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少有人走的路》演講實錄及精華

     源源不斷 2020-06-30

    ?

    ?

    今天我要講的是一本大暢銷書,這本書在暢銷書排行榜上應該已經連續20年上榜了,叫作《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是我們薦書委員會的一位成員,汪靜波女士推薦給我的。她在她的公司里邊給每一個員工、每一個客戶都送過這本書,可見這本書對她的影響有多大。這本書還是蠻震撼的,它的主題是跟我們探討什么叫作真正的成熟。


    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評價一個人,說這個人不成熟,這個人像個孩子,那到底什么叫成熟,什么叫不成熟,有沒有什么具體的、可以看到的指標?在這本書里講得特別清楚。它認為一個人成熟或不成熟,最重要的兩件事就是這個人是不是具有自律性,然后是不是懂得什么叫真正的愛,這兩個東西只要你搞明白了,你就距離人生的成熟更邁進了一步。


    而我們生活中大量的人就寧愿在不成熟當中徘徊,寧愿在痛苦當中打轉,就是不愿意走上這條少有人走的路,走上這條用自律和愛鑄就的、通向心靈成熟的道路。作者開篇就說,人生苦難重重。的確,我們生老病死,一大堆的苦難在等著我們。但是有很多人天然地就理想化地認為我不應該承受這樣的苦難,所以當苦難發生在這些人身上,他會覺得,我好倒霉,我真糟糕,都怪他們,要不是他們我就怎么怎么樣。


    你看,他要么在不斷地推卸責任,要么在不斷地自怨自艾,這種方式都是不成熟的表現,因為他根本不愿意去面對苦難。而自律的定義就是主動要求自己以積極的態度去承受痛苦,解決問題。就是當一個人能夠學會自律,能夠學會主動地要求自己用積極的心態去承受痛苦、解決問題的時候,你就距離成熟更近了。


    那么要做到自律有四個原則,第一個原則叫作推遲滿足感。因為作者是一個心理咨詢師,他經常會給別人做心理咨詢,有一次有一個企業高管來他這兒做心理咨詢,這個高管的生活過得一團糟,然后作者一直都沒有找到她的問題到底在哪兒。結果兩個人在吃蛋糕的時候就發現,這個高管拿起這個蛋糕,就先把上邊的奶油都吃了。作者就問,你平常吃蛋糕都這么吃的嗎?她說那當然,肯定要先吃奶油,奶油好吃。她就把好吃的那個奶油先吃光,吃光了以后再去吃那個蛋糕。


    作者一下就明白了,這個人在推遲滿足感方面是非常差的。就是如果她在吃蛋糕的時候,都會先去把蛋糕上的奶油全部吃光,那么她在做工作的時候,她就總是把最好做的事情先做,然后那些不好做的事情,她就盡量地往后推,一直推到沒法再推的時候,就變成一鍋粥,就特別糟糕,她的老板就對她意見很大,她的家庭對她意見很大。你想,如果一個人不能夠延遲滿足感,你會發現大量的問題都會出現,因為最困難、最需要去解決的問題你不會去解決。


    為什么我們說學習成績對一個孩子來講,在某種意義上還是蠻重要的?不是說只有學習成績好才有機會,而是一個孩子能夠耐下心來把這個課程學好,這就是延遲滿足感能力的一種表現。而那些不能夠坐下來學習的孩子,他分分鐘都要去玩,我要去最愉快的那個部分,所以他人生當中總是在繞著困難走,有困難就繞開。


    同樣,父母對孩子的教養方式也是延遲滿足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表現。比如說父母愛打孩子,或者沖孩子大喊大叫,為什么?一個揍孩子或者沖孩子大喊大叫的父母,就是不懂得延遲滿足感的父母,他希望立竿見影,他希望我喊一聲你立刻就好了,但事實上喊一聲這種方法是最糟糕的方法。而一個有耐心的父母是能夠陪著孩子一起來面對困難的,是能夠陪著孩子一起經歷孩子童年時候的痛苦的。


    如果一個孩子小時候能夠被父母陪伴,去面對各種各樣的困難和痛苦,他會覺得這些東西都是可以忍受的。而反過來,如果一個孩子在小時候遇到了錯誤,遇到了困難,他的父母總是用大喊大叫的方式,用家庭暴力的方式,試圖把這件事情跟父母本身的責任區隔開的話,父母沒有學會延遲滿足感,這個孩子將來長大了也不會。


    所以為什么很多人的延遲滿足感能力非常糟糕?這個其實是來自于他們的父母不自律,當父母不自律的時候,這個孩子就沒法獲得足夠的愛和照顧,所以這個孩子會忽略自我的價值。你知道為什么有的人喜歡浪費時間嗎?浪費時間是什么意思?浪費時間的人就是認為我這個時間沒什么價值,所以我有這點時間,我刷刷微信挺好的,我就在那兒倚在沙發上不停地刷,不停地刷,看各種無聊的段子。哪怕你不去賺錢,你學點東西讓自己進步也好,沒有,就在那兒一直刷,刷這個家里出了什么怪事,那邊有個什么特別幽默的小段子,不斷地重復那些低俗、庸俗甚至有害的東西,為什么呢?


    因為他不認為自己的生命有價值,而這種價值感就是來自于父母小時候的愛和照顧。如果父母有足夠的耐心,能夠延遲滿足感,能夠把愛和照顧這樣的東西給孩子的話,孩子才能夠感受到自身的價值。孩子感受到了自身的價值,他才不會輕易地浪費時間,他才能夠有能力去面對苦難,他也能夠做到延遲滿足感,這就是自律的起點。


    所以我覺得這本書把自律這件事說得非常清楚了。如果一個人不能夠延遲滿足的話,他甚至在長大以后出現了問題,他會假裝沒看到,他會等著這個問題自己過去,因為他覺得只要你不理它,慢慢地它就好了。想想看,我們生活中有多少人是這樣的想法,有困難不去解決困難,我們就期待這個困難自行消失,這都是因為我們沒有學會推遲滿足感這件事情,不愿意去面對艱難的事。所以自律的第一個原則:推遲滿足感。


    第二個原則叫承擔責任。這句話熟悉嗎?“這不是我的問題。”有特別多的人喜歡說這不是我的問題,這本書的作者,就是斯科特·派克,曾經在沖繩,就是在美軍駐沖繩的基地里邊,做過心理醫生。沖繩那個地方的美軍特別容易出心理問題,因為周圍的人都是日本人,他們說話也聽不懂,那個基地上就那么幾個美國人天天在一塊待著,悶都悶死了,雖然風景很好,待三天還可以,三年就要瘋掉,所以很多人就得了神經官能癥和人格失調癥。


    后來他就去給這些人做咨詢,在這個過程當中,他發現了特別多有意思的案例。比如說有一個女的割腕自殺,被救過來了。他就去問那個女的,你為什么要割腕自殺?這個女的說因為這個地方讓我很無聊,我一刻也忍受不了了,你們必須把我送回國內,要是在這兒我還會自殺。這個醫生就問她,那住在沖繩為什么讓你感覺這么痛苦呢?這個女的就哭,說我在這里什么朋友都沒有,我一直都很孤獨。


