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傳》這東西,在先秦時期是沒有的,有些先秦的書里如《戰國策·齊策四》里引“《易傳》曰”云云,那些篇章是秦漢(包括)以后的擬作,不能據為典要。在秦末漢初,《易傳》是爆發式的突然大量出現,其中的一些篇章和《周易》并行,被編成了《易經》,《易傳》是《易經》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經一起統稱為“《易》”,而且被堅定地認為是孔子寫的,這種看法,在西漢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就已經如此了,《孔子世家》里說: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于《易》則彬彬矣。’” 這話是秦漢儒生根據《論語·述而》中孔子的話“加我數年,五十以學,亦可以無大過矣”演繹來的,所以漢代的《古論語》跟風把“亦”改成“易”屬上句讀,硬給弄成孔子“五十以學《易》”了。 漢代以后把《易經》里的《易傳》稱為“十翼”,“十翼”這個名稱出現比較晚,漢代的時候只說是“十篇”,《漢書·藝文志》里說:“孔氏為之《彖》、《象》、《系辭》、《文言》、《序卦》之屬十篇。”《儒林傳》里說費直“長于卦筮,亡章句,徒以《彖》《象》《系辭》十篇文言解說上下經”,沒有“十翼”這種名稱;這個名稱大概是南朝時期劉勰的原創,他在《文心雕龍·宗經》里說: “于是《易》張十翼,《書》標七觀,《詩》列四始,《禮》正五經,《春秋》五例。” 這時候才出現了“十翼”這個名稱,被后人所接受,如隋朝的牛弘在《請開獻書之路表》中說: “孔子以大圣之才,開素王之業,憲章祖述,制《禮》刊《詩》,正五始而條《春秋》,闡十翼而弘《易》道。” 說“十翼”是孔子“闡”的。可是前面我們已經說過,孔子根本就沒見過《周易》,自然也沒有讀《周易》、談《周易》、傳《周易》之類的事情,這樣的話,都是孔子之后研習《周易》的儒家門人的杜撰,是為了給自己研習《周易》找借口的。 先秦時期的儒家,只有“子思之儒”研究卜筮,也篤信卜筮,他們把“易”當成他們研習的“六藝”之一,和《詩》《書》《春秋》、禮、樂并行,可能也編造了一些孔子談易、傳易的說辭,可這個實在也不好確定,因為他們并不研究筮書,他們研究的“易”不是《周易》這個書,而是指卜筮,相當于《周禮》中所載“六藝”中的“數”,所以他們即使是編造孔子與“易”有關的話,也不過是說孔子教授過易(數),而不會說是傳《周易》。當然他們必定也會參考筮書,可并沒有去為筮書作什么“傳”,自然也不會有什么《易傳》留下來,所以李學勤先生說: “《子思子》主要是記錄傳述孔子引《易》的言論,其思想與《易傳》相通之處也是在儒學的一些大的方面,對《易》學本身則少闡發。繼承子思之學的孟子,更未見論《易》。因此,思孟一派雖有聞于孔門《易》說,卻不能認為傳《易》。”[1] 李先生說子思一派“記錄傳述孔子引《易》的言論”,其實說“編造杜撰孔子引‘易’的言論”更準確,他們也沒有去研究、講習《周易》,即沒有傳《周易》的事情,自然也不可能有《易傳》流傳下來。子思之后相繼崛起的兩大儒家流派是“孟氏之儒”和“荀氏之儒”(漢代為避宣帝劉詢諱改“荀”作“孫”),即孟子和荀子的兩大學派。李學勤先生已經說了,孟子一派是不談“易”的,只有最晚的荀子一派才談“易”,而且的確談的是《周易》并且作了《易傳》。 南宋初年刊本《周易注疏》 關于這個問題,筆者曾發表過一篇《〈易傳〉的制作時代及作者再探》,[2]比較全面地闡述個人的觀點,這里就撮其要者略作陳述,當然也有些補充和補正的內容。 郭沫若先生在《〈周易〉之制作時代》一文中,對《易經》經、傳的制作時代和作者做了非常深入的探討,其中對《易傳》的結論是: 1.《易傳》中有大部分是秦時代的荀子的門徒們楚國的人所著的。 2.