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醞釀已久的《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管理暫行辦法》終于公開征求意見了,這份堪稱最近幾年影響最為深遠的一份文件,為保險公司在消費金融領域打開了全新局面。其中第五十一條規定明確,保險公司和有擔保資質的機構可以按照有關規定向借款人收取合理費用。這是監管再次給“信用保證險 消費金融”的合作模式進行了正名,并且重點強調了相關業務資質和費用的合理性。新規在第五十五條提出,“商業銀行不得接受無擔保資質和不符合信用保險和保證保險經營資質監管要求的合作機構提供的直接或變相增信服務。商業銀行與有擔保資質和符合信用保險和保證保險經營資質監管要求的合作機構合作時應當充分考慮上述機構的增信能力和集中度風險?!?/section>這意味著,告別過去草莽時期,“保險 信貸”的市場機會真的來了。 遲來的認可:被忽視已久的信貸風險管理工具一般情況下,保險公司主要以融資性信用保證保險產品為主,參與信貸服務,起到“融資增信”的作用。2018年以來,多家保險公司涌入爆發的互金市場,平安財險、陽光財險、眾安保險、太平洋保險等多家險企都在布局信用保證險業務。實際上,信用保證險對金融機構來說是一款風險緩釋和風險分擔的重要工具。“保險公司是整個信貸鏈路里面一個必要的存在?!币晃槐kU公司信保業務負責人認為,對于金融機構來講,信用保證險可以對信貸資產進行風險分擔跟風險緩釋,為借款人進行信用背書。跟擔保這種貸款增信模式不同的是,保險公司的主體資質、資金實力,以及從事信用保證險業務的準入門檻相都當高。監管部門在2019年11月《信用保險和保證保險業務監管辦法(征求意見稿)》中,也對融資性信保業務的門檻提出了要求,如必須接入央行征信、最近兩個季度末核心和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不低于90%、180%等。“信用保證險的費率區間很大,主要是遵循保險風險定價原則,根據保險具體條款及條款對應的費率表等向銀保監會報備,從千分之幾到百分之幾,甚至百分之十幾都是可能的?!睂τ谛庞帽WC險定價的合理性,一位業內人士認為,保險產品跟借貸利率統一規定上限的綜合定價的邏輯不同,保險產品的費用則由行業監管和保險標的承保風險來保證合理性。隨著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業務的松綁,更多傳統銀行將深入布局互聯網貸款業務。而信用保證險無疑能夠對它們拓展信貸市場和下沉消費貸客群起到重要作用。但這種作用在過去魚龍混雜的信貸市場中并沒有被賦予足夠的重視,甚至有不少銀行金融機構把保險公司看成純通道的角色,或“收費”公司。而真正的信用保證險業務中,從銀行放款之日起,保險公司應該承擔了實際的業務風險敞口,風險發生時需要對承保的貸款本息進行全額賠付,對保險公司的凈資產實力和風控能力要求很高。不但明確了保險公司在增信服務中收費的合理性,更重要的是,明確了保險公司在信貸業務中的角色定位。這對所有的財險公司和放貸金融機構來說,都是個好消息。 收拾殘局重新出發,“保險 信貸”2.0時代挑戰重重 從去年監管禁止網貸平臺搭售意外險到今天的互聯網貸款新規面世,“保險 信貸”的增信服務正在走向一個深度洗牌的2.0時代。那些利用保險服務做類通道業務、過分激進的信用保證險玩家們,則在急劇收縮或狼狽退場。但他們留給市場的殘局是真正想要做好這一業務的機構將面臨的巨大挑戰。其中,最讓這些機構頭大的就是逃廢債行為的衍生品——“惡意退保投訴”。最近在一些投訴平臺上,關于“貸款保險費”的相關投訴超過10000條。這讓不少從事信用保證險業務的保險公司都感到非?!邦^大”。除了一些對此前違規保險產品的正常投訴外,一部分合規信保產品也受到了連累和攻擊。這些投訴中,很多來自幾乎同樣的模板,一些專業反催收團隊和黑灰產通過QQ、微信、貼吧等渠道,為違約借款人提供專業的反催收服務牟利,引導借款人有組織、有計劃地發起惡意投訴退保,在疫情期間“趁火打劫”。2020年,消費金融行業藍海變成紅海,信貸行業的整體風險攀升,保險公司信用保證險業務能力面對巨大考驗。疫情期間,除了客觀環境帶來的借款人逾期風險攀升,部分借款人的還款意愿也降低了,甚至出現了規?;膼阂馓訌U債事件。就在前兩個月,捷信消費金融遭遇集中退費投訴事件還鬧得沸沸揚揚,最后聚投訴一次性退回了3萬多人的捷信退費投訴申請。“信用保證險的標的就是信貸資產,本身是伴隨著借貸關系才產生的。”上述保險公司人士解釋。信貸行業草莽時期,一邊是B端保險機構和放貸機構不合規的合作模式留下的“歷史問題”,另一邊也衍生了C端借款人惡意逃廢債市場,不斷破壞正常金融借貸秩序。今年,監管在對信用保證險業務的撥亂反正已是雙管齊下。除了新規中對金融機構的約束外,今年央行2020年工作會議部署的7項重點工作中就包括“堅決打贏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攻堅戰”,其中防范逃廢債又是化解金融風險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時,信保業務作為一個有技術含量的險種,跟普通的財險產品不同,需要保險公司從保險也從消費金融行業的角度提升經營理念和相關的風控技術。2018年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爆發性增長,大量的保險公司涌入市場開展信保業務至今不到兩年,市場上就出現了一些保險公司經營不善的風險信號。“行業中出現信保業務經營不善的其實也是正常現象,但不能因此而否定這一業務的價值。事實上,任何一個金融工具都是中性的,做的好與不好更多取決于用什么樣的方式使用它。”她認為,信用保證險業務本身有市場培育的過程,保險公司也有自身能力建設的過程。“但沒有能力的時候不能冒進擴大規模,現在大家應該更加理智?!?/sec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