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很少有哲學家如莊子與惠施這般交情深厚的,何況他們處于戰亂頻仍、生死殘酷的戰國時代。可見真正的友情,不挑環境、不在乎時代,而貴在交心。難怪古人說:以利交者,利盡而交疏;以勢交者,勢傾則交斷;以色交者,花落而愛渝;以道交者,天荒而地老。 莊子與惠施就是以“道”相交的兩位哲人。 一關于兩人的故事,最著名的就是關于“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的辯論。 一天,莊子和惠施兩人出游,來到現在安徽鳳陽的濠水邊,他們站在橋上看見有種名叫鰷魚的魚兒在水里優哉游哉。莊子就發了句感慨,說魚兒“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 惠施可是老辯手了,是先秦名家的代表人物,擱現在那些辯手完全不是個。于是惠施條件反射地開杠,問“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也不是好惹的,反詰問“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兩人有來有回。但這難不倒惠施,他說:我不是你,當然不懂你;但你也不是魚啊,你當然也不懂魚的快樂了。 這下還真把莊子給問倒了。誰料莊子老先生狡猾狡猾的,他像范偉一樣說我們從頭來過,說你問我從哪兒知道魚的快樂?你猜莊子怎么回答,他說我從濠水上知道的。 這不是耍賴嘛?;菔﹩柕摹澳膬骸笔窃?,莊子則說空間地名。 是不是像極了我們與朋友在一起爭論的場景?當一方爭不過時,總會以類似的耍賴手段結尾,而另一方也不會因此生氣。這個故事里沒說惠施是否生氣,指責莊子耍賴。但莊子能這么回答,就說明兩人的關系確實很要好。 二莊子與惠施的友情也并非一路平順,跟我們現實中的友情一樣。 后來惠施當了魏國的丞相,有天莊子去拜訪他。這下惠施身邊就有小人進讒言了,說“莊子來,欲代子相”。莊子的才華魏國君臣皆知,所以惠施驚恐,于是派人在大梁城里搜了三天三夜。居然沒搜到!嘖嘖,也不知莊子老先生藏在哪里。 后來還是他親自去見惠施,說南方有一種鳥叫鹓雛。它從南海飛到北海,不是梧桐不歇,不是竹子結的子不吃,不是甘甜的泉水不喝。(PS:還挺挑食?。┮恢回堫^鷹正在吃腐爛的老鼠,看到鹓雛飛過嚇了一跳,大怒:你還想用你到梁國來嚇我。 由此可見,再好的朋友,一旦身在利益糾葛之中,友情也經不起小人的挑唆。現實生活中又何嘗不是呢?朋友之間因利益、因女人而反目的比比皆是。 莊子與惠施的友情之所以能保持一生,不僅是兩人哲學觀點相通,更在于莊子出世,兩人沒有世俗的利益糾葛。“君子之交淡如水”,大概如是! 三兩人的友誼持續一生,就不能不說到——死。 先是莊子的妻子去世?;菔┳鳛楹糜亚叭サ鯁?。卻看見莊子蹲在地上,鼓盆而歌。這就是著名的莊子“鼓盆而歌”的故事。莊子自然不是瘋了,這里面包含了深邃的思想。 他說,人最初本來就沒有生命,沒有形體,甚至沒有形成形體的“氣”。只有天地變化誕生了“氣”,“氣”變化誕生了形,形變才誕生了生命。所以我們的生命從無到有,又從有到無,就像四季輪轉一樣。我們其實始終都在天地這個大屋子里。 這就是所謂的“以理化情”。我們知道了這個道理,就能化解心中的悲痛之情?!独献印氛f“圣人無情”,就是指圣人對自然萬物的本性有完全的理解,所以就不像普通人那樣感情波動。其實也就是莊子的“以理化情”。 故事中沒有說明,惠施聽到莊子的觀點后怎樣。但兩人思想相通,應該能理解他。這就是以“道”相交的摯友,無論你的行為如何怪誕,我都能理解你、包容你,而不會如凡夫俗子般指責嘲笑。 四后來惠施死了,先莊子而去。 莊子很難過。他當然不是難過于人的死亡,畢竟妻子的死亡已經讓他悟了,他已經超脫了人的生死。莊子是在感嘆沒有人能與他交談了。他們以“道”而交,一方死了,另一方的“道”自然也就無人理解了。頗有種“子期死,而伯牙斷琴”的知音之感。 但終究兩人在思想上是不同的:
據民國時的學者考證,《天下篇》是戰國晚期“莊學”后人增添的。但從中這段也能看出,莊子既悲惠施之死,也批判他的學說??梢姰敃r學人很清楚莊子與惠施的友情。 一生之友誼能有幾人乎?戰國時戰亂如此,當今之物欲何嘗不如此? 有筆者【西延】判詞為證: 生死由之兩微茫,鰷魚快然涸轍殤; 莫為鴟鸮營營計,迷夢彩蝶雙雙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