    這確實很糟糕,但是你為什么不去交朋友呢?因為我住在該死的居民區,那個地方沒有人說英語,這個女的講。然后斯科特說,那你為什么不開車到美軍家屬區,或者去參加美軍的妻子俱樂部,在那兒結交朋友呢?她說因為我丈夫白天得開車上班。作者接著問,那既然你白天覺得孤獨、無聊,你為什么不開車送你丈夫上班呢?她說因為我的汽車是手動擋,不是自動擋,我不會開手動擋的汽車。作者就更納悶了,說那你就學一下開手動擋的汽車。這個女的說,在這么糟糕的地方學開車?你一定是瘋了。你看到了嗎?她寧愿自殺,也不愿意去面對“開手動擋汽車”這么一件簡單的事。


    很多人在人生當中會得兩種病,一種叫人格失調癥,一種叫神經官能癥。神經官能癥的特點是,把一切東西都認為是自己的問題,說我如果怎么怎么樣就好了,我要是不怎么怎么樣就好了。祥林嫂就是典型的神經官能癥,壓力很大,很焦慮,因為她覺得一切東西都是我的責任,她總是充滿著后悔和內疚。但是相應的另外一方叫人格失調癥,他認為這一切都不是我的問題,我自殺,這都不怪我,為什么?誰讓那個車是手動擋。他能夠找到任何一個理由,是因為外在的東西,他就不會責怪自己,他認為這都是你們的問題。


    所以這兩種人在我們每個人的人生的不同階段或多或少都有,就是包括我們現在在聽書的這些人,和我自己在內,我們有時候也會把一些東西的責任推卸到外在,我們有時候也會過度內疚,都有輕微的人格失調癥和神經官能癥。但是只要你不過分,它就不算是病癥。如果它已經嚴重到了傷害到了別人的話,或者傷害到自己的話,這就是一個嚴重的病癥。


    從某種意義上說,所有的孩子都患有人格失調癥,都會本能地逃避責罰。不少孩子也都患有某種程度的神經官能癥,把自己承受的痛苦看成是罪有應得,缺少關心的孩子會自慚形穢,認為自己不夠可愛,缺點大于優點等等,這都是我們童年所經歷過的東西。父母是可以幫助孩子走向心智成熟的,在孩子慢慢長大的過程中,父母擁有成千上萬次教育孩子的機會,面對這樣的機會,你是勇于承擔起父母的責任,還是推卸這個責任呢?


    所以神經官能癥讓自己活得很痛苦,人格失調癥會讓別人活得很痛苦。比如說,有一個父母經常這樣指責孩子說,你們這些孩子把我都快逼瘋了,要不是為了你們這些孩子,我早就跟你爸爸離婚了,你們的媽媽神經衰弱都是你們造成的,要不是為了撫養和照顧你們,我們原本可以順利地讀完大學,干一番大事業。你看,說這種話的父母全都是人格失調癥的表現,所以父母如果有人格失調的癥狀,孩子也會出現人格失調癥或者神經官能癥。


    上一代的問題會影響到下一代,這個一點都不罕見。他說,如果你不能夠解決問題,那么你就會成為問題。就是如果你不能夠讓自己成為一個人格更加健全、更加成熟的人,你就會把這個問題帶給你的孩子,帶給你的家庭。所以這是第二個特征,就是承擔責任,我們需要合理地承擔責任,既不把責任全部推卸到外部,也不把責任全部攬在自己身上,保持一個平衡。


    然后第三個叫忠于事實。忠于事實是什么呢?大量的人是生活在自己的幻想當中,這叫人生地圖,每個人會給自己繪制一張人生地圖,他認為人生就這樣,他已經認定了,這個就叫作不忠于事實,他只忠于自己的幻想。有一個丈夫,表現得特別糟糕,從來不著家,對老婆孩子都特別不好,后來老婆孩子就離家出走了。他特別難過,就跑來找這個醫生哭訴,說我離不開她們,我真的特別愛她們。醫生說,那你既然愛她們,你應該有行動啊,你應該對她們好一點。他說我對她們夠好的啦,我是沒辦法,我怎么怎么樣。


    后來經過了大量的調查之后,他發現這個孩子小時候曾經被他的父母欺騙過,就是他的父母經常對他說話不算數,結果導致這個孩子覺得父母是不可信的。當他的人生地圖當中繪制出來了這么一個坐標,認為父母是不可信的之后,他幾乎就推論到人人都不可信。所以在他一生的成長過程當中,他跟警察發生矛盾,他跟他的領導發生矛盾,跟他的顧客發生矛盾,跟他的妻子發生矛盾,到最后他認為唯一可信的人是他的兩個孩子,這一次妻子把兩個孩子也帶走了,所以他覺得人生崩潰了。


    后來他在接受這個作者治療的時候,跟作者約定了時間他不來,他失信了。作者說,那我今天等了你,這個時間已經過去了,我沒法再等你了。然后這個人說,那你就到周六早上給我看病吧。作者說對不起,周六早上我已經約出去給別人了。你怎么就不能夠關心我一點呢?你對你的病人怎么這么不負責任呢?這個作者說,我這個時間是別人約過的,給你的時間也給了你,我在等著,你沒來,對吧?所以我不能夠隨便調整這個時間。好啦,拉黑,他直接把這作者拉黑。為什么?他又是一個讓我不能夠信任的人。


    所以當一個人不能夠忠于事實的時候,他陷入到自己的人生地圖當中,你發現你很難跟他解釋,你很難讓他面對真正的世界,因為在他心目當中是完全用自己的一套邏輯在解決問題。所以這個里邊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心理學名詞,叫作移情,就是人們會把對一個人的感情和經驗移植在別人的身上,會認為別人也會這樣。


    所以所謂的心理治療就是鼓勵說真話的游戲,就是鼓勵大家面對事實,把自己看到的真相、感受到的真實的感覺說出來的一個過程。所以如果沒有經過這樣的調試,有大量的人是天天生活在幻覺當中的,就是沉浸在自己的人生地圖當中,根本不去看一看別人的地圖是什么樣,也根本不去看看實際的生活當中到底事實是什么。


    第四個自律的原則就是保持平衡。什么叫保持平衡?既要承擔責任,也要拒絕不該承擔的責任。否則的話,如果你一味地承擔責任,你變成神經官能癥,如果你一味地拒絕責任,你變成了人格失調癥。中庸之道又出來了,你發現了嗎?就是各種各樣的書講到最后都會回歸到中庸之道,所以你要保持一個平衡,就是我承擔我該承擔的責任,但是我不能夠把所有的責任都壓在我身上。


    還有,說延遲滿足,那是不是能夠延遲到無限呢?比如說,我媽就經常說我爺爺這故事,我爺爺每年過春節的時候,不是家里邊就要準備年貨嗎?有一大袋子紅薯,然后我爺爺的辦法就是,要求家里的兒媳婦們先吃爛的。然后永遠先吃那個爛的,等你把這個爛的吃完,再去吃那個好的的時候,好的又爛了。所以我們家永遠都吃的是爛紅薯,從來沒有吃過一個好紅薯。這就是延遲滿足到了極致,從來不過好日子。


    所以既要延遲滿足,也要盡可能過好當下的生活。這是不是一個平衡?這個是對于自律的更高境界的要求,就是你既要能夠延遲滿足,又要能夠珍惜,快樂地過好每天當下的生活,你既要能夠承擔責任,又要能夠不去承擔無關的責任,要有一個富于彈性的約束機。你說生氣這件事好不好?一個人如果能夠修煉到永遠不生氣,真的是一件好事?未必。生氣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機制,生氣也是一種溝通的方法,但是如果一個人老生氣呢?遇到什么事都拍桌子,遇到什么事都投訴呢?這人也沒法過日子了。


