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聽過與“九州”有關的詩句,比如:曹植的“四海一何局,九州安所如”;岑參的“萬里江海通,九州天地寬”;李商隱的“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陸游的“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黃遵憲的“兩帝東西爭戰國,九州大小混方書”…… 這些詩句中的九州所代指的正是那些詩詞大家生活的古代中國,為什么九州會成為古代中國的代稱呢?九州具體又是指哪九個州呢? 早在遠古時期,生活在黃河流域的先民們便有著很強的地域意識和民族意識,居住中原地區的漢民族的先人為區別四夷(東夷、南蠻、西戎、北狄),自稱“華夏人”。隨著華夏人的繁衍,后代越來越多,與大自然的抗爭也就越來越多。 大禹治水之后,對遠近部落進行征服,他所在部落控制的范圍逐漸擴大,為了方便管理日益增大的領地,大禹將這些地方劃為九州,不過《山海經》中對此事的記載則是認為真正推動劃分九州之人其實是天帝,“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其實,《山海經》(多為戰國、漢朝時期作品)關于“九州”的記載并不是最早,最早的記錄出現春秋時期,很多專家認為出自《尚書·禹貢》:“禹別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禹敷土, 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九州一出,便此后被代指中國。那么,九州具體是指哪九個州? 關于九州的劃分,不同典籍當中,劃分也是不同的。 《周禮》中記載的九州劃分是中原黃河流域一帶為中心,按照各個州所處的方位分為九州并且命名,但是對于每個州的地域并沒有明確的界限,每個州具體是哪些地方也就不知道了。 比《周禮》成書晚一些的《呂氏春秋》中有九州的具體控制板范圍,而它所參照是各個諸侯國的勢力范圍,大家都知道春秋戰國諸侯爭霸,邊界不明,說白了具體指什么地方沒有太大的參考性。
真正關于九州地域劃分的記載,歷代被人們認同并使用的依舊來自《尚書·禹貢》,在這篇古籍中對九州的劃分記載頗為詳細,《呂氏春秋》對于九州名稱記載與《禹貢》有差異,《禹貢》中記載大禹劃分的九州具體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 九州具體指哪些州已經十分清晰,那么,我們下面就來說一說《尚書·禹貢》中每個州的控制范圍。
冀州:九州之中面積最大的地方,東、南、西以古黃河為界,大概包括現在山西省、河北省西部、北部,河南省部分地方,很多人認為冀州包括后來被稱為并、幽、營的三州之地,也就是還要河北、山西往北,輻射到內蒙古和遼寧部分地區,實話說,當時以大禹部落的能力還打不到那么遠的地方去。 兗州:指濟水與古黃河之間,地方相對狹長,包括現在山東的菏澤、濟寧,河南的商丘,安徽的淮北、宿州、亳州。 青州:泰山以東至渤海之間,山東現在還有青州,然而不可同日而語,九州中的青州雖也在現在的山東境內,但是橫跨山東多個地級市,比山東半島更廣。 徐州:泰山以南,淮河以北,東至大海,包含現在江蘇北部、安徽北部以及山東南部。 揚州:淮河以南,東南至大海;揚州這地界就大了,東南沿海一帶都應該屬于,但是考慮到《尚書》成書之時以及大禹劃分九州的時間,東南沿海一帶有各自部落,故而揚州所指代的地方實際應該還現在的蘇南、浙北一帶部分地區。 荊州:荊山以南,衡陽以北;荊山在現在湖北的漢水以南,包括現在湖北、湖南兩省絕大部分地方。 豫州:黃河以南,荊山以北,華陽以東,由于地理位置居于九州之中,故別稱中州,從河南省簡稱“豫”這一點咱們就能看出,豫州所指地區現在河南大部分地區,這一塊區域其實就是華夏先民們主要繁衍生息之地。 梁州:華陽以西,黑水以東,黑水經人考證是嘉陵江上游的一條支流,在在陜西省鳳縣匯入嘉陵江,故而最早的梁州應該僅指陜南地區。很多人認梁州包括現在云貴川多地,其實只要想一下就覺得這種說法站不住腳,以我們四川為例,在秦軍進入巴蜀之地前,巴蜀文化是完全獨立于中原文化,就算在三星堆出土物件有一些中原文化的痕跡,那也僅僅是有文化交流而已。 雍州:黃河以西,黑水以東,至少包括現在的陜西中部和北部,可能還有甘肅、青海部分地區,畢竟這個時候的雍州還不是秦朝之時,不會指現在西北大部分地區。 看完九州大地的名稱和區域,大家是不是覺得九州州名個個都很熟悉,但深入到具體包括哪些地方,可能就和很多人印象中有區別了,在區域所屬中,有一些是大家公認,有一些則是小佛自己的看法,歡迎大家拍磚討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