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軍團――小青龍湯
外敵入侵一個國家的時候,由于國內人的性格的不同會出現不同的情況,膽大愛國的力主抵抗,膽小怕死的主張投降逃跑。而外邪入侵我們的人體也會出現兩種情況就是陽氣盛體質偏熱的就會出現熱的證狀;陽氣弱體質偏寒的就會出現寒的證狀。 而外有風寒,內有燥熱的就用大青龍湯外解風寒,內清燥熱。 而外有風寒,內有濕寒的就要用小青龍湯來殲外之風寒,滅內之濕寒。
仲景說: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fā)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噫,或小便不利少腹?jié)M,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仲景說的這個證狀就是外有表證(表不解),而體內有寒濕(心下有水氣)。我們知道在自然界中天氣晴朗,地面就會很干燥,我們也都喜歡風和日麗的天氣,正常健康的人體內就是風和日麗的天氣。而經常容易生病的人體內要么是太熱,要么是太冷。大青龍湯證就是因為體內太熱,小青龍湯證就是因為體內太冷。我們知道天氣陰冷,地面上的水氣就不容易蒸發(fā),整個環(huán)境就會陰冷潮濕。如果我們的體內是陰冷潮濕的環(huán)境一遇到外感體內的這個惡劣的環(huán)境就顯現出來了,就形成了小青龍湯證。
這個濕寒之氣在胃,胃受到濕寒之氣的影響不能消化食物,胃氣上逆就會干嘔。 濕寒之氣在肺就會影響到肺氣的下降,肺氣不降就會出現咳喘的證狀。 人體內的心火是往下降的,被濕寒之氣阻擋,不能下降,在上焦就形成了熱喝的證狀。 濕氣過大不能從小便排出就從大便排出形成下利。 濕寒之氣影響到下焦,下焦?jié)釟馓螅鍤獠荒苌仙瑵釟馍夏婢蜁妗?/span> 濕寒之氣過大,陽氣不足,不能蒸騰水氣,形成氣化作用,而膀胱為州都之官,氣化則能出,現在不能氣化就形成小便不利少腹?jié)M的證狀。
經過以上對病情的分析是外有風寒,內有濕寒。根據敵情我們就要制定相應的戰(zhàn)法,此戰(zhàn)法就是外除風寒,內清濕寒。仲景據此戰(zhàn)法創(chuàng)建了第五軍團――小青龍湯來殲敵滅寇。
小青龍湯方 麻黃三兩,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半夏半升,五味子半升,細辛三兩,干姜二兩。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 若微利者,去麻黃,加芫花(芫花瀉水,水去則利止),如雞蛋大,熬令赤色。 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蔞根三兩(栝蔞根清熱而止渴)。 若噫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附子暖水而降濁氣)。 若小便不利少腹?jié)M者,去麻黃,加茯苓四兩(茯苓利水而瀉滿)。 若喘者,加杏仁半斤(杏仁降肺氣而平喘)。
仲景根據敵情用邊將麻黃、桂枝消滅外表的風寒,用半夏降胃氣止嘔,用干姜、細辛除體內寒濕之氣,用五味子斂肺止咳。又針對敵情的變化(微利加芫花,渴加栝蔞,噫加附子……),而添兵添將,可謂因敵而制變,隨證而遣藥。這里我們介紹一下半夏、細辛、五味子這三員虎將。
半夏
