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我們總說 小病要早發現早治療 不然容易成大病,那可就麻煩了 深圳一女士 一直沒注意身體上 這個小變化、小細節 連續好幾年,沒去做檢查 等到最近去醫院 一檢查發現已是腫瘤! 大便帶血有黏液 查出罕見腫瘤 84歲的劉女士,這幾年一直便血,最近越來越嚴重,幾乎每次都便血,并且大便里還有鼻涕一樣的黏液。家人覺得不對勁,帶她到當地醫院就診,檢查發現是罕見的消化道腫瘤,醫生建議她轉到南方醫科大學深圳醫院。 在南方醫科大學深圳醫院,劉女士做了一次腸鏡,結果觸目驚心。劉女士的直腸九成長滿腫瘤,已經處于癌變前期。要不是老年人代謝慢,情況還會更壞。 醫生決定 必須馬上手術 但這可不是一般的小手術! 三名醫生接力 花7小時才完成手術 一般的治療方法是外科手術。手術難度高,風險大,三名醫生接力輪流上臺,足足花了7個半小時才把腫瘤完整剝離。腫瘤直徑達20公分,面積之大臨床罕見。 好在手術比較順利 但這種風險其實可以避免 只是這個腫瘤比較”狡猾“ 醫生表示,劉女士的腫瘤起源于大腸黏膜的隆起型病變。 值得留意的是,它跟大腸癌關系密切,比息肉腺瘤具有更高的惡變潛能,多發生在直腸、乙狀結腸。但它常常容易被漏診,并且在癌變前很少會引起臨床癥狀,患者很難覺察。 臨床上不易察覺 那怎么辦呢? 這項檢查就很重要了! 醫生提醒: 一定要重視胃腸鏡檢查 醫學界描述腫瘤的治療效果,有一個名詞叫“五年生存率”,指的是某種腫瘤經過各種綜合治療后,病人生存5年以上的比例。目前我國胃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平均僅為37%。 如果早發現早治療,生存率可以大大提升。但在胃癌初期,胃并不會“喊痛”。大部分患者是沒有癥狀的,僅有一小部分的人會出現輕度消化不良癥狀,如輕微飽脹、惡心、上腹隱痛等,這些癥狀并不典型,很容易和胃病混淆,所以更多的是被忽視。 一旦病人感覺到疼痛,常排黑便,基本上已經到了進展期,這時候做治療,預后差,也容易復發和轉移。 特別是老人家,一定要盡早開始第一次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處理。臨床上,很多老人家就是因為開始第一次胃腸鏡檢查的時間太晚,才會越拖越嚴重。 因此,醫生提醒,市民一定要提高胃腸鏡檢查意識。消化道還有很多其他腫瘤,大多可防可治。胃腸鏡檢查就是發現早期胃腸癌的主要手段。 對于高度懷疑是胃癌的患者,應首選胃鏡,把內窺鏡伸進胃里,可以清楚看到里面的情況,還可以直接取病變組織進行活檢。所以胃鏡又被稱為“金標準”。 定期腸胃鏡檢查能救命 尤其是這些人,要高度注意! 這4類人屬于高危 一定要定期去醫院檢查 醫生提醒,有4類人屬于高危,一定要定期去醫院檢查。 ① 有家族史的人 有食管癌、胃癌、腸癌等消化道癌家族史的人,建議1年檢查1次; ② 過了40歲的人 40歲以上人群一定要照一次胃鏡,檢查沒問題隔個3、5年再做一次。 ③ 長期有不良生活習慣的人 比如進食過快、飲食過燙,愛吃燒烤、高鹽、油炸、腌制食物,經常抽煙喝酒。 ④ 經常出現胃部不適的人 持續、反復出現腹痛、腹脹等癥狀,服藥后無緩解的,應及時照胃鏡。如果已經出現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胃息肉等疾病,更要注意。 總之,越早發現,治療效果越好! 很多人一聽到 要照胃鏡都很抗拒 怕過程太痛苦 但其實還有另一種辦法 在熟練的消化內鏡醫師操作下,大多數人都可以順利接受胃鏡檢查。病人也可以在麻醉或適當的鎮靜鎮痛下進行檢查,難受的感覺可大大減輕甚至毫無知覺。 再不行的話,近幾年還出現了膠囊胃鏡。受檢者只要隨水吞下一顆膠囊大小的胃窺鏡,醫生就能通過軟件實時精確操控體外磁場,來控制膠囊機器人在胃內的運動,全面觀察胃黏膜是否有病變,無痛無創做完檢查。膠囊胃鏡之后可隨大便排出體外。 早發現早治療 快轉發告訴家人,尤其是長輩 以及四類高危人群 請一定要知道篩查的重要性 主動體檢,主動預防 文章來源:老年日報微信公眾號(如有侵權請倆系刪除) |
|
來自: 昵稱21399464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