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要明白學習時間≠有效學習時間,舉個簡單例子,一說你就明白了:如果你去圖書館學習8小時,其實你真正學習的有效時間,只有2-3個小時,甚至更短。因為你更多時間,都花在了無關緊要的事情上——吃飯、喝水、玩手機、上廁所、發呆。 這就是學習時間和有效學習時間的區別,它們是完全不相等的!有效學習時間,需要進入專注模式才能獲得。而專注模式需要「 自身專注力 」和 「外界干擾源」,這兩個內因和外因的強度配合,才能實現。其中一個沒做好,大腦就很容易切換到分散模式,直接將有效學習時間砍半。 只是身體坐在那,精神不在狀態,學習效果當然會不盡人意啦。要排除【外界干擾源】,才能獲得心無旁騖的狀態;要提高【自身專注力】,巧用高效辦法,才能提升學習效率。 一、怎么達到心無旁騖的狀態 學習前的工作準備 1)學習場所 P-place: 在圖書館學習、在家學習、在宿舍學習,這三種學習效果是呈直線式遞減的。千萬不要高估自己的意志力,在宿舍學習就是自我麻痹。宿友的游戲聲、聊天聲、床的召喚聲,這些聲音會像病毒一樣,侵入你的大腦打亂你思考。 所以,如果對自己專注力沒有信心的同學,還是去比較安靜的地方,從外因束縛住自己。 2)情緒感知 F-feeling: 如果你剛和朋友吵架、或者剛收到你愛豆的親筆簽名,這時候如果要強制自己學習的話,相信我,你看不下多少東西的。好好調整下情緒,深呼吸、聽下輕音樂,放空15分鐘大腦,讓心情慢慢平靜下來再說。沒有情緒問題后,進行下一道程序。 3)慣性問題 H-habit: 大部分人都是玩完手機再去學習,而剛玩完手機去學習,絕大可能性是學不進去的。不是你的問題,而是因為大腦具有的【注意力殘余現象】,我們在迅速做下一件事情時,注意力還停留在手機消遣的快感中,沒辦法快速切換模式。 我們需要讓大腦緩沖一下,用5-15分鐘,產生學習儀式感,極快將專注力提高到100%。比如你現在給我點個贊,就做好了預熱準備,準備好學習狀態,去找到你想要的答案。 4)瑣事細節 M-minutia: 1.坐下學習前,清空一切與學習無關的東西,包括手機!手機就是核心干擾源,如果你最后不想變成人機大戰,就扔得遠遠的。 2.播放輕音樂,1-2首歌的時間,閉上眼睛冥想一會,深呼吸放松心情,睜開眼時,注意力會十分集中。 空有好狀態是不行的,學習效果=有效學習時間*學習狀態*學習方法。 有些人白天看書、晚上也看書,甚至壓縮睡眠時間去學習,沒有休息時間,也不會浪費時間去消遣,可是學習效果仍然不明顯,因此會很挫敗。 這類人已經做到了前兩樣,但差最后一樣【學習方法】,也是最重要的一點。 想要取到高效的學習效果,好的學習狀態只是輔助手段,高效學習法才是加速劑。所以我們要解決更困難的第二個問題——如何學會高效方法。 二、如何高效學習 (一)高效學習技巧 1)交替學習(減少學習疲憊感): 學習同一學科2小時,和分別學習不同學科2小時,效果是完全不一樣。專一練習,會阻礙技巧上的進步速度,混雜練習,能深化對每一門學科的掌握。 所以學習時學科切換,是保證大腦對學習不會有疲憊感,不斷接觸新知識,反而能提高學習效率。雖然拉開學習間隔,會讓我們遺忘一些知識點,時間跨度越大,忘記的內容就越多。 但這些內容,恰恰是我們最沒有掌握住的東西,明白了自己的不足,才能加強鞏固,把知識重新儲存一次,進一步加深印象。 2)刻意學習: 剛開始的學習階段,進步最快,0到1分的過程,只要你開始做,你就進步了。最難的是59-60分階段,這時學習跟減肥一樣,遇到了平臺期。這個階段,你保持原來的做法已經沒用了,要么再少吃一些,要么加強鍛煉。如果你堅持突破了,那么體重會蹭蹭往下掉,同理,學習效率也會咻咻往上漲。 這就是刻意練習的階段,要打破這個局面,你需要了解大腦構造。科學性分析下大腦,它分為三個區域: 1.舒適區(最內層):熟練掌握的知識,已經滾瓜爛熟,脫口而出,學起來完全沒有難度; 2.