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簡介: 本書是一本幫助喜歡閱讀與寫作的讀者,將閱讀轉化為價值,讓我們看過的每一本書都能變成錢,讓大家知道一字千金古往今來都不是空話。這本書將告訴你如何區分讀書筆記、書評與拆書稿,怎樣輕松高效的閱讀,并如何寫出一篇有價值的拆書稿,個中技巧,干貨滿滿,邊閱讀邊賺錢,寫作還可以這么做! 作者介紹: 網名:XXX,是位專注做拆書和寫作變現的老師,從2006年開始寫拆書稿,曾一個月瘋狂寫了20篇拆書,實現月收入過4萬的好成績。目前深耕于各大新媒體,是多家新媒體寫稿簽約人。 推薦理由: 本書是作者從事拆書稿工作多年的寫作經驗總結,書中結合實例,從素材的獲取,快速的閱讀方法,到拆書稿的規范格式,完整的展現了拆書稿的寫作流程,并在案例中加入各種技巧及從業經驗的深入指導,旨在讓寫作愛好者快速上手寫出一篇有價值的拆書稿,從而能幫我們更好的理解一本書,又能縮短我們閱讀書的時間,最重要的是還能將閱讀變現。 今天為你解讀的是《手把手教你學會寫拆書稿》,這本書分十個章節,我會用大約20分鐘的時間,為你講述書中的精髓:如何快速寫出一篇合格有價值的拆書稿,從而完成閱讀變現。 我們在寫拆書稿時會遇到哪些問題?是不是把讀書筆記、書評、拆書稿弄混了?拆書稿的素材是一本書,幾百頁紙又如何快速去閱讀完?拆書稿的具體格式是什么?拆書稿是如何變現的?思維導圖在拆書稿中怎么用?把一本書濃縮成3000-8000字的拆書稿是如何做到的?在這本書中我們都可以找到行之有效的答案。 今天,我跟大家共讀的是《手把手教你學寫拆書稿》,我將用20分鐘的時間為大家講解本書精華。 拆書稿:顧名思意,就是把一本書原有的結構打破,但卻保留作者原有的意思,經寫作者加工以后以一種全新的形式出現。它的價值在于能縮短讀者閱讀書的時間,幫讀者更好理解書中的內容,還能使寫作者將閱讀變現,獲取不菲的收益。 拆書稿的素材來源于書,而獲取一本書我們可以通過購買紙質書,但對于寫稿人而言,等買回來讀完再去寫是非常浪費時間的做法,我們可以通過微信讀書、下載kindle閱讀等去閱讀一本書,這些軟件可以縮短購買紙質書時間,還有搜索,劃線功能,可以在書本中快速定位關鍵詞找到需要的素材,在看書過程中遇到不錯的素材還可以用劃線的方法標注出來然后導出到文檔中,寫稿時就很方便了,另外在寫作時文字輸入慢,我們還可以通過語音轉文字類軟件去識別我們說的話從而完成稿子的快速錄入。 拆書稿有別于讀書筆記,書評,寫作時不要弄混淆了,讀書筆記其實就是摘抄加感悟,寫給自己看比較隨意,它是寫作的基礎,寫其他文章的靈感來源。書評則是給那些沒有時間和耐心去花時間讀書,但又想從書中獲取知識和技能的朋友看的,有固定格式沒有那么隨意,一般書評分四個部分即破題、作者介紹,書籍的主線介紹及最后的總結。何為破題,一般指文章開頭,旨在帶領我們慢慢進入作者呈現給我們的世界。書評的核心內容實則根據讀書筆記加感悟結合來寫。而拆書稿格式雖然類似于書評,但它的模板以及字數的要求還是有些不一樣的,如拆書稿字數在3000字到8000字不等,它的核心內容也與書評有區別,主要體現在一個拆字上,就像剝洋蔥一樣,把一本書的核心內容拆出來展示給讀者看,對寫作者要求會更高,要能吃透一本書,并且還能用淺顯,生動的文字,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讀者展示這本書。