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日常生活之中,有個小細節可能很多人沒有注意到。當普通人感覺到不舒服的時候,就會覺得,自己“病”了,要去醫院看“病”,但是到了醫院等醫生開出很多檢查單,最后檢查出結果的時候,檢查單上往往寫的是“癥狀”,而不是病。 很多人會因此覺得醫生就是含蓄,不肯將病情直接告知,實際上這不是醫生的錯,而是現代醫學發展之中,西醫逐漸占據了主要地位,而西醫所治療的,就是“癥”。 “病”和“癥”都是漢字,當然是中國古代中醫的理論所引申出來的,那么在中國古代中醫學中,“病”與“癥”究竟有何區別,這種區別對以后中醫的發展,又起到什么樣的作用呢? 一、“病”“癥”區別的由來,是因為古代中醫認為“癥”只是表現,是病在人體上的反應,只有根除了“病”,才能緩解“癥”中西醫最大的區別,就是中醫試圖從根本上去了解病癥產生的原因,然后從源頭斷了生病的根源,而西醫傳承自古代西方“手疼剁手,腳疼剁腳”的理論,這并不是駭人聽聞,實際上一直到了中世紀,歐洲的皇室貴族之中,還流行著感冒發燒就放點血的治療方案。 從現代醫療理論上來講,放血在一定量的基礎上,可以刺激人體血液再生能力,一定程度上提高人的免疫力,對于發熱感冒等普通癥狀,是有一定的療效的。 但古代的西方醫生們,顯然并不可能知道這個原理,他們只是因為知道這樣有用,所以就這樣做了,至于為什么這么做有用,卻不是古代西醫所關注的事情。 但中醫不同,自從中國古代中醫誕生以來,我們老祖宗就試圖在人體生病時的各種癥狀之中,歸結出產生這種癥狀的原因,并在源頭上試圖阻擊病魔侵蝕的腳步。 《黃帝內經》中說:
而這正是中國古代中醫試圖從繁復多雜的癥狀之中,試圖尋找出造成這種癥狀根源的嘗試。 在中國古代醫生們看來,“癥狀”只是病的表象,相同的病,在不同的人身上,會有不同的表現,只有從各種癥狀之中,歸納總結,判斷出造成這種病癥的原因是什么,才能徹底的根治疾病,永除后患。 二、古代中醫治“病”,但絕不輕視“癥”,反而因為受時代和醫學水平限制,醫生們無法直面病因,只能從癥狀之中辯證的尋找病因中醫們常說,中醫看病的特色是辨證論治,那辨證論治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其實很簡單,辨證論治包括辨證和論治兩個過程。中醫根據四診所收集的資料,通過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質、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系,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而依據此證確定相應的治則,就是所謂辨證論治。 這里的辯證論治,在中國古代,也可以理解為辨“癥”論治,因為古代沒有那么發達的科技,想要弄清楚疾病的原因,性質,層次等等,就必須依靠醫生的經驗,在“望聞問切”中仔細辨別病人癥狀,從而推斷病因。 古代醫生治病 人命大于天,每一條癥狀的區別,所代表的都有可能是病因的巨大差別,以小點輕微的疏忽,都可能造成藥不對病的現象發生,很有可能給病人帶來不可逆的傷害。 這就是中國古代中醫為何治病時要不厭其煩,不斷的了解病人各種信息,甚至連他的家庭關系都要在意的原因。 同時,因為癥狀是病因最直接的體現,所以古代中醫對癥狀的重視,自然不用多說,就算小小的一個傷寒感冒,也因為癥狀的不同,被分成很多種類的病因,所要用到的醫治手段也各不相同。 同樣是感冒,因為癥狀的不同,古代中醫將其分之為“風寒”和“風熱”兩種類型。 《素問》中說:
這其中“毫毛筆直”和“惡風寒戰,目欲脫,涕唾出。”就分別是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不同的癥狀。 而中國古代醫生們,正是通過這些癥狀的不同,來判斷病人病因到底是什么,從而實現根治病情的。 三、中醫辨癥治病,西醫辨病治癥,治病方法的不同,是由各自古代遺留下來的理念所決定的通過以上分析,就不難看出中西醫最大的區別,就在于中醫是通過辨別病人的癥狀,來治療病因。而西醫則是先確定病人病的種類,再去有針對性的治療病的癥狀。 最常見的比如你感冒發燒了,西醫往往會開一些退燒的藥,這是從你感冒的“病”,來治你發燒的“癥”。但中醫可能給你一盒感冒靈,這是通過你發燒的“癥”,判斷出你可能是感冒的“病”,然后試圖用藥去治療你的病因,其后癥狀自解。 所以有人說中醫其實治的不是病,而是“人”,其原理是通過調節人體的素質,增強免疫力來讓你自己恢復,而不是直接的去滅殺病毒。 那么造成中西醫這種治病方法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呢? 不管是中醫還是西醫,科技在進步,醫療設備不斷更新,但是其治療疾病的理念,卻是有各自的傳承。 古代中醫將人體當成一個有序運行的小天地,其中生老病死,是這個小天地正常運轉的規則,生病則是小天地的運行出現了偏差,需要想辦法來調整它,時期回到原來的運行軌道。 《素問》中說:
將醫學與陰陽理論結合起來,正是中醫將人體當成一個小天地最明顯的證據。 古代醫生采藥 而古代西醫,更多的是將人當成一個分工協作的機器,這個機器的哪一個部分出了問題,那么最好的辦法自然就是換個新的零件。 不同的治病理念衍生出不同的治病方法,古代中醫將人體當成是小天地,其中任何一個部分都是組成這個小天地獨一無二的存在,當然不能輕易地損毀,必須不斷的去保養它。反映到“病”“癥”的區別上,就是某個身體的部位發生癥狀,那是指導其運行的規則混亂了,調整這種規則并改善它,不正常的癥狀自然就消失了。 而西醫則是既然這個癥狀影響到了我身體整體的運行,那我就行辦法解決掉這個癥狀,或者干脆換一個沒問題的部件,來繼續保持身體正常。 兩種治病理念沒有高低上下之分,但反映出的也是東西文明不同的文化特色,與思維方式。 四、結語將古代中醫“病”和“癥”的區別,應用到現在社會生活中中西醫理論差別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實際上還是站在中醫的角度去解讀西醫。 因為語言是思考的工具,“病”和“癥”這兩個概念都是中醫的,用中醫的概念去解讀西醫,自然還是中醫的角度。 中國古代中醫發展,留給我們的,除了各種各樣的藥方,以及先輩們無數次實踐總結出來的經驗之外,最重要的還是古代中醫所留下的治病理念。 這種理念不會因為因為西醫盛行而改變,除非這個人從小就接觸西方文化,遠離國內的社會生活,否則隱藏在我們骨子里的文化習慣,勢必會導致你就算學了西醫,本質上還是用中醫的方法去思考的,這是由漢字所帶來的文化屬性所決定的。 參考文獻: 《黃帝內經》 《素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