    所以生氣也有一個度。作者舉了一個例子,我覺得特別好。他說,就好像騎著自行車下大坡一樣,他小時候曾經有一次騎著自行車從大坡上沖下去,哇,太享受了,那個風迎面吹過來的感覺,整個衣服都鼓脹起來,覺得風馳電掣一樣的感覺。然后等他到了坡底下的時候發現,剎不住車了,這時候糟糕了,最后一跤摔出去,渾身都摔的是傷。我們小時候也有過這樣的經歷,為了追求那個速度,結果摔得一身傷。


    人生就是這樣,你可以想想看,要不要剎車?你既要享受下坡的快感,同時你也要考慮一下,待會兒轉彎的時候怎么辦?所以你為了能夠有一個安全的轉彎,你就要能夠學會捏一捏車閘,讓自己慢下來。這就是追求平衡的過程。這其實來自哪兒呢?自律性。一個沒有自律性的人絕對不會捏這個車閘,他就一定要很爽地沖下去,至于最后翻不翻車那以后再說,因為他沒有延遲滿足的能力,他不會去平衡。所以從延遲滿足到承擔責任,到忠于事實,最終的目的是為了讓我們達成一個保持平衡的生活狀況。


    生活就是一個不斷放棄的過程,你必須得能夠學會放棄一件又一件的事情。包括接受心理治療就是放棄,醫生說接受心理治療是接受啊,怎么是放棄了呢?你放棄了自己是一個正常人的想法,就是你只有放棄了我是正常的,我沒病,我挺好的,很多人就堅決否認自己有病,你不放棄這個想法,你永遠不可能接受到良好的治療。所以你看,要放棄吧?


    生和死本身就是硬幣的兩面,我們每個人都在不斷地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當中就是在不斷地放棄。有一個心理學家叫作愛利克·埃里克森,我還有他的書呢,埃里克森列舉過人生各個階段當中的放棄,就是我們這一輩子從小到大,需要放棄哪些東西,你們聽一下。


    首先要放棄無需對外界要求作出回應的嬰兒狀態。你看,嬰兒狀態很爽的,你根本不用管別人,你就只要過好自己就行了,這個要放棄掉了。然后三四歲的時候開始有無所不能的幻覺,這個要放棄,你得放棄無所不能的幻覺。你知道為什么小孩子特別喜歡綠巨人、金剛狼或者是鋼鐵俠這樣的超級英雄嗎?因為每一個人在三歲左右的時候,都曾經幻想過自己是無所不能的超人,所以這種童話永遠有市場,你要慢慢學會放棄這種幻覺。


    放棄完全占有父親或者母親的欲望。放棄童年的依賴感,你小時候可以依賴別人,有任何事說爸爸媽媽,只要叫一聲就有人幫你做了,你要放棄掉它。然后慢慢地放棄心中被扭曲的父母形象,就是我們以為父母是完美的,慢慢放棄。青春期的自以為擁有無窮潛力的感覺,放棄。I’m the king of the world!“我是世界之王”的這種感覺要放棄。然后無拘無束的自由,這個只是一個幻想,需要放棄。


    青年時期的靈巧與活力,你看我現在就沒有青年時期的靈巧與活力,放棄了。然后放棄青春時期的性吸引力,你在異性面前的這種吸引力。長生不老的空想。對子女的權威,就是你在子女面前說話總是說了算,慢慢地放棄這種權威。各種各樣暫時性的權利,你退休了,社會上給你的權利也沒有了。然后身體永遠健康,放棄,沒有了。最后,自我以及生命本身也要放棄。


    所以我們人的一生當中,就是在不斷地放棄這么多的東西,然后才能夠讓我們逐漸地變得成熟。接受這些東西離我們而去,是一種成熟的表現,這也是自律當中我們說保持平衡的時候,你所需要具備的心態。所以,現在我們對自律有了了解,延遲滿足,承擔責任,忠于事實,和保持平衡。


    那么有了這些自律之后,接下來我們要探討的就是愛這個話題。因為一個人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愛,才能夠是一個真正成熟的人,否則你經常會看到很多人以愛的名義傷害、控制、占有對方。那么愛究竟是什么呢?作者說要給愛作出一個定義,這實在是一件特別困難的事,古往今來那么多的人寫了那么多關于愛的書,都沒有一個確切的定義。那么他說,我斗膽給出一個定義是,為了促進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斷拓展自我界限、實現自我完善的一種意愿。


    聽起來比較拗口。這里邊的核心觀點就是要看重心智成熟這件事。心智成熟是你和被愛的那個人之間的,兩個人都需要達成心智成熟,這個才是真正的愛。那么為了讓大家了解這些事情,我們先看一看哪些不是真正的愛。


    有一個媽媽說她特別愛自己的孩子,愛到什么程度呢?孩子都已經上到高三了,他的媽媽依然每天開車接他上學、放學,從來不讓這個孩子自己走路,因為媽媽覺得說太擔心了,我覺得太危險了。這個不叫作愛,這個叫作過度的關注。過度的關注的本質是什么呢?實際上是一種依賴,就是這個媽媽在依賴這個孩子,這種類型的愛的人經常會說的話是,沒有你我活不下去,這就是依賴。夫妻之間也會出現這樣的感覺,說沒有你我活不下去,你走了你讓我怎么辦?這是一種依賴的感情。


    你想想看,那個孩子為什么會出現在這本書里邊?是因為他去做心理咨詢,他在人生當中做任何事都不成功,他的能力非常欠缺,為什么?因為他從小到大被母愛這樣完全束縛著,他媽媽根本不去管孩子能否成熟,他媽媽根本不去管這樣做對孩子的心智健康發展有沒有好處,唯一的就是你別出事,我必須盯著你。她是為自己在做這樣的事情,她不是為對方在做這樣的事情。所以占有、依賴,這都不是愛的表現。


    如果這個東西發展到極致,就是變得很嚴重的話,就會變成一種疾病,叫作消極性依賴人格失調癥。這個消極性依賴人格失調癥在我們的生活中會經常被看到,這種人其實特別多,他必須得依賴某一個外在的東西,他才能夠覺得自己是存在的。如果能夠找到一個人,他就死死地抱住這個人的大腿,然后纏著他,就是不離開他。需要有一個人作為對象,他才能夠找到自己的位置。如果沒有這個人,那么這些人就可能會沉溺在酒精和毒品當中。


    這里邊有一個案例。同樣,就是有一個人的妻子走了,他就到作者這兒來哭訴,說我很難過,我很愛我的妻子,但是她竟然走了,很讓我失望等等。結果這個作者正在給他治療,還沒到三天這個人突然說我好了,我現在覺得特別開心,為什么呢?說昨天晚上在酒吧遇到一個女的,那個女的竟然說她愛我,我現在找到了我愛的人,我又找回了自我。你看,他對別人的愛根本與對方無關,他只是希望找到一個人,能夠投射自己在上面,能夠找到自己,因為有人愛我,我就存在,就OK了。


    這種人叫作消極性人格依賴失調癥。總是苦思如何獲得他人的愛,卻沒有精力去愛別人,就如同饑腸轆轆的人,只想著向別人討要食物,卻拿不出食物來幫助別人一樣,他們永遠孤獨寂寞,永遠無法體驗到滿足感。尤其可怕的是,他們甚至不知道自己患上了消極性人格失調癥。


    造成這種消極性人格失調癥的根本原因是這個人在童年成長的過程當中缺乏愛,他就總覺得自己是沒資格被愛的,他感覺到自己是一個不被愛的人,沒有人愛我。所以一個人的心理要達到健康的狀態,你必須得覺得自己是be loved,你是一個被愛的人,有人愛著你,你獲得了來自父母那里的愛,這時候你才能夠有資格跟別人平起平坐地、獨立地生活和對話。


