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的開始是說,life is difficult,但在后面用的是legitimate suffering。
有些難題是我們必須面對,無法逃避的,我們終將克服它,實現我們的目標,這是我對legitimate suffering的理解。
通過自我約束(discipline),踐行四種工具,延遲滿足、承擔責任、尊重事實、保持平衡,我們可以建設性地體驗這些難題。
延遲滿足,delaying gratification。忘了是在哪兒看的,大致是說,比如孩子想買一個比較貴的玩具,不直接買給他,而是讓他做家務換報酬,慢慢存錢,買這個玩具。
然后這個孩子就開始熱愛做家務了,在最后終于買到這個玩具的時候,也格外珍惜。
從這種意義上,把好吃的放到最后吃,并不是延遲滿足。如果我完成了這個大case,我就獎勵自己點啥,才是延遲滿足。
承擔責任,acceptance of responsibility。這一點上,從趨利避害的本能出發,大部分人是不會主動承擔責任的。
我有個朋友,是另一個極端,看到問題就想解決,往往并不是他的責任,也被他扛起來了。然后,周圍的人也都習慣了凡是他擔著,他身心俱疲。
我覺得,還是要厘清邊界,是我的責任,我擔著,不是我的,誰的責任誰承擔,誰的孩子誰抱走。
人生苦短,為什么你會感到痛苦?原因有可能是因為你不夠自律。
積極意義的四種人生原則: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尊重事實、保持平衡。
推遲滿足感(把問題放長遠看,或者多一個維度思考,再做決定):不貪圖暫時的安逸,重新設置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面對問題感受痛苦,解決問題享受快樂。
承擔責任(需要勇氣):及時解決自己的問題,勇敢面對。
尊重事實(不要抗拒無常):如實看待現實,杜絕虛假。
保持平衡(中觀的態度,過好當下):確立富有彈性的約束機制。學會放棄。
持之以恒的實踐,使精神、心理、靈魂達到更高層次。
對于自律,我可能才剛剛走在第一步,或者連起點還沒有找到(看打卡就知道有多拖延了...)第一部分帶給我許多童年的回憶,找到了許多自己如今性格缺陷的根源,并且逐一梳理。
其實人要想改變,一定是需要糾其根源才對,如果原生家庭有問題,那么孩子的性格就一定會有缺失。
找到自己父母身上的問題,也分析出原來自己性格缺陷一部分來自于童年時期記憶深處的影響。曾經一度埋怨過父母的問題,但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他們依舊是愛我的,后來在讀其他心理學的書時釋然了。
所以決定獨立生活后,一切“境”也就很奇妙地跟著變化了。現在的自己可以說每天過得無比開心,父母也依然愛我,我也更加愛他們。
自律的問題要逐步去解決,時常告訴自己不要急,慢慢來,一切都會好的。很期待第二部分內容的治愈!
成年人的世界里沒有什么是容易的除了發胖
俗話說:“你永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面對現實,是一件需要大智慧,大毅力的才能做到事。
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在現實中我們太容易選擇逃避了,它不光表現在推卸責任,人格失調癥等顯性的逃避;還有“移情”這一隱形逃避。
在人們的生活中,心中固有的思想和認知通常是很難改變的,在遇到新的事務,新的困難時,往往會將以前的經驗看法統統照辦過來而不加以改變,這會既讓他們有安全感,又讓他們免于新的思考。
但世間萬物不是一成不變的,人們一旦停止思考,就會固步自封,將自己軟禁在一個狹小的范圍內,無法的得到心智成長和自我的突破。
綜上,磨練自己的意志,訓練突破舊我的勇氣,承認自己需要不斷成長的現實,可以讓我們做到直面現實、主動成長、堅持不懈,最終得到心智的成熟。
這部分內容主要使我刷新了對心智成熟相關概念的認知,結合自身一路走來的經歷,可能是當時經歷中困惑的,也可能是到現在也沒想明白的,確實有醍醐灌頂之感,作者總結地簡明,分析地又很深刻。
1. 問題和痛苦
“人生苦難重重,有一串串難題“,這句話可能真的要實際經歷并面對過后才有些許理解。
因為現實中,我們往往面對一個小小難題就覺得苦不堪言或覺得自己不幸,害怕承受痛苦,那些拖延、視而不見、無助祈求、排解(藥物甚至毒品),都摻雜很大的回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意識,不認可或不接受“人生本就苦難”的真諦,仔細分析自己真是這樣。
逃避是人本能的傾向,但一直逃避會使心智停止生長、心智萎縮或退化,有些人還會因此患上心理疾病。
