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桑效應 Hawthorne effect 定義:從霍桑研究中發現并提出有關被觀察者由于知道自己成為觀察對象而改變行為的傾向。 學科:心理學_管理心理學 相關名詞:展望效應 成就歸因效應 成就動機效應 來源: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延伸閱讀】 “霍桑效應”是一個心理學術語,又被稱作為“被試效應”,指“由于實驗對象對其被試身份的認知及態度而產生的實驗偏差”。 1924年,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組織有心理學家參加的研究小組,在美國西方電器公司霍桑工廠,開始進行一項長達9年的以生產效率與工作條件的關系為中心課題的系列實驗,試圖通過改善工作條件來找到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途徑。但結果出乎意料:無論工作條件(照明度、休息時間、工廠溫度等)改善與未改善,實驗組的產量都有所提升。“傳統假設與所觀察到的行為之間神秘地不相符合”,社會心理學家稱之為“霍桑效應”。參加實驗的工人意識到自己“被關注”,因而懷有以往所不曾有的歸屬感,無形中增強了整體觀念、有所作為的觀念和完成任務的觀念,勞動生產率得以提高。這一系列實驗中有一個“談話實驗”,即在兩年多的時間中,專家找工人談話兩萬余人次。規定在談話中耐心傾聽工人對工廠的各種意見和不滿,不準反駁和訓斥,并做詳細記錄。“談話實驗”使工人感覺到被關注,并能夠將內心的不滿發泄出來,從而感到心情舒暢,干勁倍增,產量大幅度提高。霍桑效應表明,影響生產效率的根本因素不是工作條件,而是工人的滿意度。滿意度越高,士氣就越高,工作效率也就越高。而高滿意度則來源于個人需求的滿足,不僅有物質需求,還有精神需求,即“被關注的需求”“被傾聽的需求”與“和諧融洽的小氛圍的需求”。 霍桑效應存在于幾乎一切社會領域,所帶來的積極影響隨處可見: 一個后進學生,由于教師的關心而感到精神振奮,學習積極主動,漸漸改變了自己的形象;一個后進單位,由于上級領導的重視,全體成員的積極性被激發,工作面貌煥然改觀,迅速摘掉了落后的帽子……當然,由于沒有考慮到這種效應而發生的失誤也不乏其例。我國許多領域都開展了對霍桑效應的研究,探討如何實現這種效應在工作中的積極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