另外書評是從寫作者本人出發更偏向分享作者自己的個人心得體會及感悟,好和壞都是個人觀點,還可以與其它書進行比較,帶有明顯的個人風格,與讀者互動密切,而拆書稿則更加商業化,個人風格比書評中要少很多,是從書籍本身出發,真實地去展示書籍內容,而不是憑自己喜好去褒揚書籍內容。 我們平常在手機上用過的像“喜馬拉雅”,“樊登讀書”,“得到”這樣的知識付費的軟件,在其中訂閱聽書欄目的有聲稿件的原型就是拆書稿。拆書稿經加工后轉化為有聲書稿,很多人在平臺訂閱后就會產生一定的價值,這個價值中所包含有運營、播音員、編輯、作者等人員的勞務費,而我們的稿費就來自于此。 寫拆書稿,需要進行快速又準確的閱讀一本書,去讀懂書中的精髓,才能寫出好的拆書稿。在實際讀書時,很多讀者讀得很慢的原因:一是讀書注意力不集中,二是存在錯誤的讀書習慣,如一個字一字的指著讀、心理默默的讀,這些都是不對的,會浪費很多時間。我們可以用橘子法來解決讀書注意力問題;用影像閱讀法來解決讀書方法錯誤的問題。 橘子法:由于大腦的注意力是有一個延續性的,我們在閱讀之前,想象自己手里有一個橘子,從左手倒到右手,從右手拋到左手。來回拋幾次,一定要想象手里有一個橘子,想象它的顏色、重量、甚至氣味,然后不斷從左手拋到右手,右手拋到左手,來回拋幾次之后,把它輕輕地放到你的頭頂上。然后想象這個橘子就在你的頭頂上,懸浮著不動。接著我們的注意力從橘子轉移動書上,我們會發現自己的專注力提高了很多。用這種方法盡可能的保持并重復! 影像閱讀法:使用此方法會感覺自己沒有讀到什么東西,這是正常的,它并不是用來完整的記住一本書的內容,而是用最快時間去了解書本的大致內容。我們眼睛不固定的去看某個文字,而是讓視線分散,就是指攤開書本,盯著中間的裝訂線,擴展視野直到同時看到書頁的四個角,視線拉大,不聚焦在文字上,留意行與行間的空白,想象一下書的四個對角相連,兩條對象線呈X形,一旦進入此狀態,就會感覺書頁上的文字看起來像浮起來一樣,同時有一種十分鮮明的立體感,而且我們越是放松,文字看起來就越清晰。保持這個狀態穩定持續有節奏地翻頁看書。 提高閱讀速度并不是我們閱讀的目的,我們最終目的是帶著問題去閱讀,理解一本書,并把書的精華提煉出來,展示給讀者看,因此我們必須學會兩個技巧:理解一本書的第一個技巧是利用書籍結構,快速掌握書籍內容:我們拿到一本書首先并不需要從第一頁開始去看,而是花2到5分鐘的時間,仔細看它的封面、序言、目錄,還有底頁。這些都是書本濃縮版的精華。其次看一本書的結構。一本書有三種結構,第一種是: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結構,一般用于方法論、技巧類、工具類的書籍。“是什么”:為我們介紹某種方法,接著“為什么”:為我們介紹這個方法為什么好,它的科學依據是什么?最后“怎么辦”:通常說明這種方法的具體操作步驟。第二種結構是:并列結構:先介紹一個刷新我們認知的概念,然后從很多個平行角度來論證這個概念,比如生活、軍事、教育、職場等的角度,這些不同的角度互為并列關系。第三種書籍結構:起承轉合結構,常見于傳記類,故事類書籍,用來記錄人物的生平事跡,一般會按主人公的成長經歷或者是企業的發展史來講故事。“起”是介紹事情發生的最初情況,事情的起因和背景,接著“承”對應的是事件的發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事件會由于某種原因開始惡化,或者是開始變好;接著“轉”蘊含著“轉機”之意,重點介紹主人公是如何為扭轉局勢做出努力的,最后“合”代表著事情的結束,這部分需要告知讀者一個結局,為故事畫上一個句號。 