    但是得了消極性依賴人格失調癥的這些人,他根本沒有感受到自己的資格,他永遠都在懷疑別人不愛他,所以只要別人拒絕他,他就會覺得無比痛苦傷心,而他永遠需要找到一個可以緊緊地拉住的依賴對象,這個不是愛,這個是占有。


    第二種,我們說墜入情網算不算愛?有人說真愛不就是談戀愛那段時間嗎?愛得要死了,我愿意為他去死,這難道不是愛嗎?墜入情網不是愛,墜入情網是什么?墜入情網是欲望,是你體內的激素分泌,因為我們的基因要求我們生殖,需要延續下去,所以在那個時候你見到了那個異性,然后你碰撞出火花,你覺得你愛上他了,但實際上那只是一種欲望。


    為什么這么講呢?兩個月以后你再看。兩個月以后,當你的這些欲望被釋放掉了,你體內激素的大潮退去了的時候,你會發現這個人怎么看起來那么討厭,這個人怎么根本不是我想要的那個人。所以墜入情網實際上是自我界限的短暫崩潰。這句話很高級,什么叫自我界限?


    我們講講自我界限的發展史。一個小孩子在剛出生的時候是沒有自我界限的,一個剛出生的小孩自己揮動胳膊的時候,他會覺得整間屋子都在跟他一起動。就是他沒有自己和外在分界的區隔,他覺得自己就是世界,世界就是自己,所以整個是連為一體的。然后到了兩三歲的時候呢,他會發現,原來我的胳膊動的時候這個房子其實沒有動,他認識到了自我的邊界,他甚至發現他哭的時候別人并不餓,就是他餓了,他在大聲地哭,他的父母并沒有感到餓,并沒有過來給他吃飯,他才能夠慢慢地感受到,原來自己跟他人是不一樣的。


    所以在兩三歲時候的小孩子,往往會在家庭里邊做小霸王,那個不是他們故意的,不是什么缺乏家教,而是他的自我邊界還沒有建立起來,他認為他就是這個家,他和這個家是融為一體的,所以他的需求別人應該都知道。這就是兩三歲的小孩的心理邊界,他的自我界限就沒有健全,所以他才會大喊大叫,才會把一切都當做理所應當。


    再往后慢慢地成長,成長的過程當中,自我界限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清晰,到了青春期的時候,基本上這個人的自我界限已經完全封閉起來了。他突然意識到,原來這個世界只有我自己,連我的父母都不了解,我的喜怒哀樂他們根本不知道,所以人們開始陷入深深的孤獨。你沒有發現青春期的孩子覺得自己是最孤獨嗎?就是沒人理解他,他覺得我是一個完全獨一無二的個體,誰跟我都不一樣,他的自我界限完全封閉起來了。


    談戀愛的時候你是需要冒風險的,你是需要有勇氣打開自我界限,和另外一個人融為一體的。所以在初戀的時候,很多人會感受到圣潔的感覺,就是我打開了,有一個人竟然完全懂我,有一個人跟我可以融為一體,那種水乳交融的感覺。他以為自己找到了真愛,因為他的邊界在短期地崩潰。當這個人的邊界短期崩潰了以后,他感受到了生命的狂喜,那個就是短暫地獲得了愛的感覺。


    但是那是假象,因為那個并不建立在令自我和對方人格不斷成熟的過程當中,他并不是希望能夠達成心智的成熟,他只是自我邊界的短暫崩潰。所以過了一兩個月以后,這個自我界限慢慢地彌合起來,他發現這個人怎么跟我也不一樣,這個人的想法跟我也不同,我想看電影,他非要看電視劇,我想出去逛街,他非得跳廣場舞,我很生氣,所以矛盾就逐漸地產生。如果這個時候你不去學習,不去轉化,這個愛就就此終止了。所以為什么現在的孩子分手特別快?就是有感覺了就談,沒感覺了就分,大家似乎把感覺當作了愛,事實上感覺只是欲望,是性欲,但是感覺不是愛。


    而一個真正成熟的人也不要覺得這個欲望不是一件好事,無論是欲望還是依賴,還是過度關注這樣的東西,都是培養愛的基礎。就是因為兩個人打破了邊界,走在了一起,這時候雙方可能會給對方作出承諾。那么接下來為了完成這個承諾,你需要不斷地努力,你需要有自律性,當你有了自律性,和承諾相結合起來的時候,你的欲望、你短暫的這個戀愛的感覺,就慢慢地會滋生出真正的愛,能夠帶來對方和自己心智共同的成熟。所以,我們把自我界限的發展史講明白了,大家就知道原來談戀愛只是短暫的自我界限的開放和崩潰而已,它和真正的愛是不一樣的。


    那么墜入情網不是愛還有幾個很重要的原因,我們列舉一下。第一個原因就是,墜入情網不是出于主觀意愿,它不是一個有計劃有意識的選擇,所以這就是為什么很多人只看重感覺,而不去把它當做一個動作,愛是一個動詞,而不是一種感覺。然后墜入情網并不是自我界限的擴展,而是自我界限部分的、暫時性的崩潰,擴展自我界限需要付出足夠的努力,墜入情網卻無需努力。第三個原因就是,墜入情網唯一的作用是消除寂寞,而不是有目的地促進心靈的成長。所以我們現在知道,簡單的談戀愛可能是愛的發端,可能能夠培養出來愛,但它并不是愛本身。


    那么接下來,有人會特別愛寵物,特別愛一件事,比如說我愛打高爾夫球,愛到發狂,那你說這個算不算是愛呢?我愛一只小狗,特別愛特別愛,那個小狗完全懂我,跟我還有交流,還舔我,這是不是愛?不是,那個東西被稱作精神貫注。就是當我們把精神貫注在這個東西上的時候,你以為那個狗懂你,實際上是你投射在了它身上,你在猜想它的想法。


    那為什么它和真正的愛不一樣呢?這里邊有幾個非常重要的區分。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并不同于人和寵物的關系。首先,我們和寵物的溝通相當有限,我們不知道它們每天在想什么,卻一廂情愿地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投射在它們身上,實際上這只是我們的主觀愿望罷了。其次,我們喜歡寵物的原因,是它們表現乖巧,任憑擺弄,如果寵物不聽話,破壞家具,隨意大小便,甚至咬上我們幾口,我們就可能把它趕出家門。要改善寵物的心智,我們只能把它送到寵物訓練學校,如果我們與某個人相處,局面就完全不同了。


    就是你不可能因為你的配偶跟你關系不和,把他送到一個培訓學校去,讓他整個改變心智,回來以后乖乖地當我的配偶。這是我們和寵物和人之間最根本的區別,就是你要尊重他,把他當做一個獨立的個體,并且去發展出他自己的個性,發展出他的成熟的心智出來。


    還有一種精神貫注叫作嬰兒之愛。什么叫嬰兒之愛呢?就是很多媽媽特別喜歡嬰兒期的孩子,抱著那孩子好玩,為什么呢?因為這個嬰兒唯命是從,這個嬰兒不會不聽話,他乖乖地讓睡覺就睡覺,然后起來抱著玩一下,最多就是哭一哭,哄一哄,很可愛。但是當這個孩子長到了三四歲以后,這個媽媽開始煩了。我們見過很多這樣的案例,就是這個媽媽到了孩子三四歲以后呢,她就不愿意管自己的孩子,就好煩,趕緊讓爺爺奶奶領走,不要管他了,因為她覺得不好帶。反過來她依然母愛很充沛,她去看別人家的孩子,她去抱別人家的嬰兒,只要有個嬰兒她就覺得特別喜歡,特別可愛。這種不是愛,這種是對唯命是從的追求。