正確面對問題和痛苦的方式是勇于主動地徹底解決問題(一個問題解決過程中還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其他問題),在努力解決問題過程中會開啟智慧,激發勇氣,使心智(思想和心靈)不斷成熟,提高解決問題和承受痛苦的能力。
2. 自律
自律就是“主動要求自己以積極的態度去承受痛苦,解決問題”;“自律是解決人生問題最主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最重要的方法”
自律有四個原則: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忠于事實、保持平衡。這些原則背后的原動力是愛。
自律的本質是對自我價值的認可,從而采取一切必要措施進行自我照顧、自我珍惜,而不是自暴自棄。比如,如果我們認為自己很有價值,就會認為我們的時間也很有價值,就會善加利用時間,不去拖延。
缺乏自律的一種表現是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一遇到問題就缺乏耐心想讓問題馬上解決,否則就思緒煩亂、寢室不安。
另一種是漠視問題,希望問題自行消失,消極等待,直至問題爆發或困難降臨(幾乎每個人都存在過這樣的心態,遇到難題時無任何舉措,只是一味拖延)。
3.關于責任
在復雜的人生道路上,判斷自己該為什么事和什么人負責,這是一個永遠存在的難題。
“神經官能癥”患者是為自己強加責任,常常掛在嘴邊的是“我或許應該”,覺得自己不夠資格,缺乏勇氣和個性。這樣的人常常把責任攬在自己身上,讓自己疲憊不堪和痛苦。
“人格失調癥”患者是不愿承擔原本屬于自己的責任,常常說“我不得不”,把自己行為判定為迫于外界壓力的無奈之舉,缺少自主判斷和承擔責任的能力。這樣的人常常責怪別人,拒不反思自己,讓別人痛苦(大多是親人)。
不少人兼具“神經官能癥”和“人格失調癥”,稱為“人格神經官能癥”,這樣的人在某些問題上把責任攬到自己身上,充滿內疚,讓自己痛苦;在另一些問題上拒絕相信責任在于自己,頑固地認為問題和自己無關,他人和外界才是罪魁禍首。
關于承擔責任,這個問題從未徹底解決過,因為我們必須不斷地評估、再評估我們的責任所在,這個過程是痛苦的,我們必須完全自愿和主動地去進行這種反反復復的自我審視。
只有通過大量的生活經驗,讓心靈充分成長,心智足夠成熟,我們才能夠正確認識自己,客觀評定自己和他人應該承擔的責任。
我相信世界上存在壓迫性的力量,可是我們有足夠的自由與之對抗。“感覺自己不能夠應付或改變現狀,因此產生恐懼、無助感和自我懷疑”的根源是放棄了自己的力量,在逃避自由。
作為成年人,如果能夠接受“一生都充滿選擇和決定的機會”這一事實,就會變成自由的人,無法接受,就會永遠覺得自己是個犧牲品。
推遲滿足感,我的生活還有樂趣嗎?
自律的第一要義就是推遲滿足感。但仔細想來,這似乎是個有點似是而非的命題。
就仿佛我們常說抽煙會減少壽命一樣,你又怎么能知道你原先能活多久?一個抽煙的人76歲去世,究竟是人壽而已,還是因為抽煙早死?你怎么知道你應該活到78還是85?抽煙究竟讓你減少了幾歲?又是如何推算而來的?
所以,當我們說延遲滿足感的時候,也會面臨同樣的問題?
第一,延遲多久算是延遲?
今天想吃的冰激凌,等到明天再吃就算延遲嗎?第二天陰雨降溫,或者我生病了呢?夏日酷暑,我要不要開空調降溫?我當然想挺著不開空調,先別說延不延遲滿足感,至少不想用掉太多的電費!
2007年,我曾經勸一個小哥們別急著買房,用這些買房的錢去創業多好,畢竟年輕,一旦創業成功,還少得了大宅與豪車嗎?
結果他現在每次遇到我都笑著說,幸虧沒聽你的!如果當時沒買房,我就算創業成功,也不過就買這一套房子!
第二,究竟應該延遲什么?
車房,就算我不想延遲,也不得不延遲,因為價格太貴了。但,現在要滿足我專升本的欲望嗎?我要跳槽嗎?我現在雖然形勢不好,但不跟老板提漲薪的事,我家孩子補課的錢又如何解決呢?
只要能讓我滿足的事,事事都那么緊急與迫切,延遲下去,只會讓你的生活更糟糕,你還會選擇延遲嗎?
第三,延遲是好還是壞?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說的難道不是不要拖延嗎?說好的當日事當日畢呢?說好的活在當下呢?延遲的滿足,如果要付出更大的成本呢?我們不帶孩子現在馬上去青島海邊,天冷了,只能花更多的錢去海南三亞,是不是更麻煩?
單單一個延遲滿足,就能讓我們焦頭爛額。那么,我們還能做到真正的自律嗎?
實際上,當我們將重點放在自律上時,就會發現,延遲滿足只是其中的一個選項,另外還有三個選項,承擔責任、忠于事實、保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