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是一年中陽氣最旺盛的時候,很多底子差的人,都想借著機會打好基礎。 但濕氣不去,補陽又怎么補的進去了? ◆入夏之后,雨水變得充沛,到處都是濕漉漉的◆ 要知道,濕氣堆在體內會讓氣機淤堵。這時候直接補陽,很容易形成“熱淤”,進而上火,補出一身火氣。 先清后補,在這個初夏,首要先做的事情就是為自己清理濕氣。所以特意為大家準備了一整套祛濕方案,準備好接收吧~ 在祛濕之前,先要分清楚你的濕氣類型。濕氣的表象為: 1.舌苔厚膩,濕漉漉的,看起來就像在水里泡過一樣 2.大便黏膩,不成型 3.身體困乏,每天總是睡不醒 寒濕體質的朋友,體質比較寒,大原則上是利濕+補陽。但在具體祛濕過程中,因為寒氣的嚴重程度不一樣,方法上也略有不同。 ① 泡溫膽湯,幫身體利濕 溫膽湯由南北朝醫家姚僧坦所創,最早是調養失眠的情況,后來人們發現,它祛濕的效果特別好。 像羅大倫老師,就認為它是化濕的“千古名方”。 這一點,從溫膽湯本身的藥方就能看出來: 配方:竹茹 6g 半夏 6g 枳實 10g 陳皮 9g 茯苓 30g 甘草 3g 半夏和陳皮能燥濕,尤其是半夏,它有散結的作用,能消散體內的痰。 ◆ 半夏和陳皮 ◆ 茯苓是滲濕的。滲,就是往下走,能把體內的濕和不好的水液轉化為尿液給排泄出去。 ◆ 茯苓 ◆ 以上3味都是祛濕界非常能打的藥材~ 除此之外,上面說了,體內有濕的情況下,氣機是停滯的狀態,很容易化火。 溫膽湯里的枳實就是破氣的,能讓氣機流通。 ◆ 枳實 ◆ 竹茹和甘草,一個清熱化痰,一個天生就能調和藥性,都能平衡這個泡腳方變得平和。 所以不管是任何類型的濕氣,都推薦大家可以來用。 ◆ 炙甘草和竹茹 ◆ 怎么泡溫膽湯? 溫膽湯是靠我們腳部的皮膚來吸收藥性,相比直接吃藥,效果更加和緩一些。 推薦7天為一個周期,4個周期為一個過程。泡7天休息1~2天,再重復。濕氣嚴重的朋友,可以早晚各泡一次。 ② 喝一杯清舒茶,散去身體寒氣 配方:木瓜、人參、干姜、陳皮、甘草按照1:1:1:1:1的比例準備好,用熱水沖泡飲用。 這種體質的朋友,體內都是老寒氣,不能受一點涼,身體底子虛,不容易上火,可以直接溫暖寒氣,慢慢養護正氣。 ![]() 2.如果你寒的沒有那么厲害,只是比較怕冷,手腳冰涼,但并不容易受寒拉肚子。 建議你先喝2周清爽版的茶,等舌苔變得輕薄一些了,再喝暖煦版的茶。 ![]() 之所以會這樣建議,是在祛濕的具體過程中,會發現很多朋友認為,寒和濕都為陰邪。 所以一上來,就會直接開始猛補陽,結果反而開始出現上火。 ![]() ![]() 背后的原因是:寒則凝,寒氣和濕氣糾結在一起后,容易凝固在體內,阻礙氣機的流動。 這時候需要先把濕氣排出去,給身體打開一個通道,再來補陽。 配方:薄荷、白茅根、綠茶、陳皮、甘草、干姜按照2:2:2:2:1:1的比例準備好,用熱水沖泡飲用。 ③ 艾灸:驅走身體寒氣 寒濕體質的朋友艾灸,建議主要灸下半身的穴位。 大家可以想象一團火,在燃燒時,火苗都是往上走的。放在身體上來講,一般熱都在上半身,寒在下半身。 ![]() ◆ 入夏后,會在家里備好艾條 ◆ 寒濕體質的朋友,本身體內就是淤堵的狀態,如果經常艾灸上半身的穴位,時間久了,就容易上火。 艾灸什么穴位? 如果你平時并不經常艾灸,可以選擇關元穴和足三里穴這2個穴位。 關元穴:是人體功效最強大的補穴之一,能培固沈陽,補益下焦。