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三期中醫藥治療概述 向 陽①(四川省達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 達州 635000) 摘要:本文詳細敘述了骨折早、中、晚三期的中醫藥治療。從內、外兩途,全面地論述了骨折的內服、外用藥物的用藥規律,結 合個人臨證經驗,并重視分部用藥及引經藥的運用。文中尤其是敘述了按癥狀、證候用藥經驗,可資臨床借鑒。 關鍵詞:骨折三期 中醫藥治療 骨折治療要把握住四個基本原則,其中一個原則是“內外兼治”,即骨折整復固定后應配合內服,外敷中藥,以達到消除疼痛,減輕腫脹,促進骨折愈合及功能盡快恢復之目的。今就骨折后的早,中,晚,三期的中醫藥應用作一簡要概述。 中醫藥治療骨折已有數千年歷史。前人已為我們積累了豐 富的經驗,總結出了不少行之以效的好方法,至今仍是骨折治療 的重要手段。單從藥方來說就為我們留下成千上萬個有效驗 方。而方劑的應用,必須在辨證的前提下,依證立法,依法選方, 結合分部用藥,方能取得良好效果。 而骨折傷損的治療又分內治、外治兩種。內外兼治可謂內外夾攻,能縮短療程,提高療效。因而內治,外治不可偏廢。《理讑駢文.略言》所論:“經文內取外 取并列,未嘗教人專用內治也。”“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亦即內治之藥;所異者,法耳”。可見內治外治,非藥物差異,僅方法不同也。 1 骨折三期內治法 骨折三期治療的一般規律是:早 期宜攻,中 期宜和,后 期宜補。 1.1 骨折早期:早期是指骨折后1~2周內,相當于炎癥期或稱血腫機化的第一階段。此時骨斷筋傷,氣血受損,血離經脈,壅塞于經道,氣滯血淤,故腫脹疼痛明顯。《辨證錄.接骨門》指出; “內治之法,必須以活血祛瘀為先。血不能和而瘀不能去,瘀不去則骨不能接也。”因此骨折早期以瘀血為主要病理表現,故當 攻利之法為主。臨床上治法雖多,但尤以行氣消瘀法運用最為普遍。其次是攻下逐瘀法、發表消瘀法、開竅活血法三法在臨床 上也較常用。 1.1.1 行氣消瘀法:據損傷后的主要病機及氣和血的關系而立法。具有消瘀腫、止疼痛的作用。是損傷初期最常用的一種方法。適用于損傷后氣滯血瘀,局部腫痛無里實熱證者。或有里 實熱證因某種禁忌而不能攻下者。 常用方劑有 以消瘀活血為主的《醫學發明》之復元活血湯、 經驗方活血祛瘀湯[1]、《醫宗金鑒》之桃紅四物湯、 《傷科大成》之活血止痛湯。 以行氣為主的《景岳 全書》之柴胡疏肝散、 《正體類要》之復元通氣散。 行氣活血并重 者用《醫林改錯》之膈下逐瘀湯、《傷科大成》之順氣活血湯。 對 于年老體虛、妊娠產后、月經期間及幼兒等不宜猛攻破散者,可遵王好古:“虛人不宜下,宜四物湯加山甲”之訓。
1.1.2 攻下逐瘀法:跌打損傷,必使血脈受損,惡血留滯。據《素問· 至真要大論》:“留者攻之”《素問· 繆刺論》“人有所墮墜,惡血留內,腹中脹痛,不得前后,先飲利藥”。即指此法。 常用方如《瘟疫論》之桃仁承氣湯、 《傷科補要》之雞鳴散、《仙授理 傷續斷秘方》之大成湯等。 該類方藥主要用于椎體骨折,骨盆骨 折,髖部骨折,肋骨骨折等癥見大便不通者。也適用于四肢骨折而見大便秘結者。 1.1.3 發表消瘀法:適用于損傷后兼表證者。骨斷筋傷,肌腠不密,藩籬不固易感外邪,此即俗話所謂“有傷必有寒”。治從發表消瘀。 可選《傷科補要》之疏風養血湯。頭痛加白芷,有痰加陳皮,法夏。 1.1.4 開竅活血法:適用于顱腦損傷及跌打損傷重癥之神志昏迷者及復蘇期。而昏迷者宜西醫急救之。而復蘇期的辨治則中醫見長。蘇醒后表現為眩暈嗜睡、胸悶惡心、頭痛頭脹、煩躁不安等證。此時,瘀阻清竅,經脈痹阻,必需熄風定神,化瘀祛濁。 依據風、痰、郁的偏重不同可選用復蘇湯[2]、通竅活血湯、羚羊鉤藤湯、柴胡細辛湯、逍遙散。 