5號樣車的車體外形已經非常接近豹2的設計,消除了車體正面的防御弱點。并且5號樣車還加長了車體長度,以容納A85-2型整體式動力包。 187工程5號樣車的車體設計草圖,注意其外形非常接近豹2的車體 5號樣車的車體前部 5號樣車上采用的是186工程的A85-2型整體式動力包,最大輸出功率可達1500馬力;但是換裝了全新的半自動變速箱(AT),極大的提升了坦克的靈活性;據稱5號樣車在測試時的最大公路時速為75公里/小時、平均越野速度也可達45公里/小時;另外像軸樞轉向、快速倒車之類的“特技”187工程也能做到。 5號樣車配備的是2B16型“X”型柴油發動機 現存于下塔吉爾的187工程5號樣車,因為缺乏維護和被長期盜竊已經完全報廢 俄羅斯時代的結局——紅旗下的坦克沒有倒下,但是紅旗卻倒下了!1992年蘇聯這個紅色帝國轟然倒塌,被分裂成了15個獨立的國家。正在進行中的477工程和187工程立即陷入了停滯,后來隨著俄羅斯聯邦的建立,兩個項目也迎來了不同的結局——477項目原來是由哈爾科夫與列寧格勒共同研制,蘇聯解體后哈爾科夫被分到了烏克蘭;于是列寧格勒設計局便接手了整個項目,項目名稱也改為了“T-95主戰坦克項目”,依靠時有時無的俄羅斯政府撥款以及企業自籌資金勉強生存,一直到2010年T-95才開始在國家靶場進行定型實驗。但是整個項目已經停滯了整整十年,在這十年中俄羅斯損失了大量的軍工人才和基礎工業,再加上哈爾科夫的退出,T-95注定就是個半殘廢;所以在2010年的國家定型實驗中T-95被判定為“不合格”只能黯然下馬,讓位于簡化版的T-14。 T-14是一型簡化版的T-95,已經完全背離了“性能極優坦克”的發展方向 T-14主戰坦克已經完全沒有了“極優”坦克的風范 而187工程的結局則更加凄慘:直接被遺忘了!在下塔吉爾研制187工程的同時,烏拉爾廠也搞了個188工程作為187工程的“備份”,188工程其實就是在T-72BM的基礎上換裝1A45T型火控系統,火炮、裝甲與發動機都與T-72BM相同,所以188工程的研制非常順利,到1989年1月就開始進行國家測試。如果不出意外188工程將在1991年作為T-72B的終極改進型以“T-72BU”的編號服役。但是蘇聯解體后,俄羅斯那點捉襟見肘的經費是不可能同時滿足477工程和187工程的研制的,鑒于此時188工程已經成熟于是俄羅斯政府決定將188工程以T-90的編號定型服役,并且將所有的資金投入T-95的研制工作。至于187工程......自生自滅吧...... T-90A T-90MS那笨重的軀體說明俄羅斯已經失去了蘇聯坦克的榮光 作為蘇聯第二代“性能參數極優坦克”的T-95與187工程,在蘇聯解體后分別被T-14和T-90取代了,但是T-14與T-90并不是俄羅斯版的“性能參數極優坦克”,因為兩者是相互替換的關系——根據俄羅斯軍方的規劃在2015年之后,俄羅斯軍隊將用T-14逐步替換老式的T-80與T-90,到2025年T-14將成為俄羅斯軍隊的“唯一”主戰坦克。這一計劃就說明了俄羅斯已經完全放棄了“性能參數極優坦克”理論,只用一種性能較為均衡的主戰坦克作為軍隊的主力。 至此,“性能參數極優坦克”正式走向了終結——同時也標志著一個曾經引領世界的超級坦克大國的滅亡...... ?雖然俄羅斯希望用T-14來取代軍隊中的老式主戰坦克,但是干癟的錢袋子卻很誠實——至今T-14才服役了不到一個營 那個強大的坦克帝國已經成為過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