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稷山文苑歡迎您 * 中國散文會會員 張發民 中國文圣孔子,武圣關公,關帝廟坐落在山西運城古稱解梁的解州鎮,這里是全國最大的關帝廟,盡管全國有數以萬計的關帝廟。由于久有頭枕洛陽,身臥當陽,魂歸故里的傳說,再加上關公故里常平家廟和祖墳,所以一千八百多年來這里屬于三界伏魔大帝的根。它創建于隋初,約公元589年左右,重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歷史上重修過三十多次,完全仿照宮殿式建筑,中軸線對稱,尤其是春秋樓,懸空具有賓主互朝作揖和互相盼顧之勢。是華夏民族建筑史的一絕。 關帝廟保持比較完整,是人們對關帝忠義仁勇,誠信和諧的尊敬,連八年抗戰殺人不眨眼的日寇初時炮轟過,但不知炮彈飛到哪里去了,后來一聽是關帝廟,便十分恭敬的門列兩隊敲鑼打鼓地不敢貿然而入和放火搗亂。文革中破四舊的紅衛兵,由于國家級文物也沒有敢破壞,后期盡管破除迷信,但關帝廟仍有游人。我曾隨鹽化局宣傳部組織的書畫培訓班,在里頭整天寫生,學壁畫,這里是我記不清去過多少次的地方。因為每去一次就有一次新的變化與感受,特別是那年陪中國化工部李士忠部長及中國化工作家協會,化工報記者們到此拜游。認真地看一遍出來后,李部長十分遺憾地站在門口說:“我記得哪里曾有三界伏魔大帝幾個字,今天沒有看見,十分不甘心的。”于是我們又進去重新開始看,又到門口沒看到,無可奈何正準備走時,忽然抬頭在門牌坊柱子上看到,李部長高興極了,用手指著連連說:“好,好,好,總算是看到了,親眼看到了,便了了一樁心愿,這下可以放心上車回去了。” 近來河南許昌關公網站的關志杰站長給我寄來了一套六冊的關公文化資料叢書,看后覺得很珍貴,尤其是見到了宋代朱熹《辭·曹贊》中“舍天下之廣居,力天下之正險,行天下之大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志謂大丈夫,此之謂關圣帝”這樣的詞句曾多次念記,竟是為關公精神而寫,心潮澎湃之余。便決定再次去關帝廟。運城去解州很方便,坐公交車半個小時就會到。 明太祖朱元璋《圣父廬墓終表贊》詩為:“墓畔清泉誦,廬邊芳草香。天半白鶴翔,嗚呼一圣父。”具體明朝的開國皇帝去沒去過中條山圣祖墓歷史沒有記載,從詩的內容應該是拜謁過,一路上我思緒萬千,不由得記起宋代詩人陸游《詠史志》中,顏良文丑知何益,關某張飛死可傷,等是人間另為將,泰山寧比一豪芒。就連日本詩人也在《詠關羽》詩中有:“萬敵吞來威氣豪,旌旗所向逐風逃,電光一閃兵皆死,震動青龍偃月刀。” 解州關帝廟,南臨巍峨秀麗的中條山,北靠萬傾碧潑的運城鹽湖,廟院北長700余米,東西寬200米,右邊面積14萬平方米,各種殿房200余間,里邊松柏蒼桑,氣勢恢弘,一派皇宮帝王氣派,難怪詩人兼書畫家文征明在《無題》詩中寫道:“陣云不散昔年雄,砷戰江山在眼中,伏臘幾曾虛祀事,兒童三歲也知公。” 帶著《三國演義》作者,明代詩人羅貫中《無題》詩:“人杰惟追古解梁,士民爭拜關云長。桃園一日兄與弟,俎豆千秋帝與王。氣挾風雷無匹敵,志垂日月有光芒。關公廟貌贏天下,古木寒鴉幾夕陽。”帶給我的美好情緒與思念,隨著走進大門的人群,便走進結義園。七月流火,滿園放香。天空晴朗,艷陽高照,新修的花池亭臺,配合充滿生機一片新綠叢中的鳥語花香,每天都有無數的游人在盡情地欣賞這里的優美風景,帶著崇敬的心情和向往的迫切在古老建筑和燦爛文化上追慕忠義仁勇誠信和諧,時而俯身拾級,時而漫步磚徑,穿過放著關公一生模型的沙盤,跨進三結義牌匾下的門坎。一路上看著挺拔蒼翠的千年古柏沉浸著如醉如癡的觀覽中。來到西邊巨大的威震華夏的巨型木牌坊前,看到重檐的四角高挑著給人凌空欲飛的感覺。在太陽的照耀下,光彩斑斕。整個造型像騰空飛起的巨龍,氣勢不凡,給人一種肅穆莊嚴之感,不論從哪個方面看,都富有層次博大的感覺,多么讓人心曠神怡,不由得贊嘆關公文化的偉大與不凡。 過了結義園木牌坊,繞過下馬鐵柱,便到了琉璃九龍壁,隨后便到了中樓門,鼓樓門中間的東有文經門,西有武經門開闊的關帝廟大門,這里一字兒排開部將祠,崇圣祠和萬代瞻仰石碑坊,是人們紀念關公的部將周倉、趙累、王甫而建的。