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黛西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解答一個知乎高贊問題——如何心無旁騖地學習?如果你跟之前的我一樣,看5分鐘書玩2小時手機,在宿舍學著學著就跑床上去了,或者在圖書館學得特別努力,但沒什么效果。建議你靜下心來花10分鐘,看完我這篇文章,一定可以幫你改變現狀。從前我和你們一樣,也只是個普通女孩,后來靠著這些方法,完全掌握了進入學習最佳狀態的方法。最長連續每天學習10個小時,持續了三個月,也不會覺得很累,從掛科學渣逆襲變成學霸。下面的這些方法,你們都可以輕松執行的哦,因為我就是這么走過來的呀~廢話不多說,本文6000字,敲了4個晚上,總結我幾年來的經驗,還請教了出國留學的學霸朋友們,從頭到尾幫你梳理、建立完整的學習體系。從下圖的大綱就能看出,全部都是干貨,建議看之前:先點贊后收藏,方法很多,建議千萬千萬不要跳讀,沒準就錯過了最適合你的方法! 點開可查看大綱 如果你的時間真的很緊,就重點第二、三點,一定要看完!不著急的同學們,全文細讀一篇,我有信心幫你提升200%的學習效率。
01.
這個問題是不完整的。問題只問了一半,事情也只能做到一半。我們要看到更深層的需求,比別人多想一點,才能比別人優秀一點。黛西必須提醒大家:學習效果=有效學習時間*學習狀態*學習方法。 空有一個好狀態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需要更多的有效學習時間和高效的學習方法,才能有很好的學習效果。所以黛西在回答專注學習的基礎上,擴充了高效學習方法,更加全面地幫大家更快地提高學習效率。什么是有效的學習時間呢?它和我們認識的學習時間有什么不同,黛西來舉個簡單的例子,一說你就明白了: 如果你去圖書館學習8小時,其實你真正學習的有效時間,只有2-3個小時,甚至更短。因為你更多時間,都花在了無關緊要的事情上——吃飯、喝水、玩手機、上廁所、發呆。這就是學習時間和有效學習時間的區別,它們是完全不相等的!而專注模式需要「 自身專注力 」和 「外界干擾源」,這兩個內因和外因的強度配合,才能實現。其中一個沒有做好,大腦就會切換到分散模式,直接將有效學習時間砍半。只是身體坐在那,精神不在狀態,學的效果當然會差強人意啦。要提高「自身專注力」,用高效的辦法,才能夠1天時間學完別人2天的內容,別不信,這就是我的親身經歷。明白了這個概念后,我來問答第一點,怎么達到心無旁騖的狀態。
02. 一)學習前的工作準備(準備工作做得好,容易進入心流狀態)學習前的準備工作做得是否到位,決定學習有效時間的多少和專注的程度。我自創了【PFHM】高度專注法,能幫你快速預熱學習狀態,大規模避免干擾源,保證你的專注力是空前絕后的狀態:在圖書館學習、在家學習、在宿舍學習,這三種學習效果是呈直線式遞減的。千萬不要高估自己的意志力,在宿舍學習就是自我麻痹,宿友的游戲聲、聊天聲、床的召喚聲,這些聲音就像病毒一樣,侵入你的大腦打亂你的思考。所以,如果對自己的專注力沒有信心的同學,還是去比較安靜的地方,從外因束縛住自己。如果你剛和朋友吵架、或者剛收到你愛豆的親筆簽名,這時候如果要強制自己學習的話,相信我,你看不下多少東西的。好好調整下情緒,深呼吸、聽下輕音樂,放空15分鐘大腦,讓心情慢慢平靜下來再說。大部分人都是玩完手機再去學習,而剛玩完手機去學習,絕大可能性是學不進去的。不是你的問題,而是因為大腦具有的「注意力殘余現象」,我們在迅速做下一件事情時,注意力還停留在手機的消遣快感中,是沒辦法快速切換模式的。我們需要讓大腦緩沖過渡一下,跟著我用5-15分鐘,做最后一件事情——產生學習儀式感,將專注力提高到100%。1. 坐下學習前,清空一切與學習無關的東西,包括手機!!手機就是核心干擾源,如果你最后不想變成人機大戰,就扔得遠遠的。(除非真的需要用手機查資料,也要用「番茄todo app」,設置白名單應用,不彈出其他軟件的信息)。2. 播放輕音樂,1-2首歌的時間,閉上眼睛冥想一會,深呼吸放松心情,睜開眼的時候,你的注意力會十分集中。3. 可有可無的一條,有些人喜歡學習的時候聽歌,可以放白噪音,幫助平緩情緒。執行完這一整套「PFHM高度專注法」,你就已經排除全部干擾,真正進入「心無旁騖」的狀態,然而這僅僅只是一個開始。還記得嗎,黛西再強調一遍(敲黑板,大家記好啦),空有好狀態是不行的:學習效果=有效學習時間*學習狀態*學習方法。有些人白天看書、晚上也看書,甚至壓縮睡眠時間去學習,沒有休息時間,也不會浪費時間去消遣,可是學習效果仍然不明顯, 因此會很挫敗。這類人已經做到了前兩樣,但差最后一樣「學習方法」,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想要取到高效的學習效果,好的學習狀態只是輔助手段,高效學習法才是加速劑。所以我們要解決更困難的第二問題——如何學會高效方法。這是重點中的重點,快打起精神來呀!一定要認真思考哦,對你會很有啟發!千萬不要撿了芝麻丟西瓜呀~
