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熊歷史觀 胡璉,陜西華州人,是黃埔軍校第四期畢業生,在這一期卻是出了不少名將,如張靈甫,林總,李彌都是這一期的學生。胡璉雖然是黃埔四期生,但是有幸,加入了陳誠的土木系集團中,能夠得到陳誠的欣賞,無疑就可以得到蔣介石的青睞。 當然了,胡璉并不是靠溜須拍馬才得到重用的,也是在戰場上殺敵建功,憑借真本事晉升。在抗戰爆發后,他擔任第18軍第11師師長,能夠擔任該師的師長就表示,胡璉在土術系中地位。 不過胡璉也沒有給陳誠丟臉,在石牌戰役中,胡璉指揮第11師與日寇血戰。在這場戰斗中,胡璉與敵軍展開了激烈的白刃戰,并且成功擊退了日軍。胡璉這一戰給陳誠在國軍內部長了不少臉面,畢竟參戰的是他的土木系部隊。胡璉也因功榮獲青天白日勛章,并于7月13日任十八軍副軍長。 之后胡璉又參加了,保衛湘西的雪峰山等會戰。直到抗戰勝利后他還是少將軍銜。可以說,在整個黃埔學生中,他的升級速度,很平凡,比不上胡宗南。 不過在解放戰爭時期,第18軍整編為11師,胡璉任師長。該師在他的帶領下先后轉戰蘇北,山東,中原等地區,被譽為是戰場上的救火隊,哪里有難便被投入哪個戰場,在這些戰斗中,胡璉有勝有敗,但是始終保持中沒有遭到全殲的結果。 并不是華野與中野也對他心慈手軟,其實,粟司令多次設計對他展開圍追堵截,就是希望可以殲整編第11師,但是,每次都失敗了。主要是狡猾的胡璉一發現勢頭不對,就不會輕易冒進,在這方面他十分謹慎。也因此得到了毛爺爺的高度評價;說十八軍的胡璉,狡如狐,勇如虎,宜趨避之,保存實力,待機取勝。 在解放戰爭時期,胡璉在戰場上的表現是得蔣介石認可的,因此在組建十二兵團時,當時蔣介石有意讓胡璉擔任司令員,但是遭到了白崇禧的反對,最后十二兵團司令官的美差才落在黃維的頭上,胡璉任副司令員。但是,胡對此大為不滿,但也沒有辦法黃維是黃埔軍校一期畢業生,在十八軍曾是胡璉的上級,聲望比他還高,不服也沒辦法。 不過在淮海戰役中,第12兵團全軍覆沒,兵團司令官黃維被俘虜,只有胡璉突圍。因此,蔣介石在準備又組建12兵團時,就讓胡璉擔任兵團司令官。不過新組建的12兵團綜合戰斗力,根本比不上原來的12兵團。加上此時蔣介石統治的地位已經到了風雨飄搖之時,隨時蔣家王朝都有可能倒塌。 尤其是在渡江戰役后,國軍兵敗如山倒,打一仗敗一仗,一直逃到福建,兩廣,西南等地,不過就在此時,胡璉又迎來了他人生的巔峰時期,在金門島戰役中,擊退第三野戰軍第十兵團,取得了金門大捷。胡璉也是借此戰,贏得了金門王的稱號,同時也給他今后的軍事生涯增加了籌碼。 熟知歷史的朋友都知道,跟著蔣介石逃往臺灣的黃埔將領,很多都得不到重用。而胡璉不是,并且加授陸軍上將銜,而且還擔任過陸軍副總司令,晚年的他又晉升為一級陸軍上將。 而且,在胡璉病逝后,后人對他評價很高,把國軍其他幾位悍將,如張靈甫、邱清泉、黃百韜、杜聿明,黃維等敗軍之將說成是一文不值,只有把胡璉評價為;超智超勇、鶴立雞群,乃千古難覓之良將。胡璉之所以能夠得到如此高的評價,可能就是因為,他在解放戰爭時期,多次逃脫我軍的包圍圈,加上毛爺爺對他評價又那么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