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水云初靜 俗話說:禍從口出,病從口入,我們的蘇東坡蘇大學士就是“禍從口出”的典型案例。 禍從天降 宋神宗元豐二年(1049),蘇軾為躲避朝廷中央圍繞“王安石變法”的是是非非,繼續留在地方任上,這年四月,他帶領全家老小知任湖州。 在此之前,蘇軾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擔任行政首長,得到老百姓的大力擁護,政績卓然。來到湖州,蘇軾有了以前的經驗,更是信心十足,要在新的地方,做出新的政績,造福百姓,報效朝廷。 正當蘇軾想大展拳腳的時候,一場天大的禍事陡然降臨。 當時,朝廷中御史臺的司諫官大都屬于王安石支持“新法”一黨,他們想打擊“舊黨”人士,才名遠大的蘇軾便首當其沖,成了他們第一個重點打擊對象。 他們從蘇軾的詩文中挖掘,羅列所謂的“諷刺朝政”,“愚弄朝廷”的詞句,制造了赫赫有名的“烏臺詩案”。 蘇軾既然犯了案,當然要被抓捕入獄,可此時的蘇軾身在湖州,距離京城千里之遙。宋神宗便派人快馬加鞭去湖州捉拿蘇軾。 蘇軾的好朋友,宋神宗的姐夫駙馬王詵首先得到了消息,他火速通知離他比較近的,在南都任職的蘇轍。蘇轍大吃一驚,立刻派人飛馬奔赴湖州通知蘇軾。 好在,蘇轍的人快一步先于朝廷的人通知了蘇軾。 蘇軾嚇得六神無主,躲在后堂不敢出來,后來還是代理知州祖無頗說:“事已至此,躲也躲不過去,總是要出去面對的!” 蘇軾才戰戰兢兢地出來,兩名士兵上前將蘇軾五花大綁,拖出府衙。蘇軾的夫人王閏之和一家老小哭天搶地。 此時的蘇軾反而鎮定下來,想起了詩人楊樸的老婆在他被招去見宋真宗時為他寫的詩:“且休落魄貪杯酒,更莫猖狂愛詠詩。今日捉將官里去,這回斷送老頭皮。” 王閏之也知道這個故事,此時,蘇軾說:“夫人莫哭,你不如像楊樸的老婆那樣為我作首詩吧!”一句話逗得王閏之也笑了。 蘇軾在牢里一待就是就是三個多月,這期間,大兒子蘇邁一直為蘇軾送飯。他們約定如果蘇軾被定死罪,蘇邁便以送魚為信告訴蘇軾。 一天,蘇邁外出辦事,他托付朋友去給蘇軾送飯,朋友為幫蘇軾改善生活,做了一條魚送了去。 蘇軾一看大驚,心想自己是必死無疑了。他想想家中的妻兒老小,更思念兄弟蘇轍,不禁悲傷難抑,提筆寫下一首詩: 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與君今世為兄弟,又結來生未了因。(《獄中寄子由》) 當然,送魚的“噩耗”只是個誤會。蘇轍以及蘇軾的朋友們,甚至原來的“死對頭”王安石都出來為蘇軾說情,到最后還是《清平樂》中的丹姝曹太后出面,才保住了我們蘇大才子的性命,被判貶謫黃州。 貶居黃州 蘇軾攜家帶口來到了黃州,一大家子人沒有地方住,只好寓居在一家名為“定惠院”的寺廟中。 初到黃州的蘇軾還沒有從“烏臺詩案”的噩夢中走出來,他是迷茫的,惶恐的,膽怯的。 蘇軾一生才華橫溢,文采斐然,不但未能實現心中理想,報效國家,卻因詩文獲罪,真是禍從口出。 此時的蘇軾一定想起了父親蘇洵為他取名為“軾”的良苦用心,他記起了父親的教誨:“才華橫溢必然招人嫉恨,要學會掩藏鋒芒。”他甚至一度不敢再寫詩作文,就連寄給朋友的信,末尾也要附上“看完即燒掉”幾個字。 一天晚上,蘇軾一個人坐在定惠院的院子里,聽見一只孤雁鳴叫,蘇軾從失群的孤雁聯想到自己的處境,不禁有感而發,寫下了著名的《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此時的蘇軾雖然彷徨無措,但是蘇軾畢竟是蘇軾,他的樂觀主義精神是還在的,再說還有一大家子人需要養活,蘇軾也必須振作起來。 他向政府申請了一塊兒荒地,開始帶領一家人開荒種田,養活自己。他還為自己的這塊兒荒地命名為“東坡”,自己號稱“東坡居士”。并且,在“東坡”蓋了一間草房,命名為“雪堂”。 從此,“東坡雪堂”成為了蘇軾的精神寄托和精神象征。蘇軾在東坡種地,釀酒,研究美食,和朋友游玩,忙的不亦樂乎。 剛開始時,蘇軾不敢寫詩文,但是心中才思奔涌的蘇軾又不吐不快,于是他便算賬,寫菜譜,總之要寫。我們眾所周知的《豬肉頌》就是這時候寫的。 慢慢地蘇軾就忘記了自己是為什么來到黃州的,也又忘記了父親的教誨,他又開始寫詩填詞。 但是此時的蘇軾畢竟經歷了人生的大轉折,他已不再是那個恃才傲物的青年才子,生活磨難,人生歷練使蘇軾變得更加豁達,詩文也寫的更加曠達,比如我們大家都熟悉這首《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厥紫騺硎捝?,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一幫朋友結伴出游,忽遇大雨,山路崎嶇濕滑,朋友們都在抱怨,唯獨蘇軾不僅不急不躁,還大聲呼嘯誦詞,真是“一蓑煙雨任平生”??! 五年后,當年被“烏臺詩案”連累被貶嶺南的蘇軾的好朋友王鞏,被皇帝召回京城,路過黃州,來看蘇軾。 王鞏有一名侍妾寓娘一直陪伴在他的身邊不離不棄,蘇軾為王鞏是受自己連累被貶,捎帶著寓娘跟著吃苦,感覺心里不安,他問寓娘:“嶺南那邊煙瘴彌漫,環境惡劣,這五年來肯定不好過吧?” 誰知,寓娘微微一笑說:“此心安處,即是吾鄉?!?/span> 蘇軾心中大驚,感覺小小一名侍妾居然有如此見識,實在是不容易,于是大筆一揮,寫下一首《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此心安處是吾鄉”,這句既是蘇軾在贊美寓娘隨遇而安,又何嘗不是蘇軾自己的心態寫照。 貶居黃州的蘇軾雖然才人生過半,但是已經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少年成名,皇帝賞識,仕途順暢,牢獄之災,貶謫流放。 從初到黃州的“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到“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再到“此心安處是吾鄉”,蘇軾從蘇子瞻蛻變為蘇東坡,從一介書生質變為一代宗師,終于成為了我們心中笑看“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東坡居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