    在二戰以后,有很多美國的士兵在歐洲大陸打完仗以后娶了意大利的妻子、德國的妻子,回到了美國本土。這種叫戰爭新娘,戰爭新娘在一開始的時候跟她們的老公都處得非常好,為什么呢?因為她們不太會說英語,所以就處得很好,她只能唯命是從,只能很開心地成為一個像玩偶一樣的對象。然后慢慢地當這些人開始學會英語了以后,開始融入社群以后,開始成為一個美國人以后,離婚率就開始上升了,就開始不斷地吵架。為什么?因為這個人不可能像一個嬰兒一樣永遠接受你的擺布。


    所以以上我們講的這些都是典型的、我們會誤以為是愛的東西,但實際上不是。這些東西的共同特征是什么呢?就是他們都是以愛作為幌子,只想滿足自己的需要,卻從來不把對方的心智成熟當一回事,這就是這些東西的共同特征。


    甚至還有人會發展出來自我犧牲式的愛。有一個妻子,她的老公總是欺騙她,她老公總是有外遇,每次有外遇后鬧完了,這個老公又回來說,我回來了,我道歉,我好了,這個妻子就接受他。都五六次了,你知道嗎?后來這個妻子去找這個心理醫生談,心理醫生說,你想好,你不應該老這樣接受他。結果有一天,這個妻子說,我又原諒他了,我覺得他這次是真的改好了,他特別怎么怎么樣。


    后來這個心理醫生就發現,這個妻子實際上是有受虐傾向的。有受虐傾向的人是怎么回事呢?她把自我犧牲當作是愛,她覺得我只要能夠奉獻,我只要能夠犧牲,就好了。這些東西來自哪兒呢?也是來自童年的經歷,就在她的童年當中,如果她身邊有一個這樣的楷模,就總是以自我犧牲為標榜,總是覺得我為別人犧牲了這么多,所以你看我多好,那么她在潛意識當中就慢慢地會接受“自我犧牲其實就是愛”這樣的一種想法。然后她慢慢地不斷地寵著她的老公,她老公做什么樣的錯事,傷害她再嚴重,但是只要愿意求饒,我就原諒他,這是受虐狂的一種表現。


    那么接下來,我們來談談什么是真正的愛。真正的愛是什么呢?愛是實際行動,是真正的付出,愛的感覺與精神貫注密不可分,后者是把情感與興趣灌注在對外的對象上,將其當做屬于自己的一部分。精神貫注和真正的愛雖然容易混淆,但是依然有顯著的區別。


    區別在哪兒?首先,精神貫注的對象不一定是有生命的事物,因此就不見得具有心靈的感受。比如說有人愛錢,有人愛股票,有人愛高爾夫球,這都是精神貫注。其次,對某種事物產生精神貫注的人未必會重視其心智的成熟,就比如那種根本不顧孩子的成長,整天把孩子捧在手掌心上不斷溺愛的人。然后第三,精神貫注可能與智慧和責任無關,就在酒吧里面認識的兩個人,突然之間就鐘情于對方,但是沒有任何的計劃性,它跟責任、跟后續是沒有關系的。最后一點,精神貫注隨時都可能消失,就是今天晚上好開心,明天不開心就分手,這都不是愛。


    真正的愛是什么?真正的愛需要投入和奉獻,需要付出全部的智慧和力量。要使愛的對象得到成長,就必須付出足夠多的努力,不然愛的愿望就會落空,唯有真正的投入和奉獻才是實現愛的有效方式。真正的愛是自主的選擇,無論愛的感覺是否存在,都要奉獻出情感和智慧。


    所以談到婚外情這件事情,就比如說這個作者講,如果我遇到了一個女孩,她不是我的妻子,但是我喜歡她,這時候我會跟她說這樣的話:我很想去愛你,可我不會這么做,因為我對妻子和家庭做過承諾。這就是真愛,就是當你能夠有一種力量,愿意去做一些事情,為自己和對方的心智成熟帶來不斷的進步,讓兩個人不斷地去實現親密關系,這種努力的過程才叫作愛。所以說“愛是一個動詞”這句話是對的,愛絕對不是一種感覺,那只是欲望而已。


    那么愛的表現是什么呢?怎么樣才能夠把愛真的表現出來?第一個表現是傾聽,就是我們真的能夠拿出時間來認真地傾聽對方的說話。像我們愛孩子,我們就應該仔細地聽孩子說話。當然,不是不能打斷他,不是不能夠約束他,這里邊也有一個度可以把握,但是最起碼的尊重是通過傾聽來展開的。因此做到一個良好的傾聽者是愛的第一個表現。


    然后第二個就是,你要知道,當你接受愛的時候,你就意味著要承擔風險。這是什么意思呢?有一個女士住在一個社區里邊,她跟誰都不交往,然后永遠都是孤獨的,一個人悄悄地到教堂去做禮拜,做完禮拜自己一個人回家關上門,關上窗子,然后吃飯,跟社區里的人沒有交往。整個社區的人覺得很奇怪,說這個人到底是怎么回事?


    后來這個作者了解到,這個女士之前喪失過親人。當她喪失過一個親人以后呢,她就特別怕建立親密的關系,因為她一旦建立親密的關系,就意味著可能會失去,而這種失去的痛苦嚇壞了她,所以她就不愿意再去承擔這樣的風險。但實際上,真正的愛背后一定是帶著風險的,首先就是失去的風險。有的人就勸別人說不要養狗,為什么?因為狗會死,狗的年齡比人短,所以狗到時候死了,你會特別難過,所以我就堅決不養狗。你因為喜歡狗,狗走了你很難過,所以你就不養狗了,這就是不愿意承擔損失的風險。


    然后愛還要面臨沖突的風險。如果兩個人只是一夜情,只是很開心,結束以后就沒有后續了,那就不會產生更多的沖突。但是如果兩個人希望一直走下去,兩個心靈都要不斷地成長,自我的界限要不斷地融合,不斷地擴展,那就必然會面臨大量的沖突。這就需要我們拿出自己的自律性,拿出我們的延遲滿足感的這種能力去維護愛。所以你知道愛和前面的自律性有多么大的聯系了嗎?如果一個人沒有足夠的自律性的話,你連真正的愛做都做不到。


    這里邊有一個案例。有一個女士來咨詢,她有嚴重的性冷感,性冷感就是對性沒有感覺,沒有興趣。然后這個作者在給她做咨詢的時候,就發現這個女孩對他特別客氣,永遠都是客客氣氣的,謹小慎微的,連敲門都小心翼翼。后來這個作者說,這個時間是你約的,我是在為你服務的,你就來就好了,你不用這么謹慎。真的嗎?你不討厭我嗎?你不煩我嗎?這個女孩對待這種人際關系總是謹小慎微。


    后來慢慢就發現,這個問題的根源在哪兒呢?就是這個女孩從來都不希望跟別人之間建立深度的關系,因為深度的關系就代表著失去的可能。所以在性這個問題上,如果她過度地投入,她就會覺得徹底打開了以后,這個關系會變得更加深入了,她就很有可能會被傷害,這種原因導致了心理上產生性冷感的問題。


