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online 雜談]記得以前讀小學的時候,近視極為罕見,如果班上有同學戴眼鏡,還會被大家開玩笑,被叫“四眼仔”、“小眼鏡”。后來上了中學,近視比例明顯增多,直到上大學,眼鏡幾乎是人手一副。 據2018年有關數據統計,我國近視人數已經超過4.5億,也就是說,每3個人中就有1個人近視。特別是現在的學生群體,近視比例早已超過50%,大學甚至達到80%以上。面對近視大家都習以為常,可能已經忘了它也是一種疾病,雖然不痛不癢,但確實會對人造成很多不便。 手機電腦是罪魁禍首?其實還忽略了這一點 普遍認為,近視發病率如此之高,主要是由于這十年間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快速普及以及互聯網內容興起,導致人們每天都會花大量時間去觀看屏幕,并且伴隨著不合理的觀看距離和姿勢。 除此之外,還有兩個重要原因,一是遺傳,如果父母雙方近視且都在600度以上,孩子的近視發生率會大大增加;二是光照,這點下面詳細講,因為它是最容易被人忽視或者輕視的方面。 早在上世紀,學術界就已經證明遺傳會導致近視,但還有很多人的家族沒有近視病史,后天依舊患病,研究人員當時認為肯定是用眼疲勞所致。經過長時間的調查研究,這一觀點卻始終沒能得到證實。 后來,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花費5年跟蹤記錄500名視力正常兒童的日常生活,發現了戶外活動時間是影響視力的重要因素。同時,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通過對4000名兒童的長時間跟蹤研究,他們發現戶外互動時間越少的孩子,患近視的概率越高。 有一種假設指出,光照會刺激視網膜中多巴胺的釋放,它會阻礙眼軸的伸長,而眼軸伸長正是近視的根本原因。在動物實驗中,這一假設得到了一定驗證,光照強度更強的環境里,動物出現視力衰退的現象明顯更少。 結合這一理論進一步設想,人類從出現至今,有上百萬年時間都是在戶外自然光照的環境下生存,眼睛在這種環境下已經形成了一套發育體系。而進入電氣時代后,燈光大量使用,長時間呆在昏暗或者混亂燈光房間內,打破了眼睛的自然發育規律,最終眼睛難以適應多變的環境,容易引發近視。 盡管這一理論也沒有被100%證明,但我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在2018年6月發布了《近視防治指南》,其中便提到戶外活動時間與近視的發病率和進展量呈負相關,是近視的一種保護因素。因此,提倡在學齡前如幼兒園時期就開始增加戶外活動時間,有條件的地方鼓勵每天增加戶外活動1小時。 增加戶外活動一方面可以減少孩子看書看手機的時間,更重要的是可以讓孩子的眼睛接受自然光照,有利于眼睛正常發育。 好的光照條件,不能只關注亮度 增加戶外活動固然好,不過受制于學業壓力等多方面因素,長時間在室內用眼的情況一時半會兒還難以改變,所以如何提高室內的光照質量成為當下保護孩子視力的最佳手段。 回想一下,你身邊肯定有這樣的朋友,手機照樣玩、游戲照樣打,但他就是不近視,除了本身體質上的差異之外,很有可能是他在長時間用眼的同時也保證了良好的光照環境。畢竟我們的眼睛也沒有想象中那么脆弱,在合理的光照環境下用眼并注意休息,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近視。 好的光照環境,關鍵在于燈。常用的燈按照用途主要分為家用照明燈和專用臺燈,家用照明燈這里不多贅述,只提一點,盡量不要用家用照明燈這類光源作為學習或者工作的主光源,因為在很多參數上,家用照明燈是不太合格的,只適合照亮屋子和營造特定氛圍。 市面上臺燈種類非常多,有護眼臺燈、學習臺燈、睡眠臺燈等等,不用在意它們的名字,本質上都遵循一套體系。一款臺燈是否合格、是否護眼,要從光源種類、照度及照度均勻度、色溫、顯色指數、燈罩設計、藍光和頻閃這幾個方面進行考量。 光源種類:LED已成主流 臺燈常見的光源可以分為四大類:白熾燈、鹵素燈、熒光燈和LED。僅從光譜結構、顯色性來看,白熾燈和鹵素燈最好,其光譜連續,最接近于自然光,熒光節能燈其次,LED燈相對差一些。 正是因為白熾燈和鹵素燈光譜全,網上有一些商家用白熾燈、鹵素燈魔改出護眼臺燈進行售賣,我個人認為買這種燈風險比較大,白熾燈和鹵素燈發熱極大,而臺燈使用時往往離人比較近,特別是小孩兒不小心觸碰,必定會導致燙傷。另外,白熾燈色溫過暖,通常低于3000K。