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幾千年的中醫文化中,陰是指人的身體,陽是指人體具有的能量。人的一生就是一個陽氣衰減的過程。古人云:有形之軀殼,皆是一團死機,全賴這一團真氣運用于中,而死機遂成生機;人身立命就是一個火字,真氣命根也,火種也,人活一口氣,即此真氣也。 陽氣就是真氣,儲藏在腎里,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元氣,常說的元氣大傷,即是傷了陽氣。《黃帝內經》中講陽化氣,陰成形。陽化成身體所需的能量,陰形成看得見摸得著的身體。如果身體沒有了陽氣,就成了一幅空的軀殼,就會死亡。《黃帝內經·素問》里說:陽者衛外而為固也,就是指人體有抵御外邪的能力,這種能力就是陽氣。 古人把陽氣比作天空與太陽的關系,如果天空沒有太陽,那么大地都是黑暗不明的,萬物也不能生長。所以天地的運行,必須要有太陽。而人身的陽氣要調和才能鞏固它的防護功能,不然就會招致病邪的侵入。《黃帝內經》說: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所以,養護陽氣是養生治病之本。 人之生長壯老,皆由陽氣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陽氣為之化。陽強則壽,陽衰則夭,所以,陽氣決定生長。陽氣,就功能與形態來說,陽氣指功能;就臟腑機能來說,指六腑之氣;就營衛之氣來說,指衛氣;就運動的方向和性質來說,則行于外表的、向上的、亢盛的、增強的、輕清的為陽氣。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 陽氣來源 陽氣來源有二:一為先天性的,來自于父親和母親,二為后天性,主要從食物中吸收的水谷精氣轉化而來。而人的正常機體運轉、工作、運動、性生活、情緒波動、適應氣溫變化、修復創傷等各項活動都是需要消耗陽氣的。 陽氣是人體物質代謝和生理功能的原動力,是人體生殖、生長、發育、衰老和死亡的決定因素。人的正常生存需要陽氣支持,所謂得陽者生,失陽者亡。陽氣越充足,人體越強壯。 陽氣不足,人就會生病。陽氣完全耗盡,人就會死亡。它具有溫養全身組織、維護臟腑功能的作用。陽氣虛就會出現生理活動減弱和衰退,導致身體御寒能力下降。《內經·靈樞》上稱:人到四十,陽氣不足。損與日至。意思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陽氣會逐漸虧耗。 保陽氣,益陰精。保養陽氣和補益陰精,這是中醫養生康復學的一條重要原則。萬物之生由乎陽,萬物之死亦由乎陽。人之生長壯老,皆由陽氣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陽氣為之化:所以,陽強則壽,陽衰則夭,養生必須養陽。但善養生者,又必須寶其精。因為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 首先,陽氣是生命的根本。在我國與世界衛生組織合作的中醫治未病項目中,扶陽對亞健康人群的預防與治療,取得了明顯效果。特別是對于陽氣不足,引起的一系列亞健康狀態,實驗證明,扶陽的扶字,清·阮元解釋為:《助也》、護也、治也,意指扶有幫助、保護、調節治理之義。而扶陽一詞本身就具有宣通、保護、溫助、調理陽氣,從而使人體陽氣宣通、強盛之含義。 現代人由于工作及生活的嚴重壓力,或其自身所有的不良嗜好,常常會出現渾身無力,精神疲乏,失眠健忘,脾氣暴躁等亞健康癥狀,甚至有的女性不到四十便提前進入更年期,這些疾病都是由于陽氣消耗過度所致。那么陽氣是怎么被消耗掉的呢?由于運動,思考,勞累,精神損耗等因素,都在不知不覺中一點點的消耗我們的陽氣,當陽氣透支的時候,生命也就畫上了句號。 那么怎么樣能快速提升人體的陽氣呢,下面介紹幾個穴位,常常點按有奇效! 百會生“頭陽” 人的頭陽虧虛時,表現有頭痛、眩暈、精神不振、多夢易醒等癥狀。按揉百會能產生陽氣、醒頭目。 百會穴位于頭頂正中,為督脈要穴,刺激此穴,能打通陽經,充盈腦中陽氣。 方法: 可端坐在椅子上,用右手的指腹順時針方向揉百會穴。每次10分鐘,一日2次。空閑時也可用一只手輕拍百會穴100下,對生陽也有好處。 中府穴生“肺陽” 肺陽不足常表現為呼吸不暢,胸悶氣短,咯痰清稀,易感冒等癥狀。治療應振奮肺中陽氣,可點按中府穴。 中府穴(兩手叉腰,找到鎖骨外側端下緣的三角窩中心,然后垂直向下一肋骨即是)為肺經首穴。刺激此穴能有效補充肺中陽氣。 方法: 用一側食指點按另一側中府穴,以有微熱感和酸痛感為佳。 每次點按5分鐘,之后換另一只手點按另一側的中府穴,每天上下午各點按一次。 神門穴生“心陽” 心陽不足常表現為心悸怔仲,咳喘心悶,形寒肢冷,失眠多夢,伴有納呆少食,中下肢水腫等癥狀。治療應振奮心陽,可刺激神門穴。 神門穴位于腕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刺激此穴能交會心肌氣血,振奮心臟的陽氣。 方法: 用一側的大拇指掐另一側的神門穴,每次3~5分鐘,之后用相同方法掐另一側神門穴,每日1~2次。 中脘穴生“胃陽” 胃陽不足表現為胃脘冷痛,時發時止,喜溫喜按,伴有泛吐清水,或不消化食物、食少脘痞、口淡不渴等癥狀。治療應溫胃補陽,可按中脘穴。 中脘穴位于肚臍與胸骨連線下端的中點,刺激此穴能補充胃中陽氣,促進胃動力,改善消化功能。 方法: 四指并攏,用指腹以順時針方向點揉該穴。每次5~6分鐘,每日2次,要在飯后1個小時后點揉。 足三里穴生“脾陽” 脾陽不足常表現為面色萎黃、頭暈、唇淡、食少、不消化、腹瀉、四肢不溫、倦怠等癥狀。 足三里穴在小腿外側,外膝眼下3寸(四橫指),揉按足三里穴可溫補脾陽,增強體力,延年益壽。 方法: 有每天按揉足三里,抗吃一只老母雞的說法。 涌泉穴生“腎陽” 腎陽虧虛表現為腰膝酸軟,畏寒肢冷,尤以下肢為甚,伴有五更瀉、浮腫、尿急、夜尿頻多等癥狀。治療應補腎溫陽,可點按或貼敷涌泉穴。 涌泉穴位于腳底心,第二、三腳趾的趾縫紋頭端與腳底連線的前三分之一的凹陷處。刺激此穴,能激發腎經氣血,補充腎中陽氣。 方法: 先用一側大拇指點按另一側的涌泉穴。每次3分鐘,之后換另一只腳操作。每晚洗腳后做一次,再用穴位貼貼敷涌泉穴,效果更佳。 至陽穴生“背陽” 人的背部陽氣不足時,常有背部涼風感,肌肉僵硬等癥狀。刺激至陽穴可增強背部陽氣。 至陽穴位于背部中央,肩胛骨連線的中點,刺激至陽穴有振奮陽氣,疏通經絡的功效。 方法: 可用穴位貼,貼敷在至陽穴,8小時后取掉。每日1次,連用6天后,停用一天,在冬天持續用1~3個月,效果最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