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報記者 劉瓊 通訊員/袁姣暉 株洲日報訊 有的家長在給寶寶洗澡時會發現這樣的情況:孩子兩條腿上的紋路數量不一致,而且紋路還有高有低。若出現這種情況,要小心是孩子的髖關節發育不良。 婷婷是一名新手媽媽,寶寶出生才3個月。前幾天,她和丈夫帶著寶寶去市中心醫院兒保科做體檢。檢查時,醫生發現孩子的腿紋不對稱,建議做B超檢查。 “孩子是胖成這樣的,沒必要檢查。”一開始,婷婷的丈夫認為醫生小題大做,婷婷則聽從了醫生的建議。 B超結果讓夫妻倆有些傻眼,孩子被確診為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 何為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市中心醫院兒保科副主任醫師唐瓊介紹,此病又稱為發育性髖關節脫位,發病率約為千分之一,且女孩的發病率遠高于男孩。 由于寶寶出生前縮在子宮里,空間狹小,而寶寶柔軟的股骨頭在生產時要承受數小時的強力擠壓,很容易從關節窩中脫出。寶寶出生后,在某些外力的作用下,比如綁腿、兜抱等,股骨頭上的軟骨也容易變形移位,從而影響髖關節發育,甚至造成髖關節脫位。 “因患兒年齡、脫位程度、單側或雙側發病等不同,臨床表現并不相同。”唐瓊介紹,患兒早期表現為臀紋、大腿紋不對,隨著年齡的增大,會出現跛行步態、鴨步等。 唐瓊提醒家長,要定期帶孩子體檢,不要給寶寶綁腿、兜抱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