西有追風伯祠,胡公祠,配上千年古柏給人一種肅穆,崇正,嚴肅、追憶的感覺,讓人肅然起敬,多少游人在此細細地品味著三國故事。 從中間的大門進去,越過很高的門檻,就是戲樓的后宮,穿過演員出入的演古和古今兩門,便是戲樓,一幅“全部春秋”的牌匾懸掛在上頭。北面是寬闊高大的午門。午門是皇帝的居紫金城的南門。屋脊上有琉璃制作的獅子,龍頭等動物,游人或全家,或幾個朋友,在眼前照像,有的等著各種姿式,有的便是一派自然,但給我都有一番快樂的美感,一番特殊的情趣。想到幾十年匡扶漢室南征北戰的關公。如果看到今日享受和平的人們。會有怎樣的感受,而今天幸福的人們,如向會體會到當年作戰的艱辛和出生入死的膽魄。當今的國家領導人華國峰,江澤民都來過關帝廟,有的還題詞留念,多少文人學者從這里武圣精氣神寫出讓人感動的筆跡,古老的建筑成為培育華夏文化的精神家園,明代詩人李贄在《觀鑄關圣提刀馬像》詩中就留有:“英雄再出世,烈烈有暉光。火焰明初日,金精照十方。居然圍白馬,猶欲斬顏良,豈料入千載,又得見關王。” 御風徐徐,送來陣陣松香,仰望天空,晴朗如流,只有幾縷白云在廟檐上。把摸著石梯的滑梯,凝視著莊嚴而肅穆的眼前,東面精忠貫日,木牌坊與西邊大義參天牌坊相對稱中。穿過午門神畫像,看過西墻上的關公一生壁畫情節,便來到了御書樓。 據廟碑記載:康熙四十二年十一月初九,玄燁圣駕西巡,途徑解州,親臨廟中拜謁關帝,撥銀兩讓修復關帝廟,并留下御筆楷書“義炳乾坤”,金匾一方。到乾隆27年,為紀念爺爺康熙帝,將八卦樓改為御書樓,現在的《萬代瞻仰》為書法家龔浩所寫。 為研究關公的神靈問題,我特地由福建關帝書畫院林耀勇院長郵寄來了世界關公文化促進會常務理事,福建東山縣政協副主席劉小龍先生寫的《海峽關帝傳奇》,而且我注意到關公威震華夏后,已是名揚當時的三國,在關興追殺潘璋時,來到一供奉關公像的農家中安息,后潘璋進門時便看到關公顯靈,急待走時被關公殺死供到關公像前,后每次顯靈呂蒙、曹操、劉封、傅士仁等仇人一個個被除掉,查到近代,故鄉仍有許多關公顯靈的事例和助人成事全能神的記載,尤其是抗戰時許多地方留有佳話,就連二戰時有名的戰役日本與美國作戰的珍珠港事件,也有關公顯靈救出華裔士兵61名的事實。 午門前的石階上摩肩接踵地擠滿了人,我身旁幾位外國朋友望著匾聯,輕聲交談著,雖然言語不通,但我從流露出來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們對中國的這位三界伏魔大帝也懷著深深的敬仰之情與崇拜之心。因為關公文化已經涉及到世界上126個國家和多個民族與地區的敬仰。關公不僅是個匡扶漢室,而且他和他的三個兒子,關平、關興與關索,也在歷史留名有感人的事跡,可以說,關公的一家也和楊家將一樣,與毛澤東一家人為革命獻身而光彩照人。多年來關公的忠義仁勇、誠信和諧已經引起全球共鳴,在科技文化無比發達的今天,這位神靈越來越受到人民的敬愛。抬頭可見“絕倫逸群”巨匾高高聳立,這是諸葛亮對關羽的評語。由孔子門徒顏回第75世子孫清朝官員言如泗所修方世時所書。引起多少人共慕敬仰的關公。真所謂:一脈傳忠義,萬眾拜圣賢。 上了崇寧殿的平臺,正殿前有張紫銅供桌和一個大青銅香爐、香爐旁有一對仰頭長鳴、三百斤重的鐵鶴四周有抱不住的蟠龍石柱26根。周圍有回廊22間,殿內有關公塑像,頭戴冠冕,身著龍袍,面南坐于曖閣正中,好像正在聚精會神地考慮著民間的事。面前的香案中,有跪拜的,有排隊等待的,人們到此便有了耐心,因為想到了關公神靈保佑,心態得到了平衡。看到此景,我想,我們中華民族自古就有尊師重教,德孝傳世的優良習俗,如果能把關公文化發揚光大,五千年的文明會延續得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我們的社會何愁不和諧。繞過去,便是右宮南門,是圣母殿和嗣圣殿的遺址,這是解放前國民黨軍隊燒毀的,后改為花園,透過氣肅千秋的木牌坊,春秋樓就突兀眼前,西有刀樓,東有印樓,這是關帝廟的核心。