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上火,總是口腔潰瘍、舌瘡、 慢性咽炎、失眠等!尤其是現代白領常會在集中精力工作幾小時后覺得四肢冰冷、頭腦發熱、眼睛干澀等狀況,也就是出現'上熱下寒'的狀況。身體又怕熱又怕冷?這種體質怎么調? 上熱下寒是現代人常見的一種癥狀,其主要表現是熱證與寒證并存:常年上火,總是口腔潰瘍、舌瘡、 慢性咽炎、失眠,同時又表現出很多體寒癥狀,如舌體胖大、大魚際發青、下肢冰涼等。 尤其是現代白領常會在集中精力工作幾小時后覺得四肢冰冷、頭腦發熱、眼睛干澀等狀況,也就是出現'上熱下寒'的狀況。 以下給大家分享“上熱下寒”的癥狀以及對治方法供大家參考—— 一、上熱下寒的表現癥狀 對于「上熱下寒」體質的人來說,一般會同時出現下述列表中的一個或多個癥狀: 上熱,愛上火:口腔潰瘍、嗓子疼、牙疼、腮腫、流鼻血,慢性中耳炎,目赤紅腫,眼干眼澀,成年人也依然長痘痘,甲狀腺類問題,熱、頭痛、頭脹、頭暈甚至血壓高。 下寒肚臍以下發涼,經常拉肚子,腰部冷,膝蓋涼,女性痛經,男性陰囊冰冷潮濕,手腳冰涼,特別怕冷,飲食耐溫不耐寒,膚色暗沉,長黑斑,甚至有水腫,便秘或是溏泄。 除了這些,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失眠。上熱下寒,上面,是滿滿的火,下面是一派寒氣,上下部交通,心腎不交,自然很難睡著。身體各部分相互關聯,相互影響。 二、現代人,為什么都有點上熱下寒? 人,用心一處,能量就會往那個地方走,現代人用腦有余,用腿不足。想得多,動得少。人一思考,能量既集聚到頭部,想得多總伴隨著焦慮,緊張,心火就一直騰騰在上。運動得少,身體的循環能力差,加上吃的寒涼,穿的少,脾腎陽虛,那么下焦就會越來越寒。 而脾胃,因為過度的思慮,因為吃得太撐也太粗速,承擔了太多的負擔,人人都有一點脾虛,脾胃代表的中焦,也相對運化的弱一些。減弱了身體上焦和下焦的運動。于是,現代人人都有一點上熱下寒。想一想,如果一個人,頭腦冷靜,不糾結,小腹溫熱手腳溫煦,脾胃因為吃得不多不少而運化良好,那該是多么美好! 三、5個方法對治上熱下寒 上熱下寒,不是陽虛也不是實火,只是身體里的熱能跑到了不該去的地方,身體不夠通暢,阻塞了能量的運轉。這時候,補會上火,瀉,也只是越來越寒,最重要的就是通。 上焦有熱,下焦有寒,關鍵在于中焦沒有起到運轉的作用。中焦是脾胃,脾主升,胃主降,這兩個臟腑,需要運轉良好,中焦才能發揮作用,讓身體運轉自如。因此疏通脾胃是關鍵! 1. 推腹 好肚子,如嬰兒之腹,溫軟如棉。多揉揉肚子,不僅改善上熱下寒,還可以減肥,通暢經絡。今天就試試看咯! 方法很簡單:手掌由心窩開始向下推到小腹,反復推5分鐘。雙手或者單手都可以。如果有阻滯點(硬塊、痛點、「氣團」或「水槽」),一定要反復推揉,將其推開揉散。在這里,任脈、腎經、胃經、脾經、肝經、膽經,五臟之經絡無不匯集于此。通過推腹,中焦妥妥疏通到位,上下焦也會得到疏通。從而達到舒肝理氣、開胃健脾,補腎養心的目的。 特別改善上熱下寒的:失眠,手腳冰涼,便秘或是溏泄脾胃打通,順便幫助氣血更好地往下走,很多時候,動作到了,意念到了,氣血自然就到了。 2. 跪膝法 上熱下寒的人,上面熱,下面冷,如果一開始不能把熱量傳給腳,就先傳給膝蓋,慢慢就會輸送到腳上去。 方法:在地板上軟墊子,或是在硬木床上進行,每天20分鐘,一開始膝蓋受不了,就盡可能讓地面軟一點,或是手扶著墻,減少膝蓋的承重,慢慢鍛煉膝蓋,沒有辦法前進,就在原地踏步。 沒幾步,就會后背發熱,周身感到溫暖,氣血先引到膝蓋,膝蓋發涼、膝蓋疼,咔咔響等問題,都會得到改善。漸漸,手腳冰涼,上熱下寒,也都得到改善。 跪著走時,你會發現腰也在扭動,腎也跟著補到了,平時走路很難做到這一點。而上熱下寒的人,通常是腎陽虛,溫煦了腎,下焦自然溫暖。 疏通了腿部的氣血,同時也能幫助把大腿上的垃圾排出去,贅肉自然消解。 3. 練習八段錦里的「搖頭擺尾去心火」和「雙手攀足固腎腰」兩式: 針對「上熱下寒」體質,可重點練習八段錦里的「搖頭擺尾去心火」和「雙手攀足固腎腰」兩式: 1)搖頭擺尾去心火 上寒下熱,第一需要引火歸元。一升一降,把火引導合適的位置,身體內的圓運動才能運轉,才能保證身體的陰陽交融,寒熱處于正確的位置,否則一直擰巴。 這一招對去除心火很有幫助,做功時要注意,盡量不要打折扣做,身體搖轉時使脖頸和尾閭盡量對拉伸長,速度柔和緩慢連貫。脖子全程不要硬著,下頜不刻意內收或揚起,使頸部肌肉盡量地放松伸長。如果費力就一右一左做兩次,以后再慢慢增加次數。 4. 泡腳降火 若畏寒、四肢不溫十分明顯,泡腳便是再合適不過的法子。 取艾葉(最好是艾絨)15克,桂枝10克,制吳茱萸10克,加入適量清水煮沸20分鐘,然后放涼到你能接受的溫度,切記別兌涼水,直接泡,水溫不夠了就直接再續熱水。 一般來說,泡腳水最適宜的溫度大概是40~44℃,水面超過腳踝大概2~3厘米最好,時間控制在15~20分鐘,微微出汗為宜。 邊泡腳邊用雙手搓后腰,效果更佳。泡完之后再搓搓腳底的涌泉穴,滋養腎水,既能補陽,又不至于讓人上火。 5. 艾灸調理 對于「上熱下寒」體質的虛浮之火來說,需要用合理的方法把它引到應該去的地方,同時依靠外力驅散積聚在身體下部的寒邪,那么艾灸就是非常合適的選擇了。 調理時,取神闕、關元、三陰交、涌泉等穴位,每個穴位灸25~40分鐘左右最佳,連續灸5天,休息兩天,然后繼續進行。 這里要特別提醒大家的是,腳心的涌泉穴應當放在最后灸,而且不可缺少,這樣做才算是讓「引火歸元」這個過程實施完成,而且不至于讓你因為艾灸重新上火。 【中醫食療養生】 最好的醫院是廚房 最好的醫生是自己 最好的藥物是食物 最好的療效是堅持 |
|
來自: 愛月華uzha2vmk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