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燦爛輝煌,上下五千年悠久歷史,智慧的祖先給我們遺留下很多寶貴的精神和物質財富。期間,由于朝代更迭和戰爭的需要,產生了很多軍事有關的兵法著作,其中,《孫子兵法》應該算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個了。 《孫子兵法》是春秋末年間,齊國將軍孫武編寫的一部軍事論著。在這部兵書中,科學的論斷了'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至理名言,揭示了正確指導戰爭的規律,至今仍是真理。其中中關于作戰方針、作戰形式、作戰指導原則等的論述,都是以'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這一思想為基礎的。兵法共分始計篇、作戰篇、謀攻篇、軍形篇、兵勢篇、虛實篇、軍爭篇、九變篇、行軍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間篇共十三篇。論著樸素地揭示了戰爭的若干客觀規律,被譽為'兵經',在世界軍事史上也占有突出的地位。孫武本人也被后人譽為‘兵圣”。 說到這里,相信有的小伙伴會問,里面怎么沒提到《三十六計》呢?其實呢,《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都是根據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斗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遺產之一。三十六計講的是戰術,孫子兵法講的是戰略,在戰爭中戰術是要服從戰略需要的。另外《三十六計》成書于明清時期,時間上要遠遠晚于《孫子兵法》,其作者已無法考證,它是集百家兵法所長合成的一部獨立的兵書,它與孫武的《孫子兵法》都是比較完善的兵法,屬于統一的兵法體系。但兩部兵書的作者并無關聯,它們都是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結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