仰面看是一座引人注目的宏偉建筑,懸柱26根,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周圍有回廊22間,沿著36階梯上到二樓。四周是108個隔扇樓的鱗經閣內塑有關帝捋須觀春秋的座像。居高臨下從樓上往下看,古松的姿態清秀挺拔,長得如此高大,連太陽都顯得有些小、它們根枝錯盤,奮發挺立,給人一種向上、有力、蒼勁、不屈的感覺在我心中油然而生。噢,我想到關公精神,這里的古柏綠得多么可愛,給人以希望和啟迪。據說荊州當陽的松柏變形得沒有頭,這可能與關公的精氣神也有關系吧! 古樸蒼桑,多美的樓臺亭閣,這不僅是勞動人民的藝術創造,而是體現對關公的人格的敬仰,沒有多少美化裝飾,沒有多少頌詞藻曲,但它有的正是我最喜看和最寶貴的自然樸素的精神美與堅韌不拔的追求美。 春秋樓前,我與管理人員談到關公顯圣的事,有幾個頓時來了興趣,紛紛湊上前來談起自己所聞所見的事例,無不贊嘆關公忠義仁勇和誠信和諧,約有一個鐘頭后,我便互相告別,走上甬道,一邊想到歷史是公正的。一個做了有利于人民的事,人民會永遠懷念他,歌頌他,盡管歷史有時會有些誤會,但是隨著歷史的進程終究會水落石出的。 望著關帝廟的郁郁蔥蔥,我想,我們中華民族以燦爛不朽的文化不就象這古香古色的棵棵古柏林一樣萬古長青嗎?關公文化愈演愈烈,不正說明這力量能不斷發揚光大,戰勝邪惡與愚昧嗎? 連著右門是近年開辟的關公御園,是人們欣賞,觀摩,休息和思古的地方,這里亭臺曲迂四周有演義場,柱子上有各地對聯,還有喝茶和詩詞休息亭,假山和小橋流水,還有隨廊所繪的關公之外的三國故事圖案,讓人們游覽中有所啟迪,最后再由右門的旅游產品出去走上歸鄉之路。 太陽西斜,我在御園中徘徊,我的心還沉浸在三國故事的優美圖案中,多年來我崇拜關公,學習關公和書畫關公,已經游了一遍的許多人到魚池邊去欣賞,去談論,去進行花草樹木的觀看與評論,我走過曠地,下臺階,繞小亭,看著各種樹木籠罩的深蔭,看著懸在各處的對聯,這些風格襯托出整個御園的文化風景,寫盡了關羽的品格、氣度、情操和功德,寄托了歷代人們的敬仰和思慕。至于那些花紅的、綠的梁雕與廊彩,詩賦壁畫,文物陳列,也看過多少次了,不大再引起我的興趣,卻愛上了一首詩,那是詩圣李白的《贊》。詩為:威靈不著,帝德宏深。浩然正氣,塞乎乾坤。允文允武,古貌古心,志抉漢鼎,斬曹滅孫,春秋上口,忠孝絕倫,三分猶懺,未了生平。 覺得筆墨之間流淌著李白對關帝的贊美達到了入木三分,那遺風和氣韻,那時也激起了我的詩意,可惜天氣太熱,也想此時寫些什么,但還是癡癡迷迷的在廊邊的階邊上,一邊回味著李白的每一句詩韻。 夏日的熱浪令人昏昏欲睡,看到御園中的梅蘭竹菊四君子,想到梅花斗寒,蘭花幽香,青竹高雅、菊花潔傲,便不由的心花怒放。看到身邊人流如潮。此情此景,把我的思緒又仿佛帶入了桃園結義的遠古情思之中。 河東雄獅起舞,運城巨龍飛騰,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滄桑正義的力量難以忘懷,仗義執言,見義勇為,取義舍利,無私奉獻,一切良好的行為都如習習清風,給后人留下了生生不息的感動,孝德的芳馨。我想人到中年人生也走向成熟,辛勤的耕耘將獲得豐富的收獲,人們常說,有幾分耕耘就有幾分收獲,只要不斷堅持前行,過程既是希望,就是美。此刻,有一種力量隨夏日的熱氣正悄悄地升騰溢出,有一種感動正從我的心里緩緩涌動——正氣,等我站起身,邁著穿著普通老北京塑料鞋,走過那彎的小路,我覺得有一種精神在鼓舞著我,正在走向長長的人生路。 一日訪古,一天辛苦,一路探索,一生收獲。 我不由得想起我以前寫的一首《沁園春·關帝廟》英雄蓋世,忠義仁勇,魂歸河東。看三祠聳立,牌坊垂青,名匾高懸,歌得頌功。塑像神姿,名冠群英,祥云綠柏,瑞氣榮,精氣神,立抉漢英明,千古稱雄。 歷史倍受尊崇,引四海瞻仰華夏傾,看解梁氣派,古碑崢嶸,歷史排列,彩繪歷程。代代相傳,年年有唱紅。地動山搖,鬼神晾。稱武圣,為河東大地,爭光添情。 中國散文會會員 張發民 2014年夏于河東關公故里 ——發刊制作:薛前發 稷 山 文 苑 顧問 李駿虎 李云峰 鄭天虎 發刊制作 薛前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