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話小青龍湯 末流郎中 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來自于道家的說法,可見仲圣論廣湯液時,取材面還是比較廣的。仲圣書里有大小青龍,“龍”在中國文化概念里,是行云布雨之神。這個行云布雨,于人身而言,就是個發汗過程。所以小青龍湯作為解表發汗之劑是無疑的。 在仲圣書中,小青龍湯在這個《傷寒》里,出現過二次,在《金匱》里出現過三次。 為了嚴謹起見,還是把條文錄下來(宋本為例): 《傷寒論》第40條:“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p> 《傷寒論》第41條:“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第35條:“咳逆倚息不得臥者,小青龍湯主之?!?/p>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第23條:“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p> 《金匱要略·婦人雜病》第7條:“婦人吐涎沫,醫反下之,心下即痞,當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龍湯主之。涎沫止,乃治痞,瀉心湯主之?!?/p> 綜合看來,外寒內飲是一個共同點,而各種各樣的證候,只是外寒激活里飲的結果。干嘔、發熱、口渴、咳喘、利和不利、小腹滿或噎這些,只是病機誘導出的必然或或然的癥候。 這個方從古今諸家到中醫教材,都說得很明白。五版方劑學說,此方功用為解表蠲飲,止咳平喘。其主治為:風寒客表,水飲內停。見證多為惡寒發熱,無汗,咳喘,痰多而稀,或痰飲咳喘,不得平臥,或身體疼重,頭面四肢浮腫,舌苔白滑脈浮者。 這個說的還是比較準確公允的。 接下來教材說,麻桂為君,干姜細辛為臣,五味子芍藥半夏為佐,甘草兼備佐使之能。并且教材引用了《金鑒》的說法,認為小青龍是麻桂二湯合方,去大棗,以其性泥,去杏仁以其無喘(若有則加之),去生姜以有干姜,若嘔者仍用。佐干姜細辛,極溫散使寒與水俱從汗解。佐半夏是逐飲,以清不盡之飲。佐五味收肺氣,以斂耗傷之氣??蕜t去半夏加花粉,避燥以生津。若微利與噎少腹滿,則去麻黃,遠表就里。加附子呢,它可以去噎散寒以止噎。加茯苓以利水,以除微利少腹滿。 個人不敢非議前賢。但讀方時有個不同的感覺。曾經想過,麻黃附子甘草湯和麻黃附子細辛湯的法式。莫非麻黃細辛之外,芍藥干姜甘草五味子桂枝是一伙的呢? 陳修園夫子曾經說,小柴胡去姜棗和人參加細辛干姜五味子為久咳神劑,雖然不是十全十美,但是還算比較高效。并且還有其它的醫家認為,這個細辛干姜五味子合起來,是個穩定高效的法式。覺得是個高妙的溫化痰飲的方式。 仲圣原方里,有苓甘五味姜辛湯,苓甘五味姜辛夏湯,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湯,苓甘五味姜辛夏仁黃湯,四個方里,都有細辛干姜五味子甘草這四味藥,這絕非巧合,其中有深意存焉。 比如,苓甘五味姜辛湯,它主治的不外乎是里虛寒無表證,咳而胸滿,口不渴者。大旨是溫化痰飲,針對太陰里寒。至于茯苓,不過是協助細辛干姜五味子甘草削弱病勢而已,它和甘草守中利濕罷了。因此,細辛干姜五味子甘草實為主腦也。 陳修園夫子那個小柴胡去掉人參姜棗加細辛干姜五味子,里面也有細辛干姜五味子甘草這個組合。莫非他老人家也是“蓄謀已久”呢? 回過頭來看小青龍湯。除了這個細辛干姜五味子甘草以外,還有麻黃桂枝芍藥法夏。麻黃桂枝,是麻黃湯的主腦,桂枝芍藥,是桂枝湯的主腦。