具體用法:嗜睡淺昏迷者用復蘇湯; 1.2 骨折中期:骨折后3-6 周即原始骨痂形成期。經過初期治療,腫脹瘀血漸趨消散,損傷的筋骨開始接續,組織開始修復,但瘀腫散而未盡,氣血尚未調和,故治以調和氣血為主。常用治 法有和營止痛法、接骨續筋法、舒筋活絡法。 1.2.1 和營止痛法:即活血化瘀,止痛生新之法,常用方劑有 《傷科補 要》的 和營止痛湯、定 痛和血湯、《良 方集腋》的 七厘散等。 1.2.2 接骨續筋法:為去瘀生新、接骨續損之法。能促進筋骨生長修復,適用于骨折后筋骨已連接,但未堅實。此時腫痛較輕,瘀血未盡,常用方《中醫傷科學講義》之新傷續斷湯、接骨紫金丹[3]等。傷科接骨片等中成藥亦可選用。 1.2.3 舒經活絡法:骨折中后期腫痛漸消,瘀血漸去,筋膜粘連,筋絡攣縮強直或復感風寒濕邪,癥見痹痛不已,屈伸不利者, 常用方劑有《傷科補要》的舒經活血湯,《中醫傷科學講義》的活 血舒經湯,蠲痹湯,獨活寄生湯等。 1.3 骨折后期:骨折7 周后,為骨痂改造塑形期。《正體類要.陸序》云:“肢體損于外,則氣血傷于內,營衛有所不貫,臟腑由之 不和。”損傷后期,常因骨斷筋傷,內傷出血或骨折后攻伐太過耗損氣血,加之臟腑受擾,氣血生化失常而使氣血不足,臟腑功能低 下,正虛衛氣不固,易受外邪侵擾,治以扶正為主,兼以祛邪。 1.3.1 補氣養血法:適用于傷后氣血虛弱,面色萎黃,眩暈,倦怠乏力,舌淡脈虛者。或傷口久不愈合,腫脹經久不消,骨折遲 緩愈合者。補氣用四君子湯;補血用四物湯;氣血雙補則用八珍 湯、圣愈湯、十全大補湯。 1.3.2 補養脾胃法:適用于損傷后氣血虧虛,脾胃虛弱,癥見面黃肌瘦,四肢乏力。飲食不化,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者。常用方劑補中益氣湯、參苓白術散、歸脾湯等。 1.3.3 補益肝腎法:適用于骨折后期筋骨痿弱,骨質疏松,骨折遲緩愈合者。常用方:《傷科補要》之壯筋養血湯、生血補髓湯。亦可用六味地黃湯加味予之。 1.3.4 溫經通絡法:適用于骨折后期氣血凝滯,復感風寒濕邪,痹阻經絡。癥見局部疼痛,關節活動不利者,常用的方有:麻桂 溫經湯,麻附細辛湯,當歸四逆湯等。 ![]() 2 骨折三期外治法 骨折后的外治法很多,有藥膏、膏藥、粉藥、搽擦劑、熏洗劑, 藥條,熨藥、坎離砂、中藥離子透入等。外用藥方甚重。但現今 最為常用的是藥膏;膏藥現多不自行熬制;藥粉又稱摻藥,運用 更少;搽擦劑運用較廣;熏洗劑宜較常用;熨藥、藥條很少用之。近來廣泛運用的是中藥離子透入。各地都有自己認定的有效驗 方,如四川省骨科醫院的新傷1 號方,我院的傷科消腫膏,長春中醫學院的消腫膏,北京中醫大學附院的消腫1 號方,成都中醫藥大學附院的消腫散等。搽擦劑如麝香舒活靈(成藥),正骨水 (成藥),云南白藥噴霧劑(成藥);熏洗方如《中醫傷科學講義》之 四肢損傷洗方,《醫宗金鑒》之海桐皮湯、五加皮湯等;中藥離子 導入應用廣泛,乃最佳的給藥途徑。但在我市運用不佳,有待開發推廣。而上述藥方均為骨折初期和后期運用,骨折中期仍以藥膏使用為主,我院的接骨散,省骨科醫院外敷接骨散等諸多續筋接骨外敷藥可選。 3 骨折辨證辨部位用藥及引經藥運用 按骨折分期論治以上已經敘及。而按骨折的癥狀、部位用藥也應是我們必須掌握的內容。 3.1 辨癥狀證候用藥:骨折初期主要癥狀是痛,而此時宜用驗方四物止痛湯或活血止痛湯;若骨折后患者自訴局部以脹尤為 明顯者,則用復元通氣散加減治之,臨床上應酌加化瘀止血藥或 收斂止血藥,如三七、茜草、蒲黃、仙鶴草等;若又脹又痛,除調整 固定外,應以予《傷科大成》之順氣活血湯;若疼痛輕或不痛而腫 脹為主者則用五苓散、五皮飲加味予之;若骨折局部紅腫熱痛, 輕者用桃紅四物湯加丹皮、連翹、黃連、忍冬藤、蚤休、虎杖;重者 用退癀消腫湯[2]加減予之;骨折中后期腫痛仍在者治以和營止痛,方用和營止痛湯[4];若腫脹已消,局部隱痛,關節活動不利,宜活血接骨,方用《中醫傷科學講義》之續骨活血湯、接骨紫金 丹;若局部腫賬不痛僅關節活動不利者宜用《傷科補要》之舒筋 活血湯。