容易讓人產生昏睡感,不利于工作和學習。 LED最大的優點在于經濟性和環保性,同樣亮度下,LED燈的功率和發熱都明顯小于其他種類的燈,壽命也更長。現在主流大品牌燈具廠商基本都采用LED作為燈具的光源,研發和制造體系比小作坊肯定完善很多。 即便LED的光譜不如白熾燈那么全,但隨著技術進步,只要不是特別低端廉價的產品,都不會出現不夠用的情況。 照度及照度均勻性:最好選擇A/AA級認證 照度,是指單位面積上所接受可見光的光通量,簡單通俗理解就是光線夠不夠亮。照度均勻度,是指區域范圍內最大照度與最小照度之比,比值越接近1,說明光線在這個區域內亮度更加均勻。 相比亮度,我們往往容易忽視均勻度,仔細想想,誰能保證每次使用臺燈都正對著燈泡底下呢?大多數時候,我們使用的區域和臺燈有一定距離和角度,也有一定范圍。而眼睛會根據入光量來調節瞳孔大小,如果出現亮度不均勻,看書過程中眼睛會不斷調節瞳孔,很容易有疲勞感。 根據國家標準GBT-9473 2017 《讀寫作業臺燈性能要求》里對照度及照度均勻度的要求,臺燈是應該要滿足A級或AA級標準。滿足這兩個標準的臺燈發出來的光線不僅亮度足夠,而且照射在桌面上比較均勻,覆蓋范圍廣,這樣看書的時候才不會出現“一個區域亮、一個區域暗”的情況。 色溫:選色溫可調,3500~5000K最佳 前面提到,白熾燈色溫過暖,不太適合工作、學習。但也不代表冷光就適合,根據《建筑民用設計》中建議,夜晚不要使用高于4000K色溫的正白、冷白光燈具。 不過一般我們也不會將色溫范圍設置得那么苛刻,并且自然光的色溫大致在5000K左右,因此選擇臺燈時,3500~5000K是比較合適的。現在一些優秀的臺燈已經具備了色溫可調功能,不同使用環境調整到不同色溫,非常方便。 顯色指數:Ra>80,最好Ra>90 顯色指數表示光線對色彩的還原度,陽光的顯色指數為100,這個指數越高代表光線越接近太陽光,對物體色彩的還原度也就越高。如果顯色指數過低,我們在燈光下看到的色彩將是失真的,會造成認知錯誤。 生活中常見的顯色指數比較低的燈是以前老舊的路燈,當人站在燈底下時,整個人看起來都是黃色的,這并不是色溫太暖的緣故,因為白熾燈也很暖,但不會讓人的皮膚變得昏黃,根本原因還是顯色指數太低。 選購臺燈的時候,顯色指數一定要大于80。如果要在臺燈下做像畫畫這樣對色彩要求高的一些事情,建議臺燈的顯色指數至少要90甚至95以上。 燈罩設計:正常使用不會直視光源 談到燈罩設計,大家肯定會覺得這不就是個外殼嘛,選個好看的不就行了?那你就錯了。燈罩最重要的作用是避免光源直射眼睛,造成視網膜不可逆的損傷。 有些燈為了追求所謂的設計感,將燈泡一半露在外面,這樣隱患非常大。同時,即使燈罩設計沒問題,我們在使用時也一定不要把燈罩翹起來讓眼睛直視到光源。 藍光和頻閃:選CQC認證 藍光和頻閃是很多人比較敏感的話題,這兩個東西都對眼睛有害,但遺憾的是,幾乎所有燈都不能100%杜絕這個問題,因此只能說盡量把影響降到最低。 先說藍光,平常我們所說的有害藍光是指波長范圍為420-460nm的高能短波藍光,它在日常燈具和光源中都普遍存在。大多數LED燈發光原理是藍光打在黃光熒光粉上,混合激發形成白色光源。基于這個原理,很多廠家為了提高亮度,直接提高藍光強度,從而造成藍光過量。 當然,國家為了規范產品制定了臺燈CQC標準,明確LED臺燈的“藍光危害”評估,一盞合格的臺燈應該是達到無危險類(RG0)的,所以在選購臺燈的要選擇帶有CQC認證的產品。 再說頻閃,頻閃對眼睛傷害還沒有確鑿的科學依據,但確實有一些人在面對頻閃時會產生流淚、視力下降的現象,特別是現在的OLED手機紛紛推出DC調光功能,足以說明頻閃還是有一定影響。 關于臺燈頻閃,我記得有一年315晚會專門講了,并教給大家一招手機檢測法,將手機攝像頭對準光源,調節快門速度,觀察畫面中是否會出現一直閃動的黑條,如果沒有那就這個光源也就沒有頻閃。 其實呢這個方法不太嚴謹,臺燈CQC國標里“無可見頻閃”的臺燈光源輸出波形波動深度應小于等于0.08/2.5xf(90Hz<f≤3125Hz),并沒有說必須完全無頻閃。而手機相機本身快門速度最快可達1/6000秒甚至更高,如果快門速度超過了頻閃速度,頻閃也會被相機記錄下來,所以手機檢測法僅供參考。 總結 讓現在的人少用手機電腦、少看電視是非常困難的,與其痛苦地克制,還不如為自己打造一個好的光照環境。無論是學生寫作業,還是上班族晚上睡前玩手機,盡量開著一盞光照質量優秀的臺燈,再保持合理的姿勢和距離,近視就不太容易找上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