半夏,顧名思義就是夏天的一半。因為夏天才過一半半夏就枯萎了。因此得名半夏。夏天枯萎的還有一種藥叫夏枯草。我們知道一般情況下,夏天是植物生長的最茂盛的時候,可半夏和夏枯草卻在這個時候枯萎了,顯的有點不同尋常。
按照太極圖的原理,陽極生陰,夏天在過了一半之后,也就是五月(陰歷)中旬之后,天氣開始變得炎熱,馬上也就進入了我們的暑假,而陰就誕生在這陽極之時。半夏和夏枯草就在這陰生之時死掉了,也就是說它們只在陽里生,不在陰里活。在陽里生就具有陽的性格,陽是從陰中來的,夏枯草就能把陽氣從陰中升出來。而半夏的能力卻是把人身的陽氣降到陰里。這是為什么呢? 半夏和夏枯草雖然都是在夏天枯萎,但是夏枯草用的是莖葉,而半夏用的是根。夏枯草的莖葉在陽生的日子里生長,所以能升陽。半夏的根卻是在其植株枯萎之后才迅速生長(五月采者虛小,八月采者實大),其植株在陽極陰生之時枯萎,而植株枯萎之后,能量就都藏在了根部,好比冬天樹葉落后能量都跑到根部一樣,所以半夏在植株枯萎之后把陽氣收藏在根部,根部才迅速的生長。因此半夏的根能降陽入陰。
我們入睡就是一個降陽入陰的過程,人與天地相應,當天地的陽(太陽)降到地下之后,我們人身的陽也隨太陽降到下面入陰中。所以天黑之后我們就會瞌睡。瞌睡的外在表現就是打呵欠,為什么會打呵欠呢?入睡時是陽下降入陰中,陽往下降,但是你不睡,這時就要把往下降的陽氣升上來,把陽氣升上去就要靠伸懶腰、打呵欠。
半夏的根在夏天植株枯萎之后才生長,八月中秋之后才長成,其得秋天燥金之氣,因此半夏味辛,體燥。其得秋之氣,秋氣下降,半夏就具有下降之性,能降逆止嘔,我們人身是脾升胃降,胃降才能消化食物,從下面排出去,胃氣不降就會上逆,從上面排出去,形成嘔吐。半夏有下降之性就能降胃氣止嘔吐。仲景的小半夏湯就是止嘔名方,其方由半夏和生姜兩味藥組成,降逆止嘔之功甚宏。
細辛
不知為什么,對于中醫(yī)我有一種天生的熱愛。這種愛,上學時的我并不知道。早年上學時也沒接觸過中醫(yī),甚至生病都沒看過中醫(yī),現在的人生病一般都是進西醫(yī)院,況且也很少見到真正的中醫(yī)師看病,也不知道中醫(yī)為什么能治病,只知道中醫(yī)很神秘,誰家有個好的治病方子也都秘著,也不知道中醫(yī)怎么學,直到那一年有緣相遇,瞬間就把我內心的愛全激發(fā)出來了,絕對是深深的愛,從此我的世界里就只有“她”。一有空閑就讀中醫(yī)類的書,并且立下人生志向――今生愛中醫(yī),今生戀中藥。
中醫(yī)雖然很玄奧,但是學起來也很有意 思。“她”有很多讓我喜歡的“點”。比如,中藥的名字。每當我看到中藥的名字的時候心里都會有一陣高興,因為中藥的名字起的非常的好聽,而且也很有個性,當然也都有來歷。 細辛為什么叫細辛?很長一段時間我一直都不理解,直到有一天我見到它的真容時才明白它的名字起的是多么的恰當。 細辛、細辛真的是又細又辛。細辛喜陰冷潮濕的環(huán)境,能耐零下40度的低溫,一般能夠抵抗嚴寒之物其自身的熱量應相當的足,好比我們人不怕冷就是因為穿的衣服厚保暖熱量足。因此細辛性溫,味極辛。細辛就靠它的極辛之味來驅逐嚴寒。而且其生活在潮濕的環(huán)境,所以它不怕濕氣。因此細辛靠其極強的辛烈之氣能把依附于人身之精血、津液之寒皆能散去。 細辛用的是細辛的根部,其根又細又長,而其葉為紫色,紫為紅黑相合之色,紅為心之色,黑為腎之色;心為手少陰經,腎為足少陰經,心腎皆屬少陰經,因此細辛入少陰經去少陰經之寒邪。仲景《傷寒論》少陰篇的麻黃附子細辛湯里的細辛就起著去少陰經之寒的作用。這個到后面少陰經的時候會講到。 細辛味極辛,由于味太辛麻口所以有毒,古有細辛不過錢,過錢命相連之說,但這是指入散劑。如果入湯劑經過高溫久煮其毒性會被破壞掉,用大劑量也可以。仲景的湯方中細辛的劑量就很大。如果入散劑,劑量一定不能過大。
