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泡沫媽媽談育兒 自己說的話孩子聽不進去,似乎成了很多家長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難題,自己的多次強調都被孩子當做耳邊風,全然不放在心上,這種現象往往讓家長非常頭疼,隨著家長教育程度的提高,很多家長對打罵式教育避而遠之,而選擇了另一種方式對孩子進行教育,也就是“講道理”,相信這也是很多家長都非常推崇的一種教育方式,但是,不少家長卻發現,自己的大道理在孩子身上完全不起作用,甚至有時候,孩子還會擺出不耐煩的樣子,家長通常把這種教育方式看做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但在孩子眼中卻并非出如此,而“邊門效應”在這種情況下,往往更有優勢。 同事最近一直向我抱怨她7歲的女兒,她告訴我,孩子在家上網課特別不認真,經常偷偷用手機打游戲、刷抖音,作業也是拖拖拉拉不好好完成,可是現在的孩子自尊心又強,別說大了,說重了都怕傷了孩子自尊心,所以只好跟孩子講道理。 可是,自己一次次跟她說玩手機的害處,一直跟她強調學習對她的重要性,可是,孩子不僅完全聽不進去,反而就像《大話西游》中的孫悟空,對自己的嘮叨表現得特別厭煩,同事跟我說,有時候她才說了沒幾句,孩子就不耐煩的說“知道了知道了,,別說了。”同事說,她真是不知道該怎么教育孩子了,又不能打罵,講道理也不聽。 這樣的情況相信很多家長都遇到過,自己孩子的嘴里,也曾經說出過同樣不耐煩的話語,這也是讓家長們非常困惑的一件事,跟孩子講道理不是很好的教育方法嗎?為什么孩子完全聽不進去? 教育學家盧梭曾經說過,跟孩子講道理、對孩子發脾氣、刻意感動孩子,這三種教育方式是對孩子最沒用處。 孩子不喜歡聽“大道理”背后的原因 1. 無法深入理解 孩子處于低年齡階段,對于家長講述的道理,有時候并不能很好地進行理解,而且,很多時候,家長會以自己的社會經驗對孩子進行教育,而這些對于孩子都是比較抽象的,對于他們來說并沒有明顯的實際意義,甚至有的家長,會對孩子說一些非常深奧的道理,并沒有考慮孩子的理解能力和思維方式,所以,孩子很多時候并沒有真正理解。 2. 逆反心理 當家長針對孩子的問題講道理時,通常是家長單方面的灌輸陳述,孩子只能聆聽,沒有更多交流溝通,家長的長篇大論,反復強調,通常很容易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在說教的一開始,孩子或許有改正的意識,但是家長一味的嘮叨,反而激起孩子的逆反之心,做出頂嘴的行為,而教育的效果往往也收效甚微。 事實上,講道理本身并沒有錯處,孩子之所以不愿接受,是因為這種講道理的教育方式,在孩子身上很難起到作用,這時候,家長可以轉換思維,用“邊門效應”來對孩子進行教育,效果往往會事半功倍。 什么是“邊門效應” “邊門效應”簡單來說,就是不對孩子直接進行教育,而是選擇一種曲線間接的方法實施,在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如果孩子很明顯地感受到自己在接受教育,那么心理上自然就會出現一些抵觸心理,所以,如果能讓孩子感覺不到家長的教育意圖,那么孩子反而會欣然接受,獲得明顯的效果,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中就被稱為“邊門效應”。 家長如果可以好好利用“邊門效應”,那么,通常可以對孩子的教育起到很好的效果,很多時候,家長應該明白,自己對灌輸多少并不是重點,孩子的內在吸收才是關鍵。 生活中如何利用“邊門效應”進行教育 1. 借助其他資源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長的教育,但是,如何讓孩子愿意接受,就需要家長動動腦筋了,對于孩子的一些問題,家長通常會直接對孩子講明利害,希望孩子可以加以改善,但是,家長的說教往往是比較抽象的一種行為,對孩子影響并不明顯,這時候家長不妨借用一些其他資源進行輔助。 比如孩子喜歡玩手機的行為,家長可能會不厭其煩的告訴孩子,對眼睛的傷害,但是,這樣的話語對孩子來說,并不會放在心上,這時候,家長不妨尋找一些與此相關的兒童科教視頻,陪同孩子一起觀看,讓孩子留下更為直觀的印象。 2. 以游戲的方式傳遞 對于孩子來說,最有吸引力的就是游戲,尤其是對于低年齡階段的孩子,家長的說教很難起到作用,所以,家長不妨把要傳遞的信息融入到游戲中,以游戲的方式對孩子進行傳達,讓孩子在游戲中獲得直接的感受,有助于孩子更好的理解和接受,家長可以陪同孩子,做一些角色扮演的游戲進行導入,使孩子的理解更加直觀。 3. 錯誤后果的承擔 在孩子出錯后,家長可以對孩子的錯誤簡單指出,而把重點放在孩子對后果的承擔上,讓孩子切身體會到,自己錯誤行為帶來的后果,很多時候,家長不管強調多次,孩子也不會放在心上,而當孩子真正體驗承擔以后,才會留下深刻印象。 犯錯誤是孩子成長路上很正常的現象,在這樣的磕磕絆絆中,孩子才會慢慢長大,對于孩子的錯誤行為,家長不要只是站在成人的角度,一味說教講道理,而是應該選擇孩子愿意接受的方式來進行教育引導,不只是孩子,即使作為家長的我們,相信也沒人愿意整天被別人的大道理所包圍。 今日話題:在平時生活中,您是否也喜歡給自己的孩子講道理呢?對于“邊門效應”,您又是如何進行看待呢?各位家長,不妨分享出您的看法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