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了,我們第一想到的就是去看醫生。但是,醫生真的能治得好我們的疾病嗎?事實證明很多疾病是醫學解決不了的。 有人說,醫學都沒希望了,那還有什么其他治療法。有辦法嗎?有,當然有。但絕對不是普通醫學辦法,而是更高層次的治療。 今天跟大家探討一些關于疾病、生命的問題,本文摘取了多方觀點,由本人整理分享給大家,不是學術探討,也不為說服任何人,請勿抬杠。 一切病先是“神”病 中醫認為一切病先是神病,然后是氣病,再到血病,最后才到什么呢?形病。 很多人的病,其源頭是某種很大的煩惱,很大的怨恨,或者很多他們無法解決的困惑。很多時候,病是因為他們不愿意去面對、澄清、解決。 為什么儒、釋、道這么重視“慚愧”、“反省”、“懺悔”,先得覺察到自己錯了,才有“知非即離”的可能。 心念一轉,神氣也就轉了,生命列車的方向也轉了。 當一個人的身體有大病的時候,已經是生命列車的方向錯了很久了。 但有一點一定要記得,信念隨時有機會轉回,信念一轉,神氣隨時有機會修正。 很多人對自己的生活、內心狀態、身心感受無知無覺,卻指望通過吃一把綠豆、幾根蟲草就能改變很多。這個對簡單輕靈的小雞、小鳥還行,我們這么大、身心這么復雜的人,要靠它來改變,不那么容易。 《黃帝內經》里有一段對話:“帝曰:形弊血盡而功不立者何?”黃帝問岐伯,當一個人形體破敗了,氣血也耗干了,治療就很難見效,這是為什么啊? “岐伯曰:神不使也。” 病人的神氣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醫生也沒有辦法調動了。 黃帝接著問:什么是神不使呢? 岐伯回答:“針石,道也。精神不進,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壞神去,榮衛不可復收。何者?嗜欲無窮,而憂患不止,精氣馳壞,榮泣衛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這段話大家慢慢玩味,為什么現在病越來越多,越來越不好治,可以從這里找原因。 養生就是調柔身心 《黃帝內經》對養生有更高的要求——“恬淡虛無”,接近道家、佛家成就者的狀態。 “恬”是安靜、安然的意思,帶著放松的、微微的甜美。 而電視劇里常見的大喜大悲是相對偏執、失中、失守的狀態,不是一個平常的中和狀態。 這個“恬”如果換成“甜”,即“甘”的意思,中藥有一個原則叫做“甘以緩之”,意思是所有的藥,只要是甜的,比如甘草,就能讓人的精神、身體的運轉,包括人看待問題的方式及態度柔和、緩和起來。 現在很多病,源自缺乏“緩”。 比如:神經衰弱、焦慮癥、躁郁綜合征等,都是這個時代常見的,其實是大家陷入了一種太快、太急了的精神心理生活狀態。 太急了,神就飄在外面,氣機也浮動不定,既緊且亂,生理功能也就跟著失調了。 “淡”是什么意思呢?“不那么在意,無可無不可,都可以。”于是就有了很大的空間,這樣也可以,那樣也可以;而不是有所期待,執著于目標,也沒有想要控制局面。 所求所想的少一點,有為的習性輕一點。 佛法常說“自凈其意”,儒家講“思無邪”,道家說“為道日損”,都在講要簡單一些,樸素一些。 慈悲是長壽的秘方 前些年有件事給了我很大的啟發,一天,我心里覺得煩悶,就獨自一個人在醫院散步,路過病房時,我看見許多病人臉上那或痛苦或呆滯或絕望的表情,惻隱之心便油然而生。 令人驚奇的是,有了惻隱之心后,不知不覺,自己所有的煩惱都煙消云散了。在回家的路上,我的心情非常平靜,氣血無比暢通,第一次真正體會到了《黃帝內經》說的“恬淡虛無,真氣從之”。 于是,我恍然大悟,原來人完全可以從喜、怒、憂、思、悲、恐、驚中走出來,上升到另一個更高的層次,這個層次就是慈悲。有了慈悲之心,人便能超越七情,真正擁有心平氣和的心境。 人可以沒有多少錢財,沒有多高地位,沒有多大名聲,但他一定要有慈悲之心,人生真正的幸福和健康不取決于錢財和名聲,只取決于你的心境。 以情制情,你得到的無非是另一種情;以欲望來滿足欲望,你得到的是更大的欲望。 人生以錢財地位和名聲為目的,那么,人就會整日生活在興奮、憂慮、恐懼和悲傷當中。沒成功時,有無數憂愁和抱怨,為吃憂愁,為穿憂愁,為房憂愁,然后便會陷入沒完沒了的抱怨之中;成功時,又會興奮過度,得意忘形;等到功成名就,人又會充滿恐懼、焦慮,怕失去地位,怕失去財產,怕生病,怕老,怕死。人真的很可憐,總是屈服于自己的欲望,深陷七情的泥潭。 人要從七情中解脫出來,就必須有一顆慈悲之心。人有了慈悲之心,就會變得寬容;人一寬容,氣就不會郁滯;氣不郁滯,血就暢通。所以,心寬一寸,病退一丈。 寬恕是一味良藥,寬恕別人,最大的受益者不是別人,而恰恰是自己。因為你在寬恕別人的同時,也就敞開了自己的心靈。心靈一敞開,憤怒、怨恨和恐懼就會悄悄溜走,你的內心沒有了郁滯,氣血也就暢通了。所以,寬容的人容易健康長壽,而凡事斤斤計較之人往往福薄。 我是中醫老劉 ![]() |
|
來自: 銀光之劍 > 《情志、心里,意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