(艾灸15分鐘) 足三里穴:可以幫助胃氣生發,增強脾胃的消化能力(左右兩邊艾灸10分鐘) 針對寒濕體質的調理方法,我準備了一個30天的時間表,為每個方法提供了具體執行時間。 大家可以把它打印下來,貼在墻上,隨時提醒自己堅持祛濕,養護好身體~ 濕熱體質的朋友,祛濕的思路為利濕+清熱。先給淤堵的身體,打開一個口子,讓熱氣能從里面泄出來。再配合清熱,把熱氣化解掉。 寒熱夾雜的情況比較復雜,又有寒又有熱。這種情況下,還是建議大家先祛濕熱。 ![]() ◆ 沿海城市的人,一般濕熱的情況比較多 ◆ 因為濕本來就是陰邪,熱是陽邪,本身是矛盾的狀態,性質比較復雜。 在具體調理時,先把性質復雜的問題先解決之后,剩下的寒濕就容易調理了。 ① 刮痧:泄走身體的熱氣 濕熱體質的朋友,體內本來就有熱,不建議再用艾灸的方式來進行調理。 推薦大家可以幫助自己刮痧,把熱氣從體內泄出來。 ![]() 刮痧,刮哪里? 關于刮痧的位置,明代醫家張鳳逵的《傷暑全書》講的很清楚,“病在絡者表也,先宜在病者背心輕輕向下刮之”。 意思是說,邪氣在入侵體表時,主要是沿著脊柱,從大椎開始,一直刮到命門的位置。 哪些人不適合刮痧? 1.刮痧有活血的作用,孕婦不建議刮痧。 2.皮膚有外傷、潰爛的地方,不建議刮痧,因為刮痧主要接觸的就是皮膚表層,容易感染。 3.小孩子皮膚嬌嫩,一般不建議刮痧。 ② 飲清爽版的清舒茶 讓身體保持清爽 濕熱體質的朋友,直接喝清爽版的祛濕茶就可以了。 整個茶方搭配的食材,都比較溫和,并不苦寒。它本身利濕的屬性更強,所以寒濕的朋友只要寒氣不是特別厲害,前期也可以搭配飲用。 同樣的,針對濕熱或寒熱夾雜的情況,也準備了一份計劃表,給大家作為參考~ ![]() 雖然分享了一系列祛濕的方法,但必須要在最后告訴大家,祛濕一定是一個長時間的過程,沒有辦法求快。 濕氣的生成,說明身體已經經過了一個長時間的消耗,現在我們堅持的種種行動,都是在填補之前的空缺。 ![]() ◆ 夏日的冷飲和水果,都容易生濕 ◆ 古人說:百日筑基,是說要用100天的時間重新打好根基,也就是至少需要3個月,才能把濕氣去掉,讓身體進入另一個階段。 在這個過程中,還得注意,不要一邊祛濕,一邊生濕,吃的東西再多不過是輔助罷了,還得從一朝一夕的生活習慣下手。 ![]() ◆ 運動是不需要分體質 人人都可以做的祛濕方法 ◆ 給大家分享一個,我一直在堅持的方法:可以拿出一張紙,在紙上寫上這5件事情: 1.舌苔——記錄下每天的舌苔情況,透過舌苔觀察濕氣的變化 2.早起——自己的睡眠和早起時間 大家可以透過每天早起、飲食、心情、運動這4件事情,來觀察它們對身體帶來的影響和變化。 進而可以有意識的調整自己的生活習慣,從根本上來幫助自己祛濕。 ![]() ![]() 我們一直想和大家分享的一個觀點是:真正的祛濕,一定是在“減少消耗”的基礎上,再配合上面分享的種種方法,才能讓身體有能量的來除濕。 所以我們為想要堅持打卡的你,特意準備了一份禮物:《百日筑基》打卡本。 ![]() 每一天,學會觀察身體,在對應的內容后打勾,做好記錄。 底部的框內,可以自由書寫,寫下“此時此刻的我”是什么狀態和感受。 在一天天的記錄中,用心凝視自己,體會變化。 歡迎在下方留言區和我們分享,你在“祛濕“的路上嘗試過的方法,體會,甚至走過的彎路。我們會給點贊前3位的朋友贈送1本打卡本。 禮物的樣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