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曲創作漫談】 如何擺脫格律詩詞曲創作的困惑㈠ ——格律詩詞曲創作的存在的問題 作者:呼正林 當前,紙質出版物中有關格律詩詞曲的新作品極少,但網絡中這種作品并不少。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差異呢。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應當是多樣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㈠ 對格律詩詞曲基本要求不清楚。 ⒈ 缺乏對仗,平仄不分 例如,在網絡中一些被稱為七律的作品,竟然中間的聯句聯對仗都沒有。對仗是律詩的最基本要求,沒有對仗的事不能成為“律”的。 再例如,不管是詩還是詞,在押韻方面都有平仄不分混用的現象,這顯然也是格律詩詞曲創作的大吉。 在網絡中發布的詩詞曲作品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指數字數,不管平仄格式的。 類似上述現象,使格律詩詞的節奏和韻律美幾乎喪失殆盡。 ⒉ 詞、曲不分 格律詩詞曲的格式簡單的講就是平仄。但是,詩詞、曲的格式是有區別的,詩、詞的格式簡單說就是“平仄加上入”,而散曲的格式則是“平上去入”。當前,有一些作者用“平仄”格式創作散曲,盡管效果不錯,但顯然失去了散曲的特質。 之所以會出現詞、曲不分現象的另一原因,就是網絡中一些工具類資料的誤導。這些資料中將一些曲牌混入詞牌中。這在一定程度誤導了網絡中的作者。 ⒊ 不明白格律詩詞曲中“譜”概念。 格律詩詞曲有兩種特有“譜”。一種是關于“音高句讀”格式的譜,這種譜在詞、曲中,分別叫做《詞譜》、《曲譜》。另一種是關于格律詩詞曲“押韻”的譜,這種譜叫做《韻書》。 網絡中的“韻書”往往是與“詞譜”混編的,這就使不少網絡作者在概念上出現了偏差。例如“雪花飛《欽定詞譜》”這樣表述應當是正確的,而“雪花飛《詞林正韻》”這樣的表述就是不正確的。 二、造成格式不嚴謹的原因 ⒈ 格律詩詞曲創作環境 格律詩詞曲產生與發展,是和吟詠、音樂有著密切關系的。所謂的吟詠,就是今天說的朗誦。詩詞曲產生之初是可以唱的,都與音樂有關。詞的產生于唐宋時期的教坊音樂是密不可分的。而散曲的產生則與元雜劇生性有關。這就是唐詩、宋詞、元曲成為格律詩詞巔峰的客觀環境。 而今天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這些條件幾乎已經消失,格律詩詞曲要想獲得較大的發展,應當說有著相當大困難。但愿眾多的格律詩詞愛好者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為后世留下中國格律詩詞曲這個珍貴遺產的種子。 ⒉ 教育、閱讀、學習不夠, 不管是哪一級的教育,除了介紹個別的經典作品之外,其他什么都沒有了。這樣的教育形式對于提高欣賞、創作格律詩詞的作用基本上就是零,在遇到一首沒學過的詩詞作品基本上就是看天書。這是由上面這個原因,導致閱讀格律詩詞的人很少。但是有些人又想作者風雅的事情,對詩詞曲創作的基本要求學習又不是很充分。這樣的話,只能流于以句子的字數為主而忽略嚴謹的格式,并美其名曰“形式要為內容服務”。應當說,這種超自由化的詩詞曲作品比比皆是。對于格律詩詞愛好者來說,提高自己在創作中的規范程度是不可能回避開的一個現實的問題。 ⒊ 創作者缺乏對工具書的使用 當前,在格律詩詞創作中,絕大多數人是對著一個詞譜,就開始進行填詞。不能說這種方法絕對不可行,但至少對大多數人來說還是存在問題的。 首先、自己的發音是否正確。發音正確,一了百了。但是真正能做到發音完全正確的人還是不太多的。例如“相關”在天津就會念成:“翔冠”的字音,而且第2個字還有一定的輕化,這就使“陰平、陰平”變成了“陽平、去聲”,顯然這種音轉不可避免的,但在作品中又是不應當出現的。 由上面的發音不準,又帶來了第二個問題,這就是押韻。所謂的押韻,就是在規定的位置,既要考慮使用相應韻母的字,而且還要考慮到音調高低的問題。在現代詩中只要是同韻母就可以押韻。但是,在格律詩詞曲中,即便是相同的韻母,平仄不對也是不可以押韻的。 對于初學格律詩詞曲創作的作者,存在的另一個問題就是“對仗”。所謂的對仗,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對偶。不管是五言還是七言,只要被標上“律詩”的稱謂,其第3、4句,第5、6句,就得對仗。假如不能做到,就不能將題目寫成“五言律詩(簡稱:五律)”或“七言律詩(簡稱:七律)”。 當然,上面講到的問題僅僅是人們一眼就看得出來的問題。這些問題不解決的話,做出來的就不叫格律詩、詞、曲。有人將這類文學作品叫古典詩詞,顯然這種叫法是不妥當的。明明是現代人作品,偏偏要給帶上一個“古典”的帽兒,這就是概念的混淆。在這樣的概念下談格律詩詞,走樣也就在所難免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