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春天,想必各種繁花似錦、鶯歌燕舞的美好景象引入眼簾,心里不由歡欣雀躍,想迫切地奔向大自然。然而,南方的春天可不單單只有鳥語花香,隨著一波雨季的到來,回南天也粉墨登場,讓人渾身不爽,看著鏡子面前的自己變得模糊,被窩里的自己感受著不一樣的“蒸汽”,處處縈繞著水(濕)氣,仿佛下一秒身上就要長出蘑菇了~~~ 濕氣重容易侵犯人體,尤其是脾胃虛弱的人群,脾虛運化不力,則容易被濕邪所困,出現一系列的胃腸道問題,有些人還可出現水腫、關節不利的癥狀。 01 何為脾濕,先了解一下! 脾濕可以分為脾虛濕困(濕困脾陽、寒濕困脾)和濕熱蘊脾。 要點歸納:身體困重、食欲不振、脘腹脹滿、大便不爽、舌苔厚膩為以上脾濕的共同表現,最直觀的鑒別點主要在于舌苔顏色和大便情況,寒濕困脾多為舌質淡潤、舌體偏胖、舌苔白膩,大便溏薄;濕熱蘊脾多為舌紅苔黃膩,大便臭穢和肛周灼熱感。 寒濕困脾 濕熱蘊脾 02 中藥祛濕有妙招, 對癥使用才有效 日常生活中,可以通過開空調、放置除濕袋、抽濕機等方法來祛除室內的濕氣。飲食上不宜過食辛熱升發的食物,比如羊肉、白酒、芒果、榴蓮等。可多吃健脾利濕的食物,比如淮山、薏苡仁、蓮子、芡實、小米、冬瓜、赤小豆、絲瓜等。此外,適量運動可助提升陽氣,通暢氣機,祛除濕氣。 那么,用于治療脾濕的中藥有哪些呢? 1. 對于脾虛濕困,主要以健脾化濕為治法,常用的中藥有:① 健脾又益氣:白術、黃芪、人參;② 健脾又燥濕:蒼術、厚樸、草果、陳皮;③ 健脾又化濕:藿香、佩蘭、砂仁;④ 健脾又利水:茯苓、薏苡仁、豬苓、澤瀉等。 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的經典藥方平胃散就由蒼術、厚樸、陳皮、甘草四味藥材組成,具有燥濕運脾、行氣和胃的功效,主治濕滯脾胃證,現代廣泛應用于內、外、婦、兒、五官、皮膚科等領域,后世根據臨床應用的側重點不同又延伸出不同的變方,如香砂平胃散、芩連平胃散、四逆平胃散等。此外還有參苓白術散,主要由人參、茯苓、白術、山藥、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等藥物組成,具有健脾、祛濕、益氣的功效,對于脾胃虛寒、體倦乏力、食少便溏等癥有較好療效。 推薦食療方:(1)扁豆薏苡仁粥:炒白扁豆30克、炒薏苡仁15克、粳米60克,煮粥服用。(2)益氣健脾祛濕湯:黃芪、黨參、炒薏苡仁、炒白扁豆、茯苓、芡實各10克、陳皮3克、豬瘦肉150克,煲湯服用。 2. 對于濕熱蘊脾,主要以清熱利濕為治法,常用的中藥有茵陳、梔子、白茅根、黃柏、黃連、連翹、金銀花、生薏苡仁、土茯苓等。對應的經典藥方有黃連溫膽湯,由黃連、竹茹、枳實、半夏、橘紅、茯苓等藥物組成,具有清熱燥濕、和胃利膽、理氣化痰的功效。 3. 推薦食療方:(1)綿茵陳赤小豆鯽魚湯:綿茵陳30克、赤小豆50克、炒白扁豆50g、蜜棗3個、小鯽魚一條、生姜3片,煲湯服用。(2)五花茶:木棉花、金銀花、杭白菊、槐花、雞蛋花各10克,冰糖適量,煮水隔渣服用。 除了上述祛濕方法之外,如泡腳、穴位艾灸等中醫外治法也能收到不錯的效果。 1.中藥泡腳:泡腳有助于加速我們體內的血液循環,促進皮膚的新陳代謝,同時也可以把濕氣排出體外。能達到調和經絡氣血,通達平衡陰陽,促進睡眠的保健效果。可以在水中加入適量的艾葉、花椒、紅花、生姜等藥材同煮,既可祛寒濕,又可達到升陽的療效。濕熱重的人可以用黃柏、土茯苓、苦參、牛膝等藥材同煮泡腳,有清熱利濕的功效。通常泡腳的水溫控制在40-45℃較好,糖尿病患者泡腳水溫最好控制在37℃左右;泡腳時間不宜過久,最好在20-25分鐘為宜。如足部有潰破或有急性感染者則禁止泡腳。 2. 穴位艾灸:艾灸有祛濕、溫陽的作用,如豐隆穴可有效健脾利濕,足三里和中脘穴可以強健脾胃功能,用艾條在高于穴位皮膚2~3厘米處灸10-15分鐘,以皮膚出現紅暈為度,使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感為宜。另艾灸的煙味對潮濕的室內也有一定的消毒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