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鍇 上海艾方資產管理公司總裁兼投資總監 A股的投資人總是更愿意相信股神的存在,而不愿意相信根據科學模型回測出來的結果,即使對于量化基金取得的實盤業績,仍持有懷疑態度。經常遇到的情況是,講得一手好故事,卻難以真正將其轉化為是會的投資回報。主觀與量化投資之間的區別是什么?該如何擇優取舍,做好市場決策? 2018年A股的慘烈熊市,讓許多人深感處于不確定的牛熊轉換周期,除了收斂貪婪和恐懼的心理,或許還應調整投資節奏和方法。近期,造就特邀艾方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總裁及投資總監蔣鍇來陸家嘴金融午餐會分享: 什么是量化投資? 從方法論的角度來說,量化投資就是利用統計學、數學的方法,以大量歷史數據為依據,構建投資組合策略模型,對金融市場里大量的數據進行分析,在里面尋找到一些普世性的、可持續的規律。 這些規律,它在未來的市場里面是會重復的。只有這樣,我們找到的這些規律才有意義,如果我們只是去解釋過去,其實沒有意義。 傳統量化投資一般使用上市公司基本面財務數據,市場情緒數據,分析師一致預期數據,技術指標等數據,分析數據的方法也由傳統的統計學方法,進化到各種機器學習的算法;更前沿的量化模型使用一切可以獲得的大數據,如互聯網上的數據,可穿戴設備采集的數據,衛星航拍的數據。 那么它有哪些特點呢?
從過去這些年的經驗來看,我認為A股市場的體量、交易制度與投資者結構特別適合量化選股。 盡管A股交易時間每天只有4個小時,但成交量及總市值卻穩居全球前三,2015年牛市期間,甚至是全球成交量最大的市場,即使市值較小的股票也具有不錯的流動性。這為量化策略降低了沖擊成本。 目前A股市場有近4000家上市公司,選股空間巨大。投資者仍以散戶居多,機構占比不高,相比于成熟市場,市場有效性差,出現錯誤定價的機會多。另外,由于A股的波動比較大,波動越大,則偏差越大。而量化投資就是通過捕捉市場的定價偏差來獲取收益。 量化基金具有較高的風險收益比 量化基金在牛市里能增厚收益;而在歷史上的股災或市場大幅波動期間,能有效規避風險;通過大顆粒長周期的β(擇時),能有效規避10%以上的波動。相比主動管理,量化策略的波動率更小。
β是指數波動帶來的收益,是衡量一個投資組合相對整體市場的波動性指標。簡單說,β為1的投資組合理論上會有和大盤指數相同的波動幅度,因此,β所引申出來的一個意思就是大盤表現帶來的回報。 α則是超過指數波動的超額收益。那么如何通過獲取α去實現跑贏指數呢? 另一個就是短期因子,系統性的總結內部和外部分析師的一致預期,提前布局,捕捉市場對分析師預測的反應;通過交易形態判斷市場投資者情緒,把握股價的波動機會。 最后一個日內因子,顧名思義就是關注日內價量的變化,通過捕捉大資金在交易中留下的痕跡,獲取穩定的α。 2019年投資展望:量化投資在資產配置中的價值
所以也有信心,在未來的投資過程中,量化投資能夠陪著我們一起走過春夏秋冬。 文字:小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