    所以當這個作者跟她慢慢地成為朋友,慢慢地建立信任,讓她感受到作者對她真正的關心以后,跟她丈夫的關系也解決了。就是當她能夠理解到,噢,原來愛是可以承擔這個風險的,我是愿意為愛去承擔風險的,她就愿意付出自己,然后打開自己的個人邊界,跟別人融為一體。


    這個還包括愛要去尊重對方的獨立性,如果一個人不去尊重對方的獨立性,那就是占有,那就是依賴。這里邊有一個讓我聽了毛骨悚然的例子,就是有一個女兒有自殺傾向,然后來這兒治病。醫生給這個女兒治了一段時間以后,覺得已經好轉很多了,就跟她媽媽講,你女兒現在真的好多了,我覺得不錯。結果這個媽媽就哭了,說唉呀,我的女兒真是可憐,她這么多年來一直都在遭罪。這個醫生說,不,大姐,您女兒快好了,您女兒現在好轉了,特別好,我跟你說的是一個好消息。唉呀,你不知道她遭受了什么,她真的特別痛苦。


    然后經過了幾輪這樣的談話以后,這個醫生突然意識到,這個問題根本不是發生在女兒身上,而是發生在她媽媽身上。因為她媽媽永遠都在自說自話,她媽媽永遠都在講自己的感受,你告訴她,女兒已經好了,但她心中難過,所以她認為我女兒真可憐。這種父母在生活中絕不在少數,就是永遠都是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在女兒的身上,投射在孩子的身上。


    比如說他后來就了解到,蘇珊,就是這個女士,下午放學回家的時候,跟她媽媽說在美術課上得到了一個優等的成績,很高興,說媽媽你看,我美術課成績得了一個優,你看看這個畫。然后她媽媽卻說,唉呀,蘇珊,你快去睡覺吧。為了畫這些畫,你最近真的太辛苦了,你們的學校真是不像話,根本不管孩子的健康。你看到了嗎?她有沒有傾聽,她有沒有關注孩子想說什么?沒有,她只在表達自己的不高興。


    然后有一次,蘇姍坐校車的時候被男同學欺負,回到家里邊對她哭訴,說我被男同學在校車上欺負了。這個媽媽卻對她說,唉呀,讓這個瓊斯先生開校車,我看是最合適不過了。他的脾氣那么好,那么有耐心,而且能夠忍受你們這些孩子,真是了不起,今年圣誕節你應該給他送一些小禮物去。


    這種媽媽的人格叫作什么呢?就叫作自戀。就是當一個媽媽是嚴重的自戀型人格的時候,孩子是特別容易得精神分裂癥的。這兩個之間是有聯系的,就是媽媽天天生活在自己的世界當中,媽媽根本聽不到女兒的聲音,媽媽根本不知道女兒在關心些什么,無論女兒跟她說什么,她所反映出來的喜怒哀樂都是自己的喜怒哀樂,這種行為會把孩子逼瘋。因為孩子從小生活在兩個人格當中,所以就天然地產生了大量有精神分裂癥的孩子。


    所以愛和獨立是多么重要的一個論題。就是你要能夠允許對方是一個獨立的人,而不是你自己的延伸,不是你的一部分。我不知道大家在聽完我講的這些東西之后是什么感覺,我反正在讀到這部分的時候,我覺得特別震撼。我覺得我們生活了這么久,幾十年了,都沒有好好研究過什么是愛,什么是真正的愛,我們都用自以為是愛的方式在對待我們身邊的人。好好想一想,說不定我們所付出的就是占有,我們所付出的就是依賴,我們所付出的就是精神上的投射,或者是全神貫注,但是并沒有在意過自己和對方的心智是否不斷地成熟、進步,沒有好好地傾聽,沒有理解愛和奉獻之間的關系,沒有理解愛和獨立之間的關系。


    好了,在了解了自律和愛這兩個非常重要的關于成熟的板塊之后,我們進入到另外一個話題,就是信仰。作者說科學其實也是一種信仰,因為這個世界上信科學的人要遠遠多過信別的宗教的人,所以對科學也逐漸地形成了一種信仰。人們對于整個世界的認識,人不是生活在一個真實的世界當中,各位,人是生活在思想家為我們所設定的思想通道當中。科學家在不斷地拓寬我們人類的視線,建立了科學的信仰。


    那么宗教信仰和科學信仰比起來有什么問題呢?從心理學的角度講,他認為宗教信仰在某種程度上可能會導致人在某些情況下的精神分裂,但是在某種情況下也會帶來信念,幫助人們解決心理問題。所以他舉了一個比喻,他說,這就像嬰兒和洗澡水,當我們在倒洗澡水的時候,你絕對不要把嬰兒一塊兒倒出去。所以我們在對待信仰這件事的時候,千萬不能簡單化。


    所以他講了一段話,是給心理醫生們說的。他說心理醫生對宗教的過分簡單化會使患者處于不利的境地,不管是堅持認為宗教大有好處,還是把宗教一律視為致命的魔鬼,都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問題。但以保持中立客觀為幌子,對患者的宗教信仰問題一概回避,同樣無助于問題的解決。在這些問題上采取平衡客觀的立場并不是容易的事情,我真誠地希望心理治療者面對患者的信仰,能夠采取更成熟、更穩妥的態度,而不是不屑一顧、敬而遠之。


    在這本書的最后,他談到了人類的原罪。什么是人類的原罪?我覺得這個解釋特別有意思,他說人類的原罪就是懶惰,為什么這么說呢?你看,自律是不是需要用力?自律是需要使勁的,愛是不是需要使勁?但是因為我們人天生是懶惰的,懶惰從物理學的角度講就叫熵增,這個世界天然發展的方向是熵增的方向,就是屋子一定會變亂,一個屋子你收拾得再整齊,過兩天一定會變亂,屋子變亂就是一個熵增的過程。但是我要費力氣把這個屋子整理干凈,這就是一個逆熵的過程,這個逆熵的過程是需要耗費力氣的,而人天生就喜歡熵增,就喜歡懶惰。


    那從哪兒能夠看出來呢?上帝造了亞當、夏娃以后,把他們放在伊甸園里邊,蛇就誘惑了亞當、夏娃,說你們要吃那個智慧果。實際上人類的命運在那一刻是有一個改變的可能的,就是上帝整天在伊甸園里邊散步,他能夠見到亞當和夏娃,而且對他們很好。如果這兩個孩子能夠去問一聲,上帝,你說這玩意能吃嗎?人類的命運就會改變。但是這兩個人為什么不愿意去問上帝呢?而是聽了蛇的教唆竟然就吃了,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懶惰,而懶惰背后的心理動力是恐懼,他們擔心問了上帝以后受到上帝的責罰,他們擔心問了上帝以后上帝不高興,那么因為怕這個不高興,所以做了一件令上帝更不高興的事情。當然,這是傳說和神話,這是一個人類的隱喻。但事實上,我們人類在做各種各樣的事情的時候,比如說我們不愿意好好學習,我們不愿意讀書,我們不愿意加入讀書會,其實核心的動力是懶惰。懶惰的背后是恐懼,就是我就算做了這樣的努力,我也未必就能夠做得好,這是對于失去的恐懼。所以我們得更多地去了解我們的潛意識,我們才能夠真正地做到把意識和潛意識盡量地合一,因為潛意識當中具備特別多的能量,而這些東西都是因為我們的懶惰、我們的恐懼,所以不愿意去開發、不愿意去面對的。


