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我的中醫之路—太湖學子譚貴賢 簡介: 中醫主治醫師,全科醫師,太湖社工。 柳州市柳鐵中心醫院中醫科 2009年本科畢業于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學專業 2015年研究生班畢業于廣西中醫藥大學中醫內科學 扶陽醫學傳承人,師從張雨軒、王獻民老師。 2017-2019年,從學于柳州市名中醫盛正和主任醫師 題記:多年以來,我都想把自己習醫之路寫下來,機緣之下,挑燈提筆。人生的路都有不同的感悟。提筆記錄,從內心出發,感慨歲月時光。 (一)中醫之緣 迷迷糊糊選擇你,不顧風雨兼程追隨你...... 不知不覺中,學習中醫已有16個年頭了。常常夜深人靜時思考:在西方醫學崛起,中醫百年積弱,現狀如何改變!故堅持上下求索,醫術乃至傳統文化。 選擇醫學,是偶然還是必然!復讀那年,堂姐問我想學醫嗎?家族還沒有醫生,你爸也有這個想法。最終我選擇了醫學,是上天的安排嗎? 我的求學之路,兩次高考,也是大起大落,在谷底的時候,我也很迷茫,但我終究沒有氣餒。走過之后,慢慢回想,其實這是一筆很大的財富,讓我懂得了生活的不同角度,也讓我懂得了放下。道在生活中,醫學亦然。這讓我后來理解陰陽,陰陽轉換,乃至理解陰陽合一,守極,復命,起到了莫大的幫助。 初識吳師深似海,從此化作太湖郎。是偶然,還是必然?倘若是偶然,隨風而來,隨風而走,不帶走一片云彩。倘若是必然,心中以明:腳踏實地,仰望天空。 (二)中醫學涯 大學前三年中的頹廢,未嘗不是一種磨煉。一天無意中,看到了南懷瑾先生的《靜坐與長生不老》,又勾起了我對武俠的幻想,于是照書靜坐。這一誤打誤撞的決定,卻是為此后艱辛中醫之路,埋下了一個深深的萌芽。就這么無憂無慮,迷迷糊糊到了大四。大學的生活,大多數真的好頹廢。有人在頹廢中繼續,有人在頹廢中覺醒。后來慢慢懂得,這就是生活,這就是磨礪,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這期間,老師講了個故事:“帝曰:天下美食何者珍?宰相答:天下美食適者珍。”說者無意,聞者震然。非對非錯,不二法門。適者珍,無太過與不及。陰陽,莫非也如此。后來思索陰陽的時候,我時常想起這故事。慢慢的,對玄之又玄的陰陽,有了突破的縫隙。同年,百無聊賴中,我想起《傷寒論》為方書之鼻祖,我居然一無所知,于是拿起了《傷寒論》,才曉得初讀《傷寒論》是不容易的,只能從抄寫開始。抄寫后,慢慢的才可以讀下去。從此開起中醫之路、傷寒之路。 大五實習時,無意中看到了《圓運動的古中醫學》,愛不釋手,我接觸了一氣周流,病自內來,內在、陽氣才是根本。順著推薦書,我學習了鄭欽安三書。此時,我頻發嚴重的口腔潰瘍,反反復復持續了二三月。自服三黃片、黃連上清丸,牛黃解毒片等清熱解毒藥,效果不佳。憑欄遠眺,舌紅苔黃,脈浮弦有力,應該是實熱證型啊。那時我還不會整體寒熱錯雜考慮,照本宣科,雖然也看到:口不干,便溏的癥狀,但終究認為實火為主。心無定見,但清熱效果不佳,恍惚之間,想起了鄭欽安三書,辯陰虛陽虛之法,何不試試桂附地黃丸。萬般無奈姑且一試。服后,次日潰瘍便不怎么痛了,潰瘍口還在,持續一周后,反復的潰瘍徹底好轉了。這一試,試出了陰陽,試出來寒溫一統。 15年去廣州南沙參加扶陽醫學培訓。就這樣偶然又必然的接觸了鄭盧扶陽醫學。18年,有幸成了扶陽醫學傳承人。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晴天霹靂。此時心中已隱約看到了中醫路的一縷晨曦。師父帶進門,修行在個人。路漫漫,其修遠。吾將上下而求索…… (三)鐵桿中醫 鐵桿,那是你心中的桎梏 我時常也在思考中醫與西醫,到底有什么聯系與區別呢?先說聯系,都是為人類的身心健康做服務,這一點是毋庸置疑。而區別呢?我一直在思索,直到某一天。我們都知道西醫是建立在顯微鏡分子結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是建立在小的微觀的層次上來研究的,它要想完滿解釋宇宙時空生命,必定要往宏觀的角度發展,所以它的主軸是由小到大,由微觀到宏觀,它是從圓心向外發展的,所以它是外觀型,看得見,摸得著。 而中醫俯察天地,遠取諸物,近取諸身,取類比象從生活中來,從自然中感悟,它是立足于宏觀基礎上的,所以它是從大到小,從宏觀到微觀的研究方式,主軸是從外向圓心發展的,所以它是內觀型研究,感悟型研究,行而上形。 所以中醫也罷,西醫也罷,都是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角度來看待生命,走的路不同,所以路上的風光也不盡相同。