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鏡20世紀初起源于日本,20世紀70年代后在美國等國家得到長足的發展。關節鏡技術、與骨折內固定,人工關節置換并稱為20世骨科領域的三大重要進展,現在已經成為標準的診斷方法和治療技術。今天,就來了解一下肩關節鏡原理及操作技巧。 01 無菌儀器/設備 鏡頭
標準關節鏡吊塔
關節內或肩峰下器械
02 麻醉
03 麻醉下檢查
▲ 肩關節穩定時,麻醉下對側臥位患者的手術側肩關節進行檢查,檢查多個平面的被動活動度以評估關節囊的粘連程度。
04 患者體位 一般原則
側臥位(LDP)
▲ 手術肩部后傾約20°,使關節盂面與地面平行,便于手術入路進入和觀察。
▲ 手術過程中,肩部逐漸后垂是一個問題。除了用安全帶保護身體外,還發現藍色毛巾和膠帶有助于保護患者上身周圍的豆(沙)袋,從而使肩部下垂的可能性降到最低。手術臺旋轉90°遠離麻醉區域,以便手術順利進行。 側臂支架
▲ 海綿牽引套筒放置在腋下,以限制手臂向下滑動,防止在手術過程中失去牽引力。
▲ 牽引塔由纜繩和滑輪組成,重量可以調整,以提供不同程度的外展、前屈和側向引力。該裝置具備腋下牽引帶的優點,這在進行盂肱關節操作時特別有用。
05 手術解剖學 手術入路位置
后側觀察入路
前側工作入路
必要的輔助切口
展示肩關節鏡檢查的典型入路位置。對肩峰(A)、肩胛骨(B)、鎖骨(C)和喙突內側(D)等骨性標志進行標記,有助于安全地建立手術入路。肩關節鏡檢查所用的典型入路包括后側入路(1)、前中央(真正的肩關節盂中央入路)(2)、前外側(3)、前上方(4)、前上方外側(5)、后外側(6)、后方7點鐘(7)、Wilmington(8)和Neviaser(9) 關節內解剖
▲ 當使用多個入路時,套管有助于維持術區灌注液壓力和防止湍流。
▲ 檢查肱二頭肌長頭腱、懸吊結構和肩袖間隙是否有損傷或者存在肌腱脫位。HH:肱骨頭;LHBT:肱二頭肌長頭腱;P:懸吊結構 ▲ 探鉤通過前側入路進入關節腔,將LHBT的結節間溝部分拉入關節腔進行檢查。LHBT,肱二頭肌長頭腱
▲ 后抽屜試驗有助于在關節內評估肩胛下肌。在某些病例中,70°的關節鏡很有用。HH:肱骨頭;SSc:肩胛下肌
A:左肩關節后側入路觀察前下盂唇。HH:肱骨頭;AIL:前下盂唇;G:關節盂 B:肩關節前側入路“鳥瞰”圖像。由于存在Bankart損傷,肱骨頭偏前。撕裂延伸到后上盂唇。HH:肱骨頭;PL:后上盂唇;G:關節盂 C:經過人工修復后,肱骨頭重新回到盂的中心。HH:肱骨頭;G:關節盂
▲ 通過左肩關節后側入路觀察完整岡下肌下表面。HH:肱骨頭;LHBT:肱二頭肌長頭腱;SSc,肩胛下肌;SS:岡上肌腱
▲ 后側入路探查肩峰下間隙。如本例中所見,由于慢性撞擊引起的喙肩韌帶的磨損和退變。SS:岡上肌(上表面);CAL:喙肩韌帶
▲ 關節鏡鏡頭位于前外側入路,松解肱橫韌帶,在三角肌下間隙可見肱二頭肌長頭腱位于胸大肌肌腱上方。LHBT:肱二頭肌長頭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