若骨折及鄰近關節腫脹按之較硬(僵腫)者用舒筋活血 湯加穿山龍,絲瓜絡,路路通、血通、松節;若腫而按之較軟兼氣虛者用補陽還五湯加減;兼痰濕者宜雙合湯[3]去竹瀝加路路通,絲瓜絡,益母草;骨折部位及臨近關節冷痛者、用麻桂溫經湯、當 歸四逆湯等。 3.2 辨骨折部位用藥:就骨傷之始而言,頭部骨折用通竅活血湯;肋部骨折用血府逐瘀湯、復元活血湯;脊柱骨折多伴有腸胃 氣滯則用順氣活血湯,兼腑氣不通者則用大成湯或桃核承氣湯; 骨盆骨折則用少腹逐瘀湯或桃核承氣湯;四肢骨折則用《傷科大 成》之活血止痛湯或新傷續斷湯。明.異遠真人《跌損妙方.金身 門第一》中提出了全身應分上部湯藥方,中部湯藥方,下部湯藥 方,及全身跌打方等。至今對臨床仍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3.3 古人對骨折部位辨證用藥及引經藥的運用:明代異遠真人 《跌損妙方.用藥歌》介紹了主方及辨證加減法。歌曰:“歸尾兼 生地,檳榔赤芍宜;四味堪為主,加減任遷移;乳香并沒藥,骨碎 以補之;頭上加羌活,防風白芷宜;胸中加枳殼,枳實又云皮;脘 下用桔梗,菖蒲厚樸治;背上用烏藥,靈仙妙可施;兩手用續斷, 五加連桂枝;兩脅柴胡進,膽草紫荊醫;大茴與故紙,杜仲入腰 肢;小茴與木香,肚痛不須疑;大便若阻隔,大黃枳實推;小便若 閉塞,車前木通提;假使實見腫,澤蘭效最奇;倘然傷一腿,牛膝 木瓜知;全身有丹方,飲酒貴滿卮;苧麻燒存性,桃仁何累累,紅 花少不得,血竭也難離;此方真是好,編成一首詩,庸流不肯傳,無乃心有私。”用藥歌是明代以前治傷用引經藥的經驗總結,對 后世骨傷辨證用藥影響較大。 清代趙竹泉著《傷科大成》指出“跌打壓仆損傷者,須用引經 藥。”并介紹了上部用川芎,手臂用桂枝,脊柱用白芷,藁本,胸腹 用白芍,左脅用青皮,右脅用柴胡,腰用杜仲,兩足用木瓜,下肢 用牛膝,膝下用黃柏,周身用羌活,順氣用砂仁,青皮,木香,枳 殼,通竅用牙皂,破血用桃仁,蘇木,乳香,木通,活血用葛根,紅 花,三七,川芎,補血用生地,當歸,白芍,丹參,接骨用川斷,五 加,碎補,杜仲,婦人用香附。按損傷部位和經絡分布的不同選用相應的引經藥物治傷是前人的經驗,是我們應用引經藥的典范。至今仍被臨床上廣泛應用。 古人辨部位用藥及引經藥的傳承因年代久遠,似有不妥之處。如膝下用黃柏,而骨折及筋傷均不可以下焦濕熱而論,盡管作為引經藥,忽略其主要作用,而無論濕熱,濕寒,用之未免偏頗。又如“活血用葛根”,查諸典籍皆無此之功用。臨床應用應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正確認識和繼承古人的用藥精髓。 今對引經藥的認識,似乎更為準確。如上肢加桑枝,桂枝,羌活,防風;頭頂部加藁本,細辛;兩太陽穴傷加白芷,后枕部加 羌活;肩部加姜黃;胸部加柴胡,郁金,制香附,蘇子;兩脅部加青 皮,陳皮,延胡索;腰部加杜仲,補骨脂,川斷,狗脊,枸杞,桑寄 生,山萸肉等;腹部加枳殼,檳榔,厚樸,木香;小腹部加小茴,烏 藥;下肢加牛膝,木瓜,獨活,千年健,防己,澤瀉等。此乃今人之 用藥精華,不可不悉之。 骨折用藥亦簡亦繁,就本人用藥習慣則是骨折后用驗方四物止痛湯;一周后用新傷續斷湯;3—4 周后,若久臥病床或素體脾胃氣血皆虛則用《林如高正骨經驗》中的跌打養營湯。肝腎不 足者用六味地黃湯或腎氣丸加土鱉,碎補,煅自然銅,續斷,乳, 沒等。并結合辨部位、辨癥狀證候用藥和引經藥即可應對臨床 所需。縱觀骨傷科古今醫籍,本人僅在骨折治療中略知規矩一、二。結合臨證點滴經驗而談。期奏“拋磚引玉”之功,如此,實乃 本人之大幸。亦望吾等同仁們斧正指教。企盼攜手并進,同振 中醫骨傷大業,療傷治痛,造福民眾,乃我等之宗旨也。 |
|
來自: 流浪者2087 > 《III-2.骨傷內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