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情況下我們都會覺得,一個人如果有了煩心事和痛苦,必須講出來,有個傾訴對象,被別人開導一下,大概情緒會好一些。我想這并沒有什么錯,然而在這個問題上,尼采卻有不同的看法。 人生在世,遭受一些不順之事,大概在所難免,生活如波浪,起起伏伏,也是一種常態。每遇不順遂之事,埋在心里,還是說給人聽,這其實都可以,區別在于,你自己是個什么樣的人。 如果你不吐不快,非說不可,那還是說了好,不然憋屈之感會很深,假若你是內斂持重之人,大概就沒有非說不可的道理,每個人的承受力和心理建設,是不一樣的,性格的異同,也千差萬別,有時我想,我們可能永遠無法揣測到別人,幾十億人口,就有幾十億顆心,每一顆心,都是獨立的存在,都難于一樣。 依著這樣的情緒,我們能引入尼采所言的這段話:
我以為尼采一定是一個自視甚高的人,不然難以講出此段話來。問題的核心在于,每個人都難于被人理解,盡管他們可以聽你說話,聽你訴說,但是他們只能用平靜的眼光,平庸的看著你,聽你嘮叨,然后與你給出一個千篇一律的安慰,僅此而已。 不可曲解尼采的用意,他也并非完全拒絕向人訴苦,作為一個強調個人獨特性的人,尼采把自身能否遇見思想上的知音,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而在他的思維中,知音,也不過了解你比別人多一些,但不至于到了完全與你思想融通、惺惺相惜之境界,那么,即便這樣,還是不合尼采的意,他是不滿意的。 尼采的要求有些高,追求一種完美的理解,這很難辦到。他強調一種獨特性,你的人格,你的個性,連同你的痛苦,都是獨特的,你有你的軌跡,歷程,以及由此而來的痛苦,這怎么能為外人可知呢?根本不可能,所以從本質上看,尼采是消極的。 尼采認為一個人無法知曉另一個痛苦的全部,源于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主觀上講,另一個人智商、對你熟悉的程度、他的認知、他關心你的程度等,都成為了解你痛苦深淺的因素之一。客觀上講,即便對方是個聰明無比、對你關心十足、真心實意的人,畢竟還是另一個個體,這種無法否認的客觀存在,就決定了所有人的痛苦,都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 如果別人不痛不癢的安慰你幾句,以示同情,尼采寧可不要,因為他覺得貶低了自己的價值,這從一方面看,有些執拗,另一方面,也能讀出尼采與眾不同之個性,哲學家的痛苦,大概就從此處來的,哲學家的語言,可以思考,不一定值得仿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