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氣重容易侵犯人體,尤其是脾胃虛弱的人群,脾虛運化不力,則容易被濕邪所困,出現(xiàn)一系列的胃腸道問題,有些人還可出現(xiàn)水腫、關節(jié)不利的癥狀。 脾濕可以分為脾虛濕困(濕困脾陽、寒濕困脾)和濕熱蘊脾。 歸納: 寒濕困脾 濕熱蘊脾 對于脾虛濕困,寒濕困脾,主要以健脾化濕為治法,常用的中藥有: ① 健脾又益氣:白術、黃芪、人參; ② 健脾又燥濕:蒼術、厚樸、草果、陳皮; ③ 健脾又化濕:藿香、佩蘭、砂仁; ④ 健脾又利水:茯苓、薏苡仁、豬苓、澤瀉等。 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平胃散:蒼術、厚樸、陳皮、甘草。 具有燥濕運脾、行氣和胃的功效, 主治濕滯脾胃證, 現(xiàn)代廣泛應用于內、外、婦、兒、五官、皮膚科等領域, 后世根據(jù)臨床應用的側重點不同又延伸出不同的變方,如香砂平胃散、芩連平胃散、四逆平胃散等。 此外還有參苓白術散:人參、茯苓、白術、山藥、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等藥物組成,具有健脾、祛濕、益氣的功效,對于脾胃虛寒、體倦乏力、食少便溏等癥有較好療效。 2. 對于濕熱蘊脾,主要以清熱利濕為治法, 常用的中藥有茵陳、梔子、白茅根、黃柏、黃連、連翹、金銀花、生薏苡仁、土茯苓等。 經(jīng)典方有黃連溫膽湯,由黃連、竹茹、枳實、半夏、橘紅、茯苓等藥物組成,具有清熱燥濕、和胃利膽、理氣化痰的功效。 3、中藥泡腳:泡腳有助于加速我們體內的血液循環(huán),促進皮膚的新陳代謝,同時也可以把濕氣排出體外。能達到調和經(jīng)絡氣血,通達平衡陰陽,促進睡眠的保健效果。 可以在水中加入適量的艾葉、花椒、紅花、生姜等藥材同煮,既可祛寒濕,又可達到升陽的療效。 濕熱重的人可以用黃柏、土茯苓、苦參、牛膝等藥材同煮泡腳,有清熱利濕的功效。 通常泡腳的水溫控制在40-45℃較好,糖尿病患者泡腳水溫最好控制在37℃左右;泡腳時間不宜過久,最好在20-25分鐘為宜。如足部有潰破或有急性感染者則禁止泡腳。 |
|
來自: 石門易卜 > 《醫(yī)方雜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