學習區(中間層):能靠已有技能,去解決具有挑戰性的問題; 3.困難區(最外層):現在沒法解決的專業性問題,屬于看了答案也不懂的區域。 我們不能反復練習舒適區的內容,沒有挑戰性,也不能盲目克服困難區的問題,消減積極性。我們需要做的,是不斷在學習區中練習,一點一點突破舒適區,將學習區變成舒適區,才能不斷收集成就感,從而對學習上癮。 這個過程,要不斷根據自己掌握的內容,重新調整學習計劃,慢慢增加難度,如此一來,你也可以輕輕松松變成學習高手! (二)硬核支撐 1)運動:身體能力——體力 運動冥想可以讓大腦產生新的神經元,有助于發揮神經元的潛力。我們要提高記憶效率,就是要增加神經元之間的鏈接。 而進行有規律的適量運動,就能讓大腦中的海馬體,增加更多細胞,讓我們的思維、感覺和反應,變得更加靈敏,讓大腦更加聰明。另外,適量運動可以讓身體放松和通暢,精神狀態更加充沛,保持健康。 2)飲食:精力燃料——基礎 食物是身體的燃料,是保持超強精力的基礎。我們每天腦子會昏昏沉沉,覺得特別容易累,隨便做點事情,都力不從心,想睡覺。絕大可能是我們飲食出現了問題,高熱量、高油、高糖、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都會讓反應變慢,產生困意。 3)休息:精神能量——專注力 不要小看睡眠,擁有好的睡眠狀態,是處理和儲存新信息的重要步驟。哈佛研究表明,睡了好覺的學生,比熬夜又早起的學生,學習效果好35%。 (三)學習復盤方法 前面所說的內容,全都是在「輸入」階段,即接受知識和信息。但看到≠記住,記住≠掌握,會學習的人,都知道「輸出」的重要性,讓大腦根據現有知識,產生新的信息。美國教育專家埃德加·戴爾,也有提到過:單純閱讀能記住的知識,最多30%左右。通過模擬實踐、主動應用,記住的內容,卻能高達90%左右。復盤是知識反饋的過程,也是建立知識體系的過程,還是提升高效學習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驟。 1)思維導圖——結構化思維 大數學家華羅庚提出過一個學習方法:先把書讀厚、再把書讀薄。我們學習時,通過查資料、做題,來把書讀厚,這是不斷積累的過程,也是學習的笨方法。聰明的人,會把知識吃透之后,把知識簡化成體系框架,提煉最核心技能,也就是把書讀薄的過程。記住,任何沒有經過深度思考的表面內容,都稱為信息。信息是學習最底層的東西,我們需要找到背后邏輯,經過大腦加工、理解、重塑,形成深度化的認知結構。 2)費曼學習法 這個方法的核心,就是學到的東西輸入后,立馬去輸出。當你看完一本書后,能不能寫出讀書筆記,提煉出文章的核心。如果寫不出來,就要好好思考,到底哪個地方沒看懂,帶著問題去看書,是最好的提升辦法。當你學了一個技術時。立馬去實操一下,過一遍流程。當你學到很雜的理論知識時,用思維導圖捋順一遍,整理好放進腦子。最好檢驗學習成果的方式,是把學到的知識點,傳授給別人。像老師教課一樣,如果講到一個地方卡住了,那么就是對知識點不夠理解,再回去學習,多次循環,直到教會他,這個過程能收獲到更多更深的知識。 這些方式不僅能鍛煉邏輯、談資,還能深化思維能力,更能讓知識更好留存在大腦里。 三、獎勵機制 人是需要被認可的,努力了這么久,如果沒有激勵,可是會懈怠的喲。定期給自己一個獎勵:出去大吃一頓、買件平時不肯剁手的衣服等等,給予自己肯定的力量,才有源源不斷的學習動力。 最后送大家四句很受用的話,希望有啟發到你: 1.現實就是,我們拖延的,往往是讓我們感到不安的事情。 2.障礙總會出現,但不要把你自己的問題全部歸咎于外部因素。如果每件事都是別人的錯,那就是時候好好審視一下自己了。 3.那些最有成就的人,總能“束縛自己”。 4.無論你給自己設置多低的要求,總比放棄不做好。 圖文來源:網絡 圖文排版:新媒體工作室盧耀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