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父篇:成長的守護者 在家書中,傅雷是一位慈父,守護著傅聰的成長。他教會了他如何學會生活。學會生活是人在世界上生存的基礎,不懂得生活的方式方法,便很難在社會上立足。傅雷夫婦與傅聰的書信往來中,總會問及傅聰近期的生活狀態,并且針對具體問題作出指導,為傅聰的成長點亮一盞明燈。 (一)品味高雅 傅雷教育傅聰要懂得生活的樂趣,他希望傅聰以一個藝術家的標準去要求自己的生活,他認為作為一名藝術家,生活不必要多奢華,但一定要習得高雅的品味。同時教育傅聰要改掉生活中的很多壞習慣:寫信干凈;去人家做客時一定要合乎西洋的禮儀、規定,例如,圍巾和大衣要脫在衣帽間,不穿大衣時,也應除去圍巾,手插在上袋里比插在褲袋里更有禮貌等。 (二)學會理財 傅雷在1960 年 12 月24 日的信中說:“由于你們兩人都很年輕,沒有實際經驗,我想把我們理財的方法告訴你們,也許會對你們有所幫助。”母親朱梅馥在1961 年 1 月 5 日在回信中對傅聰說:“雖然我們孜孜不倦地教導你,但是在生活的規律和用錢的得當兩點上,始終沒對你產生影響,我為之深感遺憾,也是覺得慚愧的,因為總是我們教育的方式方法不好。”從這些家書中可以看出,傅雷夫婦在生活教育上可謂是用心良苦,力求讓傅聰能夠學會生活,并且懂得生存的方式。 (三)視子為友 傅雷一直把兒子當做親密的朋友,常常有如冬日“圍爐夜話”那樣與兒子進行交談。“我高興的是又多了一個朋友。兒子變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這種幸福相比的!年紀大的人終是往更遠的前途看,許多事你們一時覺得我看的不對,日子久了,現實卻給你證明我并沒有大錯。孩子,我從你身上得到的教訓,恐怕不比你從我得到的少。尤其近三年來,你不知使我對人生增了幾許深刻的體驗,我從與你相處的過程中學得了忍耐,學到了說話的技巧,學到了把感情升華!”父子之間成為交流探討的朋友,能夠共同成長、學習,共同商議,這確實是理想中的父子關系。 配圖:家書真跡(局部)。 (四)真誠待人 家書中傅雷對兒子表現出來的愛,有朋友般的坦誠與關心,將心比心地體會兒子的生活處境和情感狀態,用真摯的筆觸表達出來,用家書的形式直擊人心,令人動容。如“爸爸的心老跟你在一塊,為你的成功而高興,為你的煩惱而煩惱,為你的缺點而操心!”這種愛源自本能,同時又建立在父子心貼心平等交流、體認的基礎上,是充滿教育意義的真誠之愛。傅雷是這樣教導孩子的:“真誠是第一把藝術的鑰匙。……有了真誠,才會有虛心,有了虛心,才肯丟開自己去了解別人,也才能放下虛偽的自尊心去了解自己。建筑在了解自己了解別人上面的愛,才不是盲目的愛”。傅雷也是這樣做的,敢于向孩子承認自己的過失:“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遠對不起你,我永遠補贖不了這種罪過!”真誠沖破了傳統文化沉重的藩籬和當時粉飾現實的創作模式,展現出真率高尚的人格。如此深刻自覺的反省和背后誠摯的大愛,都產生出良好的教育指導效果。 (五)表揚鼓勵 無論面對多大困難與煩心瑣事,傅雷總是給予孩子正面的支持和鼓勵。1955年5月11日他在書信中說:“好孩子,不用焦心,我決不會怨你的,要說你不配做我的兒子,那我更不配做你的父親了。”在鼓勵的同時,傅雷也沒有忘記告訴傅聰,成功的得來是需要努力的,生活的苦悶與存在的矛盾,就是進步的動力。如果傅聰有不順心的事,或者忙于奔波而耽誤練習鋼琴,傅雷就會安慰傅聰,即使有事耽擱,三天沒有彈琴,也不會損害鋼琴的技術,鼓勵傅聰要有自信。 配圖:家書真跡。 (六)人生指導 教育是一門慢的藝術,講究潤物細無聲,循循善誘。在家書中,傅雷用習習春風般同心相印的肺腑之言對傅聰進行人生指導。 如感情問題,傅雷告誡兒子:“感情的美近于火焰的美,波濤的美,急風暴雨的美,或是風和日暖、鳥語花香的美;理性的美卻近于鉆石的閃光,星星的閃光,近于雕刻精工的美,完美無疵的美,也就是智慧之美!情感與理性平衡之所以美,因為是最上乘的人生哲學,生活藝術。” 青年時代是短暫的、美好的,如傅雷先生告訴孩子的——“這是你一生中的黃金時代,希望你好好享受、體驗,給你一輩子做個最精彩的回憶的底子。眼看自己一天天地長大成熟、進步,了解的東西一天天地加多,精神領域一天天開闊,胸襟一天天的寬大,感情一天天的豐滿深刻:這不是人生最美滿的幸福是什么!這不是最雋永最迷人的詩歌是什么!孩子,你好福氣!” 每個時代的青年人都有自己的困惑與迷茫,他們需要外界的指導與引路,有時候他們也許只是需要一個聆聽者,來傾訴一下自己的心情與想法。父母不就是很好的傾聽者與指導者嗎?連傅雷也說:“孩子不向父母訴苦向誰訴苦?我們不來安慰你,又該誰來安慰?” 因為兒子在外留學,傅雷只能通過寫家書的形式對傅聰進行教育指導。也正是因為父子相離,傅雷的愛子之情,關切之心才顯得格外深沉、熱烈。傅雷將傅聰培養成了一位德藝雙馨的藝術家和教育家,其教育方式無疑是非常成功的。這種成功的經驗也啟示家長們,要承擔起指導青年人的責任,要意識到自己教育指導的重要性,不僅只是從子女個人生存發展的需要出發,還要從國家、民族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出發,對青年人進行“全人生指導”,這在激烈競爭和快速發展的今天,顯得尤為重要。 每日一練 1. 傅雷希望兒子成為怎樣的一個人? 2. 傅雷在給兒子的另一封信中曾經說過:“我高興的是我又多了一個朋友,兒子變成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這種幸福相比呢?”從這兩封信來看,這種“父子如朋友”的境界體現在哪里? 3. 在兒子面對挫折和心靈的苦悶時,作為父親,傅雷是如何勸解的? 答案: 1. 第一封信里,傅雷希望兒子能夠正確地對待情緒上的消沉和低落,學會用達觀的態度泰然處之,保持心靈的平衡;進而能夠冷靜、客觀地分析事理,正視現實,吸取前車之鑒。第二封信,希望兒子在取得了巨大成功、被鮮花與掌聲簇擁的時候,仍然保持謙卑、不懼孤獨,勇于攀登藝術的至境。融匯、貫穿于兩封信中的主旋律,都是要兒子做一個堅強的人,無論遭受了怎樣的起伏跌宕、矛盾孤獨,都要保持對藝術的不懈追求,對生活的赤子之心。 2. “朋友”的意義,首先在于感情上、精神上的互相理解與慰藉。當傅聰情緒消沉時,可以毫無顧慮地向父親傾訴,而父親并沒有高高在上、橫加訓斥,或者說些教條式的訓誡。相反,他能夠充分理解兒子的痛苦,首先盡力地安慰他,讓兒子覺得溫暖、放心;然后娓娓而談,以十分平等的口氣給他提出一些人生的忠告。朋友的境界,還在于志同道合,互為知音。傅雷與傅聰對音樂藝術有許多共同的感受可以交流,可以互相補充、互相借鑒,這也是“父子如朋友”的體現。 3.首先是寬慰,不必為父母擔心。 其次肯定兩點:一是父母永遠都是孩子傾訴苦悶的對象;二是人的一生就是在情緒的起伏中渡過。 最后以過來人的身份,給予傅聰如何面對情緒跌宕的建議。 導師簡介 陳文濤 任教于太倉市雙鳳中學,太倉市實驗中學教育聯盟新銳教師,論文獲蘇州市二、三等獎、省二等獎。 |
|
來自: 大奔h1wmjlcm1r > 《育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