這就綜合了這個麻黃湯開表,桂枝湯解肌和營衛的功用了。這樣講,好像說得過去。而在麻桂芍三藥里面,相對麻桂,芍藥就是個幫助功能了。至于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那就是個佐助功能了。作為使的呢?只能說是甘草了。因此我個人如此看待,麻桂為君,細辛干姜五味子甘草為臣,芍藥半夏為佐,甘草為使。以麻桂開表寒,以細辛干姜五味子甘草,守中化痰飲,以芍藥和血,半夏降逆化痰,血和則痰飲皆去,甘草守中并運四旁。 歷來的醫家有很多把這個小青龍湯用得很好的,把它推崇為治喘神劑。對于新發之病,治之甚捷。對素體有疾的發作者,作為治標劑還是很神效快捷的,得效中病后就得改方法,緩治緩療了。 關于這個小青龍湯,改良的前輩很多,比如李可和張錫純先生。 李可的小青龍虛化湯,麻黃、桂枝、蟬衣、芍藥、炙甘草、附片、干姜、五味子、細辛、半夏、人參、茯苓、炙紫菀、炙冬花、殼白果、生姜、鮮竹瀝。這個方是小青龍湯的基礎上,加人參茯苓四逆湯,再加炙紫菀、炙冬花、殼白果、生姜、鮮竹瀝。這個方用得好是很見效果的,真的是個創舉。但是李老用藥,方量都比較大,須素有修為的中醫臨床上斟酌使用。 因為小青龍在臨床上駕馭不容易,張錫純先生創了一個從龍湯。龍骨、生牡蠣、生杭芍、清半夏、蘇子、牛蒡子,這個方呢,也很好,可以治外感痰喘,服小青龍湯,未全愈或愈而復發的情況。這個從龍湯呢,有時很好,也有不好用的時候。但仍然不失為一個創舉。喘病難治,還真沒有人敢吹牛皮。 小青龍湯治外寒內飲的咳喘,那么還有一個方子,治外寒內飲膈熱的,叫定喘湯,方歌:定喘白果與麻黃,款冬半夏白皮桑,蘇杏黃芩兼甘草,肺寒膈熱哮喘嘗。這個定喘湯,其實很好用,臨床效果很不錯的。 一個外寒內飲,一個外寒內熱,看起來好像不搭邊。其實,外寒內熱,里面也是有痰飲的,并非沒有。而痰飲久郁,由于肺本身特殊的生理結構,里面也是有郁熱的,就算是寒飲,不過是寒飲為主,里面還是多少夾了一點郁熱的。所以小青龍里有時會考慮到加點石膏。長沙本的《傷寒論》好像原來在何鍵手上,那里面有個小青龍湯加石膏,用于外邪內飲相搏兼有邪熱。這個理解起來不難。所以,只要外寒內飲的患者痰涎清稀如水,可以考慮加點石膏。比如酒客,煙客反復發作的,都可以考慮使用。個人認為,我們中醫對象的認識很好,但是西醫解剖學也給我們觀察內象,進一步探尋生命本質提供了幫助。 關聯性的藥方,還有一個射干麻黃湯,這個方出于《金匱》,是個和小青龍相類的外邪內飲的治劑。不過區別在這個方對應的證候側重于上氣痰鳴。它不是有一個“喉中水雞聲”的提醒么? 厚樸麻黃湯呢?厚樸、麻黃、半夏、杏仁、石膏、五味子?!镀諠健芬吨改戏健罚髦纹⒖?,咳則右脅下痛,引肩背痛,甚者不可動,動則咳,惡風脈浮。 其實呢,雖然五臟六腑皆令人咳,但是總不能離于肺。我們先不管它所謂“脾咳”,仔細看,麻黃杏仁石膏,就是一個麻杏石甘湯去了甘草。杏仁配厚樸呢?《傷寒論》里有一條:“喘家作,桂枝加厚樸杏子湯佳”,可見杏仁厚樸合用,它能治喘家作,能平喘。還有個五味子,斂肺氣,不使過泄。半夏呢,燥濕化痰。厚樸麻黃湯,看起來就是肺中郁熱,胃氣不降罷了。 所以小青龍湯,小青龍加石膏湯,射干麻黃湯,厚樸麻黃湯,定喘湯,在新的世情和病譜面前,合方使用真的是大有用武之地。當然,你未必要全拼,拼意就可以了,加味也不妨礙。我個人對大方小方沒有啥看法,能夠治病就行了。 今人體質,鍛煉不夠,我們用小青龍湯時,一個要注意原方后的文字指導,一個要注意加一味補腎藥,再加個靈磁石。生病的很可憐,治病的也不容易。認真權衡總是好些。當然我是庸醫,明醫讀到這里時可能會笑。這也無妨,誰叫我是庸醫呢? 末流郎中謹上 本公眾號歷史消息查閱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