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茫茫人海,欣喜相逢,你關注我,余生我陪你走。 大伯前兩天在地里干活的時候,疝氣突然發作,痛得在地上打滾,已婚的堂姐知道后,立馬找車將大伯送到了醫院,手術后,堂姐留在醫院照顧大伯,因為大伯唯一的一個兒子在外地打工。 剛開始,大伯還有些不情愿讓女兒照顧自己,可就在手術的第二天,堂姐要是走開一會,大伯看不見堂姐,就開始在床上叫痛,堂姐又是安慰又是找醫生的。 幾天折騰下來,堂姐在我們面前開始抱怨:“我爸怎么就那么矯情呢?一點痛都忍不了,有時他還覺得我沒把他照顧好,一臉不高興的樣子。” 這不,真應了老人們那句:“久病床前無孝子”的話,更何況這才不到一個禮拜的時間,還談不上久病,可堂姐還真的是左鄰右舍公認的孝順孩子。 真的是這樣嗎?我自己前些年隔三差五就會在醫院陪護家人,三五天都是常有的事,最長的時候差不多近2個月的樣子,幾年下來,我估計有兩年的時間在醫院做陪護度過。 關于久病床前無孝子,我想說的是:并不是因為生病的時間長了,長時間需要家人照料,孩子變得不孝了,孩子的“不孝”和病痛者有著密切的聯系。 父母年老,子女的孝天經地義 孝順父母是我們的傳統美德,要知羔羊跪乳,烏鴉反哺,更何況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類了。 你養我小我養你老。父母年紀大了,本來就是作為子女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從父母踏進古稀之年,子女就已經把照顧父母的事,規劃到了自己的生活中。 也就是說,如果父母生病住院需要照料,子女再忙也會放下手中的事,并且心里都把父母的身體健康看得比自己的事重要。 錢沒了可以再掙,機會錯過了可以再去找,父母需要照料時,別的一切都不能排在第一。 可為什么心里想著要好好照顧生病的父母,最后卻變得有些不耐煩了呢?怎么就成了父母眼里的“不孝子”了呢? 這個心態的轉變,不是單方面的。 病痛者的心態,決定了一家人的心情 是什么讓子女對久病的父母產生了態度上的轉變呢?我說說大伯的事,大家就明白了。 大伯做的疝氣手術,過了第一天,照理說第二天第三天就會越來越好,可大伯的表現截然相反,他不停的喊不舒服,喊痛,要求打止痛針……抱怨早知道是這樣的結果,就不做這個手術了。 關于大伯的病,醫生都明確說了,當前的不良反應都是正常的,身體需要一個短暫的時間自我調整。 可結果,大伯完全聽不進去,不停的要求這要求那,還一堆抱怨的話,一點都不像健康時干脆干練的大伯,給人一種老還童的感覺。 有些身體上的病痛,確實需要花費比較長的時間去治療,如果病痛者心態不好,不僅身體恢復會變慢,也會讓照顧他的人心里變得焦躁不安,也會產生不良情緒。 時間一長,就著實變成了老人口中:久病床前無孝子的樣子。 孝與“不孝”,根源在心態 其實,如果走到了孩子“不孝”的邊緣,實際上是一種放棄,一種無可奈何的放棄。怎么避免這種情況發生呢?著重要在心態上下功夫。 作為子女,心里一定要清楚地認識到,老人一旦身體不適,治療調養起來相比年輕人確實是要慢很多,因為他們的身體機能已經老化了。 這就要有一個長期的計劃和安排,不管是和家人商量輪流來看護也好,還是把自己手上的緊急事交代出去也罷,總之,提前處理,才不會到了自己要去辦緊急事時走不開,自己內心會崩塌。 作為老人,其實真的希望他們能夠清楚地認識到心態的重要性,保持一顆平靜的心面對自己的病痛,保持一顆積極的心,配合治療或調理。 人們常說,在這個世界上,能打倒自己的,往往就是自己。 當然,有人會說,生病的不是你自己,調整心態簡直就是說得輕巧。而事實上,不管是消極抱怨還是積極樂觀,確實全由當事人自己決定。 心態好,一切都會好。道理簡單卻難做,但在病痛面前,誰能做到就不會被淘汰。 結語: 久病床前無孝子。 沒有誰愿意生病,更沒有誰愿意久臥病床,作為子女,在父母需要我們的時候,第一時間出現在他們面前。 不是孩子不孝,我們有五千年的優良傳統,即便再橫的人在父母面前,他都有敬畏之心,都知道從心底里要孝順自己的父母。 而最后的“不孝”,其實是被自己父母消極的態度所感染,孩子內心無可奈何的去接受順其自然。 不管在什么年紀,保持一顆積極向陽的心很重要。 我是@左手執筆 專注分享情感生活,如果你喜歡我的文字,歡迎關注閱讀更多內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