    為什么這本書叫《少有人走的路》?現在大家能夠理解了。因為人人都喜歡熵增的方向,人人都喜歡輕松的方向,人人都喜歡懶惰的方向,喜歡不去費什么勁就能夠得到一切的感覺。所以如果你真的想要變得成熟,你就得做一些逆熵的行為,你就得去做延遲滿足的事、自律的事,然后用行動來表達愛的過程就是讓我們成熟的過程。


    在這本書的最后,他說這個世界始終是由兩種力量統治的,這兩種力量分別是政治的力量和心靈的力量。政治的力量就是以公開或隱秘的方式強迫別人遵從自己的意愿,這種力量既存在于權力之中,也存在于金錢之中,然而它并不屬于擁有權力或者金錢的人。歸根到底,政治的力量和德行以及智慧無關,最愚蠢、最邪惡的人也可能成為地球的統治者。而心靈的力量則完全存在于人類心中,它和強迫、控制別人的力量沒有關系,它是在意識基礎上作出決定的力量,也就是意識的力量。


    所以如果我們的心靈能夠獲得力量,就會感覺到舒適、愉快,在人生的旅途上穩扎穩打,循序漸進。進步帶給我們的愉悅感難以言喻,有什么比成為人生的專家、熟知自己所做的事情更讓人感覺到幸福的,我們的心靈越是成熟,就越有可能成為人生的專家。當我們的心智成熟到一定的階段,我們就會更加謙遜而快樂。


    我希望把這本書的結語結在這兩個詞上,叫作謙遜而快樂。當我們讀了這么多的書,當我們學了這么多的知識以后,我們不是變得更加驕傲,不是變得更加狂妄,也不是變得更加急功近利,我們是變得更加謙遜而快樂,因為我們朝著成熟的方向又邁進了一步。希望這本書能夠給大家帶來更多的思考,然后好好想一想自己是不是可以在這幾個方面變得更加成熟,逐漸地走上這條少有人走的路。




    《少有人走的路》


    薦 語

    這本書處處透露出溝通與理解的意味,它跨越時代限制,幫助我們探索愛的本質,引導我們過上嶄新,寧靜而豐富的生活;它幫助我們學習愛,也學習獨立;它教誨我們成為更稱職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歸根到底,它告訴我們怎樣找到真正的自我。

    正如開篇所言:人生苦難重重。M·斯科特·派克讓我們更加清楚:人生是一場艱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當漫長。

    但是,他沒有讓我們感到恐懼,相反,他帶領我們去經歷一系列艱難乃至痛苦的轉變,最終達到自我認知的更高境界。

    作 者 簡 介

    M·斯科特·派克(M.Scott Peck)

    畢業于哈佛大學,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他長期從事心理治療實踐,成績卓越,被譽為“我們這個時代杰出的心理醫生”。

    他曾進入政府心理治療特殊小組,為越戰士兵提供治療。還曾在美軍駐日本沖繩基地擔任心理醫生。

    這些特殊的職業經歷,成就了他偉大的著作《少有人走的路》系列。

    精 華 解 讀

    以下內容為《少有人走的路》一書精華解讀,供廣大書友們學習參考,歡迎分享,未經允許不可用作商業用途。

    目 錄

    一、自律——解決人生問題的最主要工具

    1. 不自律的表現

    2. 自律四原則

    二、愛——不斷拓寬自我界限、完善自我的意愿

    1. 愛是什么?

    2. 墜入情網與自我界限

    3. 這些都不是愛

    4. 愛的表現

    三、信仰與恩典簡述

    正 文

    一、自律——解決人生問題的最主要工具

    人生苦難重重,因為人生就是一個不斷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但是直面問題和解決問題其實是人生痛苦的來源,所以有很多人會拖拉,會懶惰,但是問題依然存在,逃避只會讓問題加倍。

    自律則是解決人生問題最主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最重要的方法。

    只有主動要求自己去承受痛苦、解決問題,痛苦才會變成我們學到的知識、經驗,我們才能在生活中克服一關又一關,走向成熟的彼岸。

    我們就跟著作者從“不自律的表現”和“自律的四原則”去解析自律,向自律靠攏吧。

    1. 不自律的表現

    ① 拖延時間,希望問題自動消失;

    ② 對問題視而不見,假裝它們不存在,靠臨時敷衍暫渡難關;

    ③ 濫用藥物或用酒精、毒品等上癮物麻痹自己,企圖把問題暫時忘記,換得一時解脫;

    ④ 神經官能癥,就是最常見的逃避方向

    2. 自律四原則

    (1) 推遲滿足感

    你吃蛋糕更喜歡奶油還是蛋糕胚?

    那你會先吃哪部分呢?

    麻煩的事是積極動手解決,還是先拖著再說?

    這么說,你該明白了吧。只顧當下的安逸、快樂而不能對長遠未來帶來益處,甚至有害的行為,都不是推遲滿足感的行為。

    為了一時貪財,搶劫傷人,是無法推遲滿足感;孩子貪玩,只想盡快讓他們停下,而沒有耐心了解他們,只用吼叫或謾罵也是。

    那么哪些行為屬于推遲滿足感呢?

    為了減肥瘦身,忍住不吃眼前的巧克力蛋糕是。

    為了彈奏出流暢的曲目,每天堅持花時間練習鋼琴是。

    為了與真正合適的人在一起,放棄暫時安定下來的想法也是。

    親子教育是如何影響“推遲滿足感”的?

    如果父母自己不自律,在孩子面前酗酒抽煙、沒有自制力,孩子就會有樣學樣。

    如果父母懂得自律,生活井然有序,孩子就會把這樣的生活視為理所當然。

    父母對孩子的關愛至關重要,如果孩子從小沒有獲得足夠的安全感,長大后就容易陷入“今朝有酒今朝醉”的行為模式,先抓住一切能抓住的快樂再說。

    要培養孩子自律,需要父母投入足夠的時間、耐心和精力來關愛和照顧他們,這樣他們才能體會到自己的價值感。

    (2) 承擔責任

    我們必須面對問題,這是解決問題的基本前提。

    過多地為自己包攬責任,不利于解決問題,反而容易止步不前,這個極端就是患上神經官能癥;一概地推卸責任,當然也無助于解決問題,極端就是患上人格失調癥。

    唯有直面問題,明確自己可以有所作為的職責范圍,并付諸實踐,才是解決問題行之有效的道路。

    神經官能癥和人格失調癥的案例

    ① “寂寞”的軍官太太

    有一位軍官太太患了【神經官能癥】,她每天都會駕車去軍屬俱樂部,希望結識新朋友。但其他軍人妻子都不愿意和她一起,她認為一定是自己有什么問題,或許是性格太內向了?為此她心煩意亂。

    然而經過治療發現,她的智商高于常人,進取心也比別人強烈,這才是她與其他軍人妻子、合不來的原因。寂寞并是不她的錯。

    ② “不幸的”父母

    具有【人格失調癥】的父母,常常會這樣訓斥自己的孩子:

    “要不是為了你,我早就和你爸爸離婚了!”

    “你們的媽媽神經衰弱,都是你們害的!”

    “要不是為了撫養和照顧你們,我們原本可以順利讀完大學,干一番真正的大事業!”

    總之,“我的不幸”都是你們這些孩子造成的!