一沙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它們都通往智慧的最高峰,然而在沒有登峰之前,并沒有一覽眾山小的能力,融會貫通是比較艱難的。 既然中醫一個主要的研究方式是:內觀。通過內觀,從而也引申出了修行文化。而中醫的修行文化又以儒釋道為代表。一個出世,一個入世,一個以出世的心態來入世。中醫可以說也跟三教文化深深的融合一起。 那時比較提倡中醫回歸經典,鐵桿中醫。我雖不自詡是鐵桿中醫,但當他人謬夸我是鐵桿中醫之時,心中卻暗喜。彼時的我,卻也有幾分鐵桿中醫的個性,一心只讀中醫古籍,對現代醫學卻有幾分不屑一顧。自視清高,自覺厲害,然而臨床卻也沒有太多拿得出手的案例。 此時中醫,讓我如此的眷戀,我成了一個鐵桿中醫。 (四)和于自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王國維先生 2015年,機緣之下,我在太湖扶陽的群,開始接觸到了吳門傷寒。然后經李宛平老師的介紹也加入了小班學習,傷寒4班。初聽便覺得很好,也許是因為惰性的緣故,總是段段續續。2018年3月,扶陽醫學傳承人學習告一段落。去南寧游玩,相約葉炤均師姐喝茶,葉師姐曰:既往你自己也覺得太湖大學很好,為何不好好學習?說來慚愧,有點葉公好龍的秉性,得改。從此,我便一入吳門深似海,從此化作太湖郎。 書讀古籍因盲人摸象的緣故,各家觀點倍感沖突,加之臨床不深,無法理解,總是懊惱。學吳老師的《吳述傷寒雜病論研究》、《吳述重訂雜病論》以六經模型、五行立極為經,以陰陽、三焦、衛氣營血辯證等為緯。寒溫一統,內外一統,古今一統,做到了中醫一統。 病癥證有機結合,形氣神一體同調。急則溫之,緩則補之。懂得分辨陰陽、寒熱,才是入門基礎;陰陽、寒熱一統,才是高手。各家學說在這里整合,這里匯流成溪。 在這里,學到了不應再有流派之別,再有流派之爭。有的只是擇其善而從之,其不善而改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還是很難,仰望天空,腳踏實地,從此變成了一個中醫師,一個醫學一統的中醫師。 當聽到吳老師講:傳統醫學是否要跟現代社會脫節,是否要與現代醫學格格不入?古典是這么完美,為何你還用手機、電腦?傳統醫學,走出這個教室,就沒有幾個人聽得懂。這是多么孤獨的世界,是世界拋棄了我們,還是我們不擁抱世界?我開始了內心的思考。然后再聽吳老師講:在生命面前,你怎能因中西之爭而站隊。起初聽一遍,只是聽聽,聽完覺得有道理,贊一個。然當微信群每次轉發它的時候,我總是要去聽一次,每一次都敲碎了我那心中的桎梏,慢慢的,我才意識到:當初在迷迷糊糊中選擇了中醫學,不就是為了解除自己乃致眾生的疾苦嗎?在這一點上,中醫,西醫,可曾有區別?針灸、湯藥,推拿,輸液,藥片,手術等等,無非是手段方式不一,業術有專攻而已。至此,我才慢慢意識到中醫師,首先是一個醫師。它的核心主語是醫師,中、西等只是定語罷了。 歷史又是一個輪回。2012年,我一個自詡的鐵桿中醫師,去到內科病房輪轉,被當科主任批評我:只顧學自己的中醫。2020年,我因換工作的緣由,自感自己現代醫學知識薄弱,搶救知識欠缺,主動提出去兄弟科室輪轉一圈,以補不足。此時從認識乃至行動上從一個中醫師變成了一個醫師。 太湖大學,除了太湖醫學,還有國學院,藝術學院,從不同的角度去認識和理解生命和人。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醫學脫開人去談醫學終究是不完善的;鐵桿中醫,那便是脫開社會空間和時間去談醫學,所以才會與現代醫學格格不入,才會圈子這么小,才會走出了這個教室就沒有人聽得懂。所以需要中西匯通。醫學也終究是人生中的一小不部分,要想人生快樂,終究還得回到人的本質來,回到生活中來,回到日常的點點滴滴。 師者,人生導師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世間如此的美妙,我卻如此的暴躁,不好,不好。人終究也只是自然的一部分。故老子曰:道法自然,和于自然。鐵桿中醫師,醫師,師,和于自然。做加法難,做減法更難。太湖的兩年,或者說五年,潛移默化,慢慢的,我從一個鐵桿中醫,變成了一個醫師,乃至為人師,和于自然,法于陰陽。 心中的桎梏,越少;擁抱世界,圈子越大。與其說,世界擁抱了我們,不如說自我救贖。 太湖是一個沒有圍墻學校,教我們知識,可以養家戶口;太湖是一個高深莫測道場,吳老師在用言語、行動教導我們與人為善,常懷慈悲心,如塵中洗塵,和光同塵,慢慢提升自己,努力做到中正安舒。 約稿:朱春成 修稿:張慧斌 編輯:陳麗潔 2020-05-30,20:06:5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