《易傳》著書的時期當得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以后。[3] 對《易傳》制作時代研究最力的還有李鏡池先生,他在《周易探源》的《易傳探源》部分中,也明確地認為“孔子并未作過《易傳》”,先秦時期儒家并無傳授《周易》之事,把傳本《易經》中的七種十篇劃分成三組: 第一組 《彖傳》與《象傳》——有系統的較早的釋“經”之傳。其年代當在秦漢間;其著作者當是齊魯間的儒家者流。 第二組 《系辭》與《文言》——匯集前人解經的殘篇斷簡,并加以新著的材料。年代當在史遷之后,昭宣之間。 第三組 《說卦》、《序卦》與《雜卦》——較晚的作品。在昭宣之后。[4] 把郭、李兩先生的說法一對照就可以看出,二者的看法有一個最大的相同之處就是都認為《易傳》非孔子所作,甚至不是先秦的作品,而是秦(包括)以后的作品,郭先生的看法更明晰,認為秦始皇三十四年以后的作品,而且其作品大多出自荀門,筆者認為這個看法最中肯綦。 這里要先說明的是《說卦》這篇,這篇《易傳》在《史記·孔子世家》中就提到了,后來不知怎么的失傳,直到漢宣帝的時候,河內女子從老屋里發現了獻上,又被編入《易傳》,而且被分成了《說卦》《序卦》《雜卦》三篇(見《隋書·經籍志》)。這篇東西雖然后得,它卻是先秦的作品,不是儒家《易傳》,而是卜筮之書的輔助性作品,就象晉代汲冢出土的《卦下易經》之類一樣,是供卜筮者參考的筮法書。它在漢代被收入儒家《易傳》,因為《周易》本來就是卜筮之書,不談卜筮是不行的,這點儒生們也無法回避,只能接受它,可他們非常不甘心,就在《說卦》前面加了一段儒家的《易傳》,就是今天所見《說卦》開始“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到“是故《易》逆數也”,這段又見于馬王堆帛書《易傳》的《衷》篇,[5]顯然是儒家《易傳》的內容。《衷》篇失傳了,這段文字因為被放在《說卦》里得以保留下來,除此之外,都是談卦象和卦理、卦義的,是先秦筮卦之書的輔助或衍生作品,與儒家的學說關系不大,所以這三篇實際上不應該算作儒家的《易傳》。 戰國末期,繼孟子的“孟氏之儒”之后,儒家最大的學派就是荀子一派,被稱為“荀氏之儒”,該派興盛于齊國,戰國末到秦漢間的儒生多出自荀門,自然,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時候禁學焚書的時候,受迫害最為嚴重的就是荀門儒生。《荀子·堯問》里說: “孫(荀)卿迫于亂世,遒于嚴刑,上無賢主,下遇暴秦,禮義不行,教化不成,仁者絀約,天下冥冥,行全剌之,諸侯大傾。當是時也,知者不得慮,能者不得治,賢者不得使,故君上蔽而無睹,賢人距而不受。然則孫卿懷將圣之心,蒙佯狂之色,視天下以愚。《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此之謂也。” 似乎是說荀子活到了秦朝,還受到了暴秦的迫害,不得不裝瘋賣傻。但一般認為荀子沒活到秦朝的建立,這不過是受秦迫害的荀門儒生拿荀子的遭際來發泄自己的憤懣而已。 民間的儒生本是靠教授《詩》《書》來謀生糊口的,現在秦始皇不讓講了,凡是“偶語《詩》《書》者棄市”,即聚講《詩》《書》的要殺頭,儒生們沒了生活來源,怎么辦?只能另想別的辦法,他們選中了卜筮之書的《周易》,秦人禁學不禁卜筮之書,他們就拿這個書來講習。此行為的首創者就是齊人田何,他是跨了秦、漢兩朝的人,而且是齊人,必定是荀門的儒生,在受迫害的情況下,他想到了靠《周易》來延續講習之業,其實就是為了個人和本門的生存計。所以《漢書·儒林傳》里說“要言《易》者本之田何”、“諸《易》家說皆祖田何、楊叔(何)、丁將軍”,《前漢紀·孝成皇帝紀二》里也說“漢興,田何以《易》授民,故言《易》者本之田何焉”、“劉向校《易》說,皆祖之田何。”漢代凡是研究《周易》的,都以田何為祖師爺,這是不爭的事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