    (3) 忠于事實

    我們生來對世界是無知的,生活經驗就像我們自己后天動手繪制的一幅地圖,為我們往后的人生導航。

    過期的人生地圖,就會讓我們抱著過去的經驗和做事套路不放,以至于常常罔顧眼前的事實,并因此不能有效解決問題。

    比如換了新公司卻還套用前公司的工作模式和人際互動方式,結果導致無法融入新環境,整天煩惱。

    又比如從前賣鞋的,現在改行賣棺材,卻還套用以前模式促銷說:“好久沒見您來了,買大送小,您看看合適不合適”,結果……

    作者斯科特將移情定義為:把產生和適用于童年時期的處事模式,照搬到成年后的環境中的行為——哪怕它們已不再適用。這就是過期“人生地圖的詛咒”。

    之所以要突破移情,是為了能以“解決問題為先”的角度去考慮解決方法,減少不必要的堅持損耗。

    要做到忠于事實,也意味著我們必須敢于接受外界的質疑和挑戰,允許別人來檢視我們的地圖是否過期。

    但是當切實地為了對方好的情況下,可以允許白色謊言的存在。

    (4) 保持平衡

    你要以追求誠實為己任,在一些情況下也需要隱瞞部分事實和真相;你既要承擔責任,也要拒絕不該承擔的責任;你既要學會延遲滿足,同時又要盡可能過好當下的生活……

    保持平衡,是對以上三個原則的備注,保持平衡,意味著建立富有彈性的約束機制,要讓心智成熟,就得在彼此沖突的需要、目標和責任之間保持微妙的平衡。

    記住,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則是“放棄”。

    適時放棄,是避免失衡根本法則。

    二、愛——不斷拓寬自我界限、完善自我的意愿

    1. 愛是什么?

    愛,是自律的動力。

    愛,是為了促進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斷拓展自我界限,實現自我完善的一種意識。

     2. 墜入情網與自我界限

    (1) 自我界限的設立

    (2) 墜入情網

    墜入情網意味著自我界限的某一部分突然崩潰,感覺自己與他人融為一體,又體會到了小時候無所不能的感覺,所以興奮不已,但這只是自我界限的暫時崩潰。

    等到冷靜下來,發現彼此的問題,才明白彼此的界限并沒有融為一體,各自的自我界限又再次合攏。

    (3) 自我界限的拓寬

    當我們走出舒適區,努力為一件事付出,自我界限就開始向外延伸,隨著不斷的努力,這種延伸狀態逐漸穩定,自我界限發生了永久性的外擴,實現了我們的自我成長。

    (4) 真愛的體驗

    真正的愛,是一種擴展自我的體驗,所以它與自我界限密切相關。

    在愛的過程中,我們感覺自己的靈魂無限延伸,奔向心愛的對象。我們渴望給對方滋養,希望對方能夠成長。

    為了達成這種承諾,我們開始驅動自我付出努力,并因此做到自律。我們通過這樣的自律,去付出、去解決問題,從而實現自我經驗的增長和自我界限的拓寬。所以說,愛是自律的動力。

    3. 這些都不是愛

    (1) 墜入情網≠愛

    ① 因為墜入情網不是出于有計劃、有意識的主觀判斷。

    ② 因為墜入情網不需要付出努力,并沒有真正拓展自我界限。

    ③ 墜入情網可以消除寂寞,但無法有目的地促進心靈。

    ④ 墜入情網本質是一種生殖本能引發的性欲。

    (2) 過分依賴≠愛

    “沒有Ta我就活不下去”是一種寄生心理, 而不是愛。癥狀有無法忍受寂寞、空虛感強烈、把失去伴侶當成極其恐怖的事情。

    (3) 精神貫注≠愛

    不能給心靈帶來滋養的精神貫注都不是愛,愛金錢、愛權力、愛寵物、愛園藝都被稱為“愛”,如果在這些愛好中,增長了知識、獲得了自我界限的拓寬,是愛;否則就不是愛。

    (4) 自我犧牲≠愛

    給予者并未認清愛的真相,往往以“愛”作為幌子,只為滿足自己的付出欲,不將對方的心智成熟當回事。

    愛是一個動詞,必須付諸行動。

    想愛、有感覺和口頭的愛,都不等于去愛。

    4. 愛的表現

    ① 關注

    努力傾聽,幫助對方成長。

    ② 不懼風險

    不會因害怕失去就放棄去愛。

    ③ 獨立

    保持自己獨立,也允許伴侶獨立。

    ④ 充分投入

    由承諾推動,持續或漸增的投入是愛的基石。

    ⑤ 勤于自省,平等交流

    遇到矛盾與沖突,恰當地提出想法而非自大地隨意批評。

    ⑥ 懂得自律

    懂得約束愛的能量,不濫愛,不出軌,對伴侶和孩子有責任感。

    三、信仰與恩典簡述

    盲目地認為宗教信仰有助于或有害于個人心智成熟與健康,都不是我們應有的態度。

    因人而異,因事而異,生命中出現的恩典與奇跡常令科學啞然,但它們不是科學的對立面,毫無根據地妄做定奪才是。

    而在宗教的故事中,我們也能發現一些真相……

    在《圣經》中,我們讀到,人類的祖先亞當和夏娃因經受蛇的蠱惑,違背上帝的規定,偷吃了智慧果,被逐出伊甸園。

    在這件人類最初的不自律事件中,我們發現了這樣一個bug:

    上帝喜歡黃昏時到伊甸園散步,他很愛人類,他們之間的溝通是開放的,那么亞當和夏娃為什么聽了陌生的蛇的話就去“偷吃”禁果,而不是與上帝溝通,爭取由“合法”途徑取得禁果呢?

    刨去故事本身的繁復外殼,我們不難發現這件事的本質——是一樁偷懶。

    為了即時滿足,亞當和夏娃選擇性地忽視了問題和矛盾,偷懶不去正面解決問題,結果釀成大禍。

    而我們也可以在這故事中發現,他們敬畏上帝,恐懼直面問題的麻煩和痛苦,就是造成這次懶惰的深層原因。

    從人類的祖先代代傳承至今,我們仍舊如此——

    我們懶得立即去解決問題,懶惰仍是自律的最大阻礙。

    而這種懶惰的根本原因就是懼怕解決問題時,必須面對的種種挑戰、痛苦和困難。

    結 語

    在某些方面自律,只能解決某些問題,全面的自律才能解決人生所有的問題。

    生而帶來,又無處不在的懶惰,則常常令我們難以招架,臣服于一時的安逸與享樂中,阻礙我們發展更成熟的心智。

    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們只有常常提醒自己放棄當下的逸樂,推遲滿足感,勇于承擔起責任,主動投身問題的核心,厘清事實,及時解決問題。

    你認為正確的事情、必要的事情、總得完成的事情……為什么不現在就著手開始呢?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区| 亚洲人成电影网站 久久影视| 爽爽影院免费观看| 在线天堂中文官网| 精品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人人| 中文无码久久精品| 99久久99久久加热有精品| 久久精品中文闷骚内射|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在线无码观看| 视频一区视频二区制服丝袜|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怡红院妓院| 国产线播放免费人成视频播放| 日韩人妻系列无码专区| 国产精品日本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最新国产精品久久精品| 亚洲日本精品一区二区| 婷婷六月综合缴情在线| 少妇人妻AV无码专区| 国产精品午夜av福利| 强奷漂亮少妇高潮麻豆| 上课忘穿内裤被老师摸到高潮| 国产久免费热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流白浆| 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 日韩在线观看精品亚洲| 美女裸体18禁免费网站|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AV|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女婷五月99播放 |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无码AV喷潮| 久久男人AV资源网站| 精品人妻中文字幕在线|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成人影院| 蜜桃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东京热TOKYO综合久久精品| 99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久久五月天| 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亲近相奷中文字幕|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四| 亚洲人成网站18禁止无码| 被黑人伦流澡到高潮HNP动漫| 国产富婆推油SPA高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