03. 「良好的方法,能夠讓我們更好的運用天賦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則可能阻礙才能的發揮。」所以,我們與學霸之所以有差距,不是因為智力和能力,而是方法出現了大問題。我們必須按照大腦的運轉方式,使用科學方法,能夠培養提高我們的學習思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要知道,有了高效的學習方法,能用3小時的高效專注學習,遠遠超過你6小時分散低調的學習收獲。這些高效的方法,都是我掉了很多坑后,用血的教訓總結出來的,一定要認真仔細看,至少能幫你提高2倍的效率。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們學習的效率,會因精力的損耗逐漸下降,當你進入了疲倦期,再繼續看下去,也只會是一個現象:這知識它不進腦子啊。 這也就是為什么你在圖書館學了一天,也只記住了內容的原因。利用好自己的精力旺盛區間,好好安排學習計劃,有強度而不過度地壓迫自己。這里推薦大家可以使用番茄工作法,25分鐘+5分鐘的結合練習,在高專注力的間隔間休息一回,會像按了重開機鍵一樣,重新進入高度專注的狀態,不容易分心哦~ 學會使用這個方法,能讓你每天都處于高效的學習狀態哦。學習是系統化過程,知識點都是相連相結合的,就像英語詞綴,能組成特別多的詞語一樣,懂得人能看到一片森林,而其他人只能看到一棵樹。知識的學習都是點與點的跳脫式信息,真正懂得學習的人,是會抓住他們的關聯,把他們變成結構化的東西,進行復盤。這需要用到思維導圖復盤方法,后面我再詳細講。學習同一學科2小時,和分別學習不同學科2小時,效果是完全不一樣的。舉個生活化的例子,比如我們今天健身練胸,那我們不可能這1-2小時都是胸部訓練。期間會混雜著背部、腰部耐力訓練,保證胸部肌肉有一定的恢復時間。這說明,專一的練習,會阻礙技巧上的進步速度,混雜的練習,能深化對每一門學科的掌握。所以學習的時候學科切換,就是為了保證大腦有一定的休息空間,對學習也不會有疲憊感,接觸新的知識,反而能提高學習效率。雖然拉開學習間隔,會讓我們遺忘一些知識點,時間跨度越大,忘記的內容就越大。但這些內容,恰恰是我們最沒有掌握住的東西,明白了自己的不足,才能加強鞏固,把知識重新儲存一次,進一步加深印象。我們的思維和身體是一個整體,學習的時候可以通過聯想+肌肉記憶,深化知識的印象。比如:背單詞的試試,邊背邊手寫、學單詞的時候,例如“squat”(下蹲),可以邊蹲邊背,閱讀的時候可以用手指或筆尖輔助、做筆記時記住關鍵詞。這個方法, 既能提高閱讀專注力,還能提高記憶效果哦~  剛開始的學習階段,進步是最快的,就是0到1分的過程,只要你開始做了,你就進步了。最難的是59-60分的階段,這時候你的學習跟減肥一樣,遇到了平臺期。這個階段,你保持原來的做法已經沒用了,要么再少吃一些,要么加強鍛煉,如果你堅持突破了,那么你的體重會蹭蹭地往下掉,同理,學習效率也會往上漲。這一階段,是刻意練習的階段,要打破這個局面,我們要先了解大腦構造。1. 舒適區(最內層):熟練掌握的知識,已經滾瓜爛熟,脫口而出,學起來完全沒有難度;2. 困難區(最外層):現在完全沒能力解決問題,特別專業性的問題,需要多種知識混合;屬于看了答案也不懂的區域3. 學習區(中間層):能夠靠已有技能,能夠去解決具有挑戰性的問題。 我們不能反復練習舒適區的內容,沒有挑戰性,也不能盲目克服困難區的問題,消減積極性。我們需要做的,是不斷在學習區中練習,一點一點突破舒適區,將學習區變成我們的舒適區,才能不斷收集成就感,對學習上癮。 在這個過程,不斷根據自己掌握的內容,重新調整你的學習計劃,慢慢地增加難度,你也可以輕輕松松變成學習高手哦!擁有一個良好的身體狀況和精神狀態,是進行上面那些持續性優化事情的前提。就比如汽車的外表、外加功能做得再精彩絕倫,如果發動機衰弱,照樣是跑不快的好車,我們的身體就是那個發動機。我在之前文章——《分享一套厲害的學霸作息方法》中,分享過的「DSRE精力管理法」,對我非常實用。