理解一本書的第二個技巧:是帶著問題去閱讀加深對全書的理解。同樣先根據這本書的封面、序言、目錄,還有底頁去判斷這本書的內容。再根據書的結構確定想要知道的問題,然后帶著這些問題去閱讀,在閱讀中找出這些問題的答案,這些問題答案就是我們寫作的素材。 現在書閱讀完了,書的內容也理解透徹了,接下來就是要動筆如何寫拆書稿了。一般拆書稿都有固定的模板結構,分為四個部分:介紹部分、前言部分、正文部分、和總結部分。 第一部分是:“介紹部分”:它包含“書籍簡介”:類似于平時看到的產品頁,不宜太短也不易太長,300多字左右足已,旨在告訴用戶此篇拆書稿講的是什么?吸引用戶去購買。“作者介紹”:將作者經歷、寫書的動機、名氣、權威身份展示出來,讓讀者相信這本書會給她帶來幫助。切忌百科式的輸入。“核心內容/推薦理由”:則是將正文內容提煉出來,通過核心內容帶來的價值展現,讓讀者決定是否繼續往下看從而購買。 第二部分是“前言部分”:前言部分用到一個“精髓”,就是提煉出一句話,作為全文的定海神針,決定了整篇文章的主題思想,這就要求寫作時滿足三個條件:一是不用書上原話用 口語,二是換位思考讓讀者聽眾看得懂聽得懂,三是所說的對讀者有用有價值。另一個用到的是“破題”:在前言中光靠精髓吸引讀者還是不夠的,還要有更多精彩的內容去引起讀者共鳴,我們可以通過還原生活中的場景,描述生活中大家經常遇到的問題,讓讀者產生一種畫面感加代入感,這樣即吸引了讀者注意力,也令讀者產生了煩惱,不過煩惱的問題終歸要解決,這時就順其自然給出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案,于是向讀者隆重推出自己要介紹的書籍。 第三部分是:“正文部分”:把書籍的核心內容展現出來就可以了,一本書那么多頁,只需寫3-4個核心內容就夠了,通常拆書稿在正文部分都有固定的開場白:如:“今天,我跟大家共讀的是什么書,我將用多少分鐘時間為大家講解本書的精華”。然后往下接著寫書的核心內容。 正文是拆書稿中最重要的部分,如何才能寫好,不跑偏題呢?我們只需要通過兩個寫作結構,就可以在兩個小時內穩定的快速地寫完,一個是金字塔結構,現在90%的拆書稿都是采用這種結構,它偏向于工具類書,這種結構是將任何一件事都歸納出一個中心論點,而這個中心論點再由3到7個論據去進行支撐,每個論據又可以成為一個小論點,像這樣的反復。這種思維框架能夠突出重點,邏輯清晰。要想寫出這種結構:我們需要先做第一步:就是結論先行,你在表達觀點時優先說出你的結論,先寫總概念,再到具體項目,自上而下地表達思想。再第二步:將表達的思想歸類分組,將擁有相近思想的放在一起,這樣更清晰更有條理。然后第三步:每一個論點都要有明確的思想。有思想才能支撐起整個金字塔結構。但是我們如果遇到傳記類書籍,金字塔結構就不好用了,傳記屬于故事類書籍,我們要想講好故事,則需要用到另一種結構:起承轉合結構,前面在講理解一本書的兩個技巧時也用到這些結構,事實上寫作與讀書的底層思維是相互聯系的,讀書是用這些結構體系去理解書本的內容,而寫拆書稿是利用這些結構體系去寫作罷了。 