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前夕,斯大林曾說過:中國沒有軍事工業,現在只要誰高興,誰就可以蹂躪她。這種充滿沙文主義色彩的評判,聽起來相當刺耳,卻是中國人不得不承認的殘酷現實。 到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時,中國軍備的全面落伍,在中日直接較量中驚人地展現了出來。 七七事變時的盧溝橋 全部中國海上力量不如一艘日艦? 一國的軍事實力強弱,歸根到底由綜合國力,尤其是工業生產能力來決定。且看抗戰爆發前中日雙方的一系列數據對比: 日本年工業總產值60億美元,中國13.6億美元: 日本年產鋼鐵580萬噸,中國4萬噸; 日本年產煤5070萬噸,中國2800萬噸; 日本年產石油169萬噸,中國1.31萬噸; 日本年產銅8.7萬噸,中國700噸; 日本年產飛機1580架,大口徑火炮744門,坦克330輛,汽車9500輛,戰艦52422噸,而這些現代化武器裝備,中國均無自產能力。 也就是說,當日本已緊跟世界潮流大踏步邁入機械化軍事時代之際,中國居然不能生產任何一種拿得出手的主戰兵器。 無論國家的經濟形態、技術形態還是軍事形態,日益西化的日本都遙遙領先中國整整一代。先以雙方海軍軍力對比為例: “七七事變”前夕,中國海軍兵員共約兩萬五千人,共有66艘艦艇,分為巡洋艦、輕巡洋艦、運輸艦、練習艦、魚雷艇五類,總噸位57608噸。 二戰時 日軍的重型巡洋艦 而截止到1937年6月,日本海軍兵員十二萬七千人,共有艦艇285艘,總噸位超過115萬噸。其中作戰軍艦約77萬噸。包括航母4艘(近7萬噸,總噸位,下同),水上機母艦2艘(約3萬噸),戰列艦9艘(約27萬噸),重型巡洋艦12艘(近10萬噸),輕型巡洋艦21艘(近11萬噸),驅逐艦102艘(超過12萬噸),潛艇59艘(超過7萬噸)。 還有練習艦、潛水母艦、布雷艦(艇)、海防艦、炮艦、水雷艦、掃雷艦數十艘,總噸位約13萬噸,以及修理艦、運輸艦、練習特務艦、測量艦、布雷艇、獵潛艇等配套艦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