五味子
天生氣,地生味,中藥都有自己獨特的氣味。而五味子味如其名,五味俱全――酸甜苦辛咸都有。五味子有皮、有肉、有核,其皮肉初酸后甘,甘少酸多。雖然五味子五味俱全,但是唯酸獨盛。煮一些五味子喝,基本上也就嘗到酸味,酸能收,所以五味子能治咳逆、上氣。仲景治咳必用五味子,當然五味性溫,對寒性的咳逆比較適合,熱性的咳就不適合了。 五味子的核先辛后苦,辛少苦多,但是皮肉核都俱咸味,咸能歸腎,其核很像豬腎,而人的腎和豬腎差不多,取類比象五味子就有補腎的作用。所以《神農本草經》說其補不足,強陰,益男子精。 五味子春生苗,開花于春夏之交,秋結實,是發(fā)于木,盛于火,告成于金。秋之氣辛,春之氣酸,而五味子成于秋卻酸味獨盛,是肺之氣交合于肝。肺之氣降,酸入肝,五味子色紅紫,紅為心之色,黑為腎之色,紅黑相合為紫色,可見五味子能收諸氣歸腎,而腎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此亦能說明其能益氣,補不足,強陰,益男子精。
體質偏濕寒的人,被外在的風寒之氣傷到之后就會激發(fā)出體內的濕寒之氣,出現小青龍湯的證狀。這時就要用小青龍湯來治療。之所以稱為小青龍湯,就是因為小青龍能翻江倒海,我們體內的寒濕之氣就要靠小青龍的翻江倒海之力排出去。因此取名小青龍湯。 下面我們舉一個小青龍湯的案例。
《經方實驗錄》記載一個案例,這個患者叫張志明,由于夏天炎熱,這哥們喜歡游泳,在水里游久了,被水寒之氣傷到了,因而咳嗽,吃了很多藥也不見效,而且遇寒則加劇,這就屬于內有濕寒,與小青龍湯而愈。 特別是現在瓜果冷飲吃的比較多,又吹著空調,很容易得小青龍湯證的疾病。 第六軍團――白虎湯
前面我們講到大青龍湯是表有風寒,內有燥熱,但這時是熱多燥少,而病情得不到及時的解決時就會向前發(fā)展,熱過盛會耗干水濕使燥氣增加形成燥多熱多之證。這好比天氣炎熱又久晴不雨,大地就會變的很干旱、很干燥,就像沙漠地區(qū)一樣又熱又沒雨水,氣候就相當的干燥。而大青龍湯證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療就會形成燥和熱都很盛病證。
仲景曰:傷寒,脈滑而厥者,里有熱也,白虎湯主之。 傷寒,脈浮滑此里有熱,表有寒也。 傷寒,脈浮,發(fā)熱無汗,其表不解者,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以上四條是仲景關于白虎湯證的條文。我們把這幾個條文放在一起分析一下。 仲景說:“脈浮滑而厥者,里有熱也。” 我們知道,我們在劇烈運動過后熱的都會出汗,這時的心跳也會加速,因此我們的脈也會加速的搏動,而且此時氣血在熱氣的蒸騰下又很旺盛,如此一來,脈搏在氣血的快速鼓蕩下就形成了滑脈。滑脈,顧名思義就是一下子就滑過去了,說明速度很快。之所以快就是因為體內有熱。所以仲景說:“里有熱也。” 而仲景又說:“脈滑而厥。”厥就是表有寒。所以仲景說:“脈浮滑者,里有熱,表有寒也。”這句話又是什么意思呢?我們前面說到大青龍湯是外有風寒,內有燥熱,而燥熱在不斷加大之后,表寒還沒完全消失,所以表會有一些寒。當燥熱大發(fā)之后就會把表寒全化掉。而脈浮滑說明燥熱即將大盛,此時還有一點表寒存在,不過也即將被燥熱化掉。