第四部分是:“總結部分”:總結的目的是讓聽眾加深對整個稿件的印象,我們復述一遍核心內容,即幫助讀者加強記憶,也對核心內容進一步做了一次升華,總結也有固定的開場白如:“今天我們聊的內容就差不多了,讓我們回顧一下今天說的什么重點”這類的話語,然后往下接著寫。 總結寫完后,拆書稿寫作工作并沒有完,我們在拆書稿后面經常會看到附有一個標準的思維導圖,這是拆書稿特有的,它就像一個寫作大綱,可以用來搭建書稿的框架,是很用的,你仔細觀察一下一些拆書稿就會發現:在拆書稿的結尾,往往有一句固定語,如:“為你準備的筆記版文字和思維導圖就在音頻下方的文稿里”,這里準備的筆記版的文字是給用戶的,是為了讓用戶在不用回聽音頻情況下,同樣能回顧書里核心內容,而思維導圖也是一樣的道理,這是給付費用戶增值的服務,可以為聽眾展示這篇拆書稿框架,也可以用來作為學習筆記來使用,而對于寫作者而言事先準備好思維導圖,將它作為框架去書中找自己需要的素材,這樣會使創作拆書稿時思路更清晰,常見的思維導圖有四種邏輯結構,如:總分關系、并列關系、遞進關系、因果關系。掌握這四種邏輯關系,看書時,不僅可以理清知識的結構,幫助我們牢記知識,同時也能幫助我們在寫作時快速搭建寫作框架,從而不會出現邏輯混亂,思維導圖通常是樹形圖,就是將書籍名稱作為第一級標題,再將每一部分要講的內容作為二級標題,每一部分如果有小標題則作為三級標題,制作時可以配合軟件來完成,如:幕布軟件:它可以輸入文字大綱然后自動生成思維導圖;xmid軟件:它有強大的模板,靈活多變,這個在電腦端使用會更好。 最后說一下拆書稿在寫作時要注意的幾點:一是口語化:我們寫拆書稿并不需要華麗的詞語,只需要寫得像跟朋友聊天一樣就可以了,這樣才能通俗易懂,我們在寫作時多把主語放在前面,寫好了的句子大聲的讀出來,在朗誦時讀起來如果繞口,那肯定是口語化的問題,就需要去修改。二是加強句子與句子之間的小邏輯,文章的邏輯好壞很重要,檢驗文章是否邏輯連貫可以采用“自問法”每寫一句,就問自己為什么這樣寫,并換位思考,如果你是讀者時讀到句話時能理解么?不能理解則需要進一步去解釋。句與句之間還需要用連接句或連接詞來過渡和連接,還可以利用類比,把書里陌生的東西轉化成我們熟悉的概念,我們這樣寫文章才能行云流水,寫出來的文章無論是可讀性還是吸引力方面,都會讓用戶對我們贊不絕口。 好了,這本書的精彩內容已經和大家講解完了,下面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 首先,我們從書稿中知道了讀書筆記,書評,拆書稿之間的區別。幫大家認識了拆書稿,我們區別不同體裁的目的,就是為了幫助我們打好基礎,確保我們整體寫作風格不要跑偏題。 其次,我從閱讀方法和書籍結構兩個方面,系統、全面地介紹了快速閱讀訓練的兩個方法:橘子法和影像閱讀法;以及理解一本書的兩個技巧:書籍結構與帶著問題去閱讀。 最后,幫助大家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去搭建拆書稿的寫作框架,并詳細介紹了拆書稿的四個部分的寫作方法,以及如何讓我們拆書稿口語化,句與句之間更有邏輯的一些小技巧,運用這些方法與技巧可以讓我們的文章變得更加有血有肉,更加充實豐滿,行云流水。 相信大家在讀完這篇拆書稿后,按部就班地執行,我們一定能寫出讓用戶拍案叫絕的稿子,讓我們看過的每一本書都能變成錢。 ——為你準備的筆記版文字和思維導圖就在音頻下方的文稿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