每天都像上了發條一樣,一天做別人兩天的事情,輕松獲得超過同齡人的成就,享受學渣跪舔的快感哈哈~文前已經提到了環境因素,所以我這里只說運動、飲食、休息三個要素。運動冥想可以讓大腦產生新的神經元,有助于發揮神經元的潛力。而進行有規律的適量運動,就能讓大腦中的海馬體,增加更多細胞,讓我們的思維、感覺和反應,都變得更加靈敏,讓大腦更加聰明。另外,適量的運動可以讓我們感覺到,身體的放松和通暢,精神狀態更加充沛,保持身體健康哦~我們每天腦子會昏昏沉沉,覺得特別容易累,隨便做點事情,都會力不從心,都要睡覺。絕大可能是我們飲食出現了問題,高熱量、高油、高糖、高碳水化合物的事事物,都會讓我們反應變慢,產生困意。不要小看睡眠,擁有好的睡眠狀態,是處理和儲存新信息的重要步驟。哈佛研究表明,睡了好覺的學生,比熬夜又早起的學生,學習效果好35%。如果你認真發現,身邊的學霸,從來都不會是熬夜低頭苦學的那一類人,有好的睡眠,才能有高的專注力。前面所說的內容,全都是在「輸入」階段,即接受知識和信息。但看到≠記住,記住≠掌握,會學習的人,都知道「輸出」的重要性,讓大腦根據現有知識,產生新的信息。然而通過模擬實踐,主動應用,能夠記住的內容,卻能高達90%左右。 學霸和普通人的差距,就是「被動學習」和「主動學習」思維的差距,其實操作起來沒有多困難,只是多了一步回憶和復習的操作,也就是所謂的「復盤」。這個是知識反饋的過程,也是建立知識體系的過程,這對形成高效學習效率來說,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驟。 大數學家華羅庚提出過一個學習方法:先把書讀厚、再把書讀薄。我們學習的時候,可以通過查資料、做題,來把書讀厚,這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也是學習的笨方法。聰明的人,會把知識吃透之后,把知識簡化成體系框架,提煉最核心的技能,也就是把書讀薄的過程。就如下面的圖一樣,前者是散裝思維,后者是結構化思維。 這就是結構化思維的好處,延伸出來的思維導圖,能夠讓你對儲藏的信息重組和提煉,進一步理清大腦。
你的媽媽讓你去超市買1瓶醬油、2斤蘋果、10塊豬肉、1包鹽、3個火龍果、1把生菜、一袋火鍋底料、5個雞蛋、1瓶油、1把蔥。不經過整理的話,會記得非常混亂,買回來可能會缺三差兩。這樣是不是醒目多了,去超市也能有順序快速地購買,不用來回跑。 學習也是同樣的道理,把未經加工的信息,轉化為獲得加工的知識,才是我們真正吸收過的知識。記住,任何我們沒有經過深度思考的表面內容,都稱為信息。信息是我們學習到最底層的東西,我們需要找到背后的邏輯,經過大腦加工、理解、重塑,形成深度化的認知結構。知識復盤黛西強調過很多次,也推薦過超多次,它真的特別實用,不管是工作還是學習,不管是考試還是考證,百戰不敗,百試不爽,誰用誰知道! 這個方法的核心,就是學到的東西輸入后,立馬去輸出。當你看完一本書后,能不能寫出讀書筆記,提煉出文章的核心。如果寫不出來,你就要好好思考,到底是哪個地方沒看懂,帶著問題去看書,是最好的提升辦法。當你學了一個技術的時候。立馬去實操一下,過一遍流程。當你學到是很雜的理論知識,用思維導圖捋順一遍,整理好放進腦子。就像老師教課一樣,如果講到一個地方卡住了,那么對知識點不夠理解,再回去學習,多次循環,直到教會他,在這個過程,就能收獲到更多更深的知識。這些方式不僅能鍛煉自己的邏輯、談資,還能深化思維能力,更能讓知識更好地留存在大腦里。04. 人是需要被認可的,努力了這么久,如果沒有激勵,可是會懈怠的呀。定期給自己一個獎勵,可以出去大吃一頓、也可以買件平時不肯剁手的衣服,給予自己肯定的力量,才會有源源不斷的學習動力呀。就像我寫了這么多,打得手都酸啦,如果還沒有你的點贊和鼓勵,我就會受挫,進入一個自我懷疑狀態。思考是自己寫得不夠好,還是表達有誤,就會大大打擊了自己的自信心呀。(說到這里你們應該明白了吧哈哈,快給我點贊!)總之,學習是一場持久戰,沒有找對方法,學起來會非常痛苦,這一點我深有感觸。如果能避開上面說的那些坑,堅持我分享的建議和方法,一定能改變你現在的處境,沒準還能愛上學習,一不小心就變成學霸呢~最后,黛西送你們四句很受用的話,希望有啟發到你呀:1、現實就是,我們拖延的,往往是讓我們感到不安的事情。2、障礙總會出現,但不要把你自己的問題全部歸咎于外部因素。如果每件事都是別人的錯,那就是時候好好審視一下自己了。3、我發現了,那些最有成就的人,總能“束縛自己”。作者:黛西,90后女生,一個激進的自我精進者,想帶你看更大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