如果表寒還在,發(fā)熱身無汗為大青龍湯證,只有燥熱大發(fā),表寒外解之后,大青龍湯證才變成白虎湯證,才能用白虎湯。所以仲景說:“傷寒,脈浮,發(fā)熱無汗,其表不解者,不可與白虎湯。”要等到燥熱大發(fā),汗出而表寒去才能用白虎湯,因此仲景說“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燥熱大發(fā)之后,人體內的水濕之氣被燥熱之氣烤干,體內缺水就會大渴想喝水。所以仲景說:“口燥渴,心煩。”而仲景針對口燥渴的證狀加了一味人參來益氣生津止渴。
經過以上的分析就是體內燥熱之氣大發(fā),使表寒解除,只剩下燥熱之氣,根據敵情我們制定的戰(zhàn)法就是清熱潤燥。仲景就創(chuàng)建了威猛無比的第六軍團――白虎湯來撲滅這團燥熱之氣。
白虎湯方 石膏一斤,知母六兩,甘草二草,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渣,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虎湯藥味雖然很少,但是清熱潤燥之功卻很大,因為用了兩員猛將,而且實力雄厚,生石膏用了一斤,知母用了六兩,可以說是重兵壓境,不愁敵人不滅。如果敵人勢眾氣盛,造成大渴引飲,仲景又隨證加入一味仙藥――人參來助陣,可謂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何愁敵人不滅。石膏我們前面介紹過了,這里介紹一下良將知母。
知母 《神農本草經》記載:知母,味苦,性寒。主消渴、熱中,除邪氣,肢體浮腫,下水,補不足,益氣。
知母非常的耐旱,其根掘出隨生,必須等到全部枯操才死亡。我們知道,凡是耐旱的植物自身的津液都比較足,比如生長在沙漠中的植物自身的水份都很足。知母耐旱,其根掘出地面還能生長,直至干枯才死,可見其含津液之多,生機之旺。因此知母之津液就能補充人體被燥熱消耗的津液。 知母色黃白,黃入胃,白入肺,人之熱先從肺開始熱,肺熱不解就會造成胃熱,肺胃皆熱就會消津耗液造成大渴引飲。知母性寒,味苦,色黃白,黃入胃,白入肺,因此知母就能清肺胃之燥熱,補肺胃之津液。所以仲景就選用了知母與清外感實熱的猛將生石膏搭擋組建了威力無比的白虎湯。
體質偏熱的人,被外邪侵襲之后,激發(fā)了體內燥熱之氣,燥熱消耗津液就會形成大渴,心煩,汗出的白虎湯證。之所以取名白虎湯就是因為白虎為西方神獸(東方青龍,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具有西方之氣,而西方屬金為秋天,秋天是涼爽的,我們在熱的時候都喜歡吹涼爽的風,這里就是借助西方秋天的涼爽之氣來滅掉體內的燥然之氣,因此取名白虎湯。 下面我們舉一個白虎湯的案例
《臨證實驗錄》記載一病人,女性,四十歲,產后體質虛弱,感傷風寒,剛開始發(fā)熱惡寒,頭痛骨楚,一醫(yī)注射安乃近以治,汗出而熱不退,惡寒停止而惡熱開始,此時表解而體內燥熱,五內俱焚,大渴引飲,一日夜飲水四壺,渴猶不解,面紅耳赤,煩躁不寧,頭汗蒸蒸,舌紅少津,脈象洪數。 這個病人就是感傷風寒之后,外有風寒,內有燥熱,本來是個大青龍湯證,可是西醫(yī)不懂這個,用安乃近發(fā)汗退熱,發(fā)汗之后表寒解了,內部的燥熱卻嚴重了,形成大渴引飲,面紅耳東,煩躁不寧等證狀,這是很明顯的白虎湯證,又因為其大渴又在產后身體弱就用了白虎加人參湯,與湯一劑而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