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虛型’高血壓 (杏林回春) 高血壓屬于西醫病名,類屬于中醫頭痛、眩暈等范疇。大部分人的選擇是吃西藥維持,治療效果有些不盡如人意的,也尋求中醫治療。我在診療過程中遇到幾例發病年齡比較年輕,血壓大部分是在150/100mmHg左右,抽血檢查血脂、血流變基本正常。但是癥狀較重:頭暈頭疼,頭脹目疼,非常影響工作和日常生活。并伴隨著典型的陽虛表現:四肢畏寒怕冷,脈象沉遲等。我將其稱為:陽虛型高血壓。從診治過的幾例療效觀察看,效果確切,未反彈。所以寫下來,供同道參考、探討。 例:宋某,男,30歲,三年前因治愈他老婆頸椎病特來求診。 訴:兩年多來,血壓經常在150—160/95—100mmhg左右。常頭暈,頭脹,伴有納食不香。觀其身體較瘦,其他均正常。看過一些大夫,西藥、中藥也吃過不少,但療效不佳。查看吃過的中藥方,不外乎平肝潛陽、活血化淤范疇。診脈沉細略遲,舌淡,少苔。問其是否手腳發涼?答曰:是,且冬天加重。目前吃飯也比原來要少的多。 診療思路:拋開西醫高血壓名詞,中醫講陽虛則寒,寒主收引凝滯。寒則血流速慢,收引則血管壁變硬,故而心臟須加壓才可以將血液輸送出去,故血壓高而不甚高,與外周血液循環障礙引起的高血壓的現代醫學機理相似。治療應以溫陽散寒,通脈活血為大法。 此病人先處以香砂六君子湯醒脾開胃,大約二十日納食增加,面色見紅潤。 改方為右歸丸和四物湯加減,溫陽通脈活血: 方:當歸12g 川芎10g 熟地15g 雞血藤10g 炙龜板15g 杜仲15g 山藥12g 山萸肉10g 附子10g 肉桂5g 山甲6g 甘草6g 枸杞10g 水煎服。 以上方為主,略有加減,又調治一月。患者手腳已不怕冷,頭痛、頭暈癥狀已消失,復查血壓125/80mmhg,停藥。其后每半月測血壓一次,血壓基本保持在120—130/80—90mmhg。 中醫的精髓是辨證論治,講究的是以病人個體為參照物。為中醫者不能囿于西醫的病名,見高血壓就平肝潛陽,選取現代藥理研究中的所謂降壓中藥,那樣會失去中醫的特色,也就不是純粹的中醫了。要按照中醫的辯證去看待,才能取得較好療效。通過實踐,有時我把右歸丸漸漸改為九味羌活湯和四物湯加減,也是以通陽散寒,活血通絡為主療效尚可,同做參考。基本方:當歸12g 川穹10g 紅花6g 細辛3g 蒼術10g 防風6g 羌活10g 熟地15g 附子10g 肉桂5g 山甲6g 甘草6g 丹參15g 水煎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