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金代皇統二年(1142年)的稷山大佛寺位于山西省運城市稷山縣的高崖之上,寺內供奉一尊高20余米、寬6.7米的土雕佛像,位居龍脈之沖要,素有“一佛鎮三縣”(稷山、新絳、河津)的美稱,被譽為"天下第一土雕大佛"。 進得山門拾階而上,正前方為供奉彌勒佛的天王殿,兩側對稱的鐘樓和鼓樓在明朝時就被譽為稷山八景之一。 天王殿內的四大天王神像容貌莊嚴、栩栩如生,是難得一見的元代雕刻珍品。四大天王是佛教二十諸天中的四位天神,也被中國佛教徒們當作象征“風調雨順”的神仙供奉。 注意四大天王腳下踩的小人。據說人類的四大欲念是“酒色財氣”,為了克制這種邪念,四大天王腳下踩著分別代表“酒、色、財、氣”的四類人物,象征著無邊佛法為眾生驅除邪念,引導人們走向正途。 大雄寶殿內供奉一尊依崖而雕的巨大土佛,雙目平視,面帶微笑,佛像左手下垂扶于左膝之上,右手上舉呈“說法印”。參觀者在如此巨大的佛像面前,敬畏感由然而生,時間也仿佛在這一瞬間凝止。 據《稷山縣志》記載:元至正七年(1347年)“地裂水涌,崩城陷屋,但大佛無恙”;明嘉靖年間山西八級地震“稷山縣城垣盡毀,大佛無恙”,稷山至今共發生過18次地震,但大佛巍然屹立,完好無損,顯然已不能用運氣來解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