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天文學中,已經形成了以太陽為恒星、八大行星圍繞其旋轉的太陽系之概念,而這一理論的確定,還要歸功于15世紀時的天文學家哥白尼。哥白尼去世之后,其遺骨下落成謎,直至現代,才有考古學家終于找到他的顱骨,并將其生前容貌復原。至于其面容究竟如何?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系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哥白尼出生于1473年2月19日,是波蘭維斯瓦河畔托倫市中一個富裕家庭的獨生子。哥白尼的童年較為坎坷,他10歲就失去了父親,由其舅父代養,至18歲時就讀于波蘭舊都的克拉科夫大學,主攻醫學專業。不過有趣的是,在學習期間,哥白尼開始對天文學產生了極大的興趣,繼而開啟了他未來長達30年天文學研究之路。 哥白尼在大學時就養成了一個習慣,每當夜晚來臨時,他都要帶著畫板與筆爬上房頂,將每天觀測到的星象全部畫下來,才會回到床上睡覺。在多年的研究之中,哥白尼逐漸對當時教廷所提出的“地心說”產生了質疑,他認為地球并非宇宙的中心。 直至哥白尼到了40歲時,他終于提出自己完整的“日心說”理論,認為太陽才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只是圍繞太陽而運行的恒星。不出所料,哥白尼所提出的理論,頓時引起了教廷的不滿,因為其理論撼動了教廷在信徒心中的“神圣”地位。正因如此,哥白尼只能暫時忍氣吞聲,將自己所有的理論構著成了一本科學巨作——《天體運行論》。 哥白尼深知教廷的殘忍手段,生怕自己遭到非人的迫害,故此整整30年的時間,他都未對《天體運行論》進行過公開,直到自己因為病重而臥床不起時,他才托朋友將自己的作品刊印發表。當朋友將《天體運行論》刊印本成品交到哥白尼的手中時,病榻上的他老淚縱橫,用雙手來回摩挲著書籍的每一頁,隨即含笑而終。 哥白尼的去世,是16世紀歐洲天文界的一大損失,但是羅馬教廷卻并不這樣想,反而因“異端分子”的消失而暗自竊喜。按照教廷的規矩,生前作為神父的哥白尼,被葬于其生前布道的圣壇之下,位于弗龍堡教堂之中,并不予以立墓碑。不得不說,哥白尼對于《天體運行論》發表后果的預料是對的,在此以后,哥白尼“日心說”的忠實追隨者布羅諾與伽利略,分別被教廷處以了火刑與終身監禁,他們成為了為科學真理獻身的勇士,哥白尼被秘密埋葬,也算是躲過了死后一劫。 公元1616年,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被正式列入異端學說的行列,并被視作“禁書”,直至1835年才被徹底解禁。隨著近代科學理論的逐步完善,通過對天體更加細致入微的觀察,人們開始意識到,哥白尼的“日心說”無疑是正確的,而教廷所謂的“地心說”才是徹底的謬論,從此之后,哥白尼才正式被定義為“睜眼看宇宙之人”,成為了一位令后世敬仰的天文學家。 2004年時,波蘭考古研究所啟動了一項追蹤計劃,他們要找到哥白尼的墓葬,以此表達對偉人的崇敬之情。可是一個問題也隨之產生,哥白尼的墓葬究竟在何處?他的遺骸是否如史書記載的一樣,被安置于弗龍堡教堂之內呢?為了確定這一說法,考古專家們決定進行一次追蹤探索。 考古專家們對弗龍堡教堂內的“圣壇”進行了深度發掘,隨著地磚被逐層撬開,底層之下的十幾具棺材以及散落的人骨架,無一例外全部重見天日。可奇怪的是,當考古專家們對人骨骨齡進行了仔細的分析鑒定之后,得出的結果卻令人有些失望,遺骨中居然沒有任何一具符合哥白尼70歲去世的特點。 可即便如此,考古專家們并未放棄,他們又將挖掘面積進行了擴大,企圖有所發現。此時的探坑之中,都被加放了支撐板,從建筑學理論來看,教堂承重已經到了極限,如果再繼續發掘,可能會出現倒塌的風險。正當大家都為此而擔心時,奇跡發生了,在接近最后的探掘中,一顆缺失下頜骨的人類顱骨終于現世。 這顆給眾考古學家帶來希望的頭骨,究竟是不是哥白尼本人的頭骨呢?考古學家們立即將其送到華沙,由國家鑒定室進行了全方位立體掃描,并對其生前容貌進行了復原,結果發現,該顱骨鼻骨部彎曲并在皮膚上留有疤痕,顯然是生前受過創傷,而這一點正好與哥白尼的經歷完全相似。更重要的是,通過相互比對,考古專家們發現,顱骨復原之后的圖像,與哥白尼畫像具有高達97%的相貌重合。 如此有力的證據出現后,專家們的精神為之一振,但是僅從這一點來確定顱骨屬于哥白尼本人,似乎還不具備足夠的說服力,最重要的還是對其DNA進行化驗匹配。正所謂“無巧不成書”,就在考古學家們為找不到哥白尼生前DNA樣本而發愁時,瑞典科學家向其伸出了援手。原來,在1620年時,瑞典曾經派兵掠奪了哥白尼的所有藏書,而其中一本名為《斯托伏勒的歷法》的書中,就有兩根哥白尼不小心遺落的頭發。化驗結果很快出爐了,哥白尼頭發上的DNA與顱骨臼齒里的DNA居然完全吻合,由此可以斷定,這具顱骨正是哥白尼本人! 考古學家們利用高科技,找到了哥白尼的骨殖,讓我們不得不驚嘆于考古的偉大。而哥白尼生前樣貌被完整地復原完畢,也能夠令后人直接瞻仰他的遺容,感念他為人類做出的偉大貢獻。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