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是小兒時期常見的肺系疾病,哮指聲響,喘指氣息。以反復發作性喉間哮鳴氣促,呼氣延長為特征。好發于春秋兩季,多為素體過敏體質,以嬰幼兒及學齡前期最為多見。小兒哮喘的病因可分為內因和外因。內因責之于伏痰,痰之本,水也,源于腎;痰之動,濕也,主于脾;痰之成,氣也,貯于肺。小兒肺臟嬌嫩,脾常不足,腎常虛。肺脾腎三臟功能失調,易生痰飲。外因則以感受外邪或異物為主,尤以風寒、風熱之邪為主。其發作期的病機為“內有壅塞之氣,外有非時之感,膈有膠固之痰,三者相合,閉阻氣道,搏擊有聲,發為哮喘”。 一、審證度因,風痰瘀為先 朱丹溪曰:“哮專主于痰。”痰為哮喘發病之根,唐容川又曰:“瘀血乘肺,咳逆喘促。”瘀血也是哮喘糾結難解的重要因素。小兒哮喘發作時肺氣郁滯,宣肅失常,氣機紊亂,故津聚成痰、血凝成瘀,如此則經絡閉塞難通,進而痰又化瘀,瘀再生痰,相互交結,阻于肺絡,反反復復,遷延難愈。又有小兒為稚陰稚陽之體,正氣未充,五臟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壯,寒暖不自調,乳食不自節,抗邪力差,一旦調護失宜,最易為外邪所侵,外邪之中以六淫為主,六淫之內以風邪為先。“風為百病之長”“傷于風者,上先受之”,風邪侵襲,肺氣失宣,肺氣不利;“風盛則攣急”,搏及氣道、發為哮喘。余治療哮喘常著眼于疏風化痰祛瘀,多用三拗湯、二陳湯、金沸草散進行加減,以達到化痰瘀、通經絡之效。對于哮喘患兒風痰重者,余善用輕清疏風化痰,解痙緩急之僵蠶和蟬衣等蟲類之品,療效尤為顯著。 二、上病下治,平陽明治喘 肺主肅降,與大腸互為表里,陽明通則肺氣降,肺氣降則喘自止。肺失肅降,痰阻氣道,其氣上壅而致咳喘,用通腑瀉下法,肅肺而降熱,可使咳喘平息。對于喘息痰多、痰粘如膠、張口抬肩,但坐不得臥,特別是形體肥胖壯盛的哮喘患兒,宜宣白承氣湯合葦莖湯、葶藶子、桑白皮加減。葶藶子、大黃之屬,此二味雖皆苦寒,許多醫家懼而不用,但“有是證,用是藥”,無須畏懼,且體弱稚幼之童兒,更宜“無糧之師,利于速戰”,但應中病即止,勿使過之,或重藥輕投,每次少喂,一日多次,病情緩解改善后即止,從無傷正害體之弊。如若稍配合清補之品如薏苡仁、扁豆、白術以顧護脾胃,最好不過。臨床上對于一些頑喘,靈活采取“上病下治”,用通陽明之氣進而達到降肺氣之目的,效果甚好。 三、培土生金,護后天脾胃 根據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脾常不足”的生理特點,加上肺病日久,子病及母,久而久之而易成肺脾兩虛。“虛則補其母”,因此在哮喘緩解期,應重視對脾胃的調治。余以“培土生金”為大法,健運脾胃使得水谷精微上輸于肺,肺金得養、肺臟得健,從而達到控制病情發展的目的。在臨床上,多予顧護中焦之劑,如六君子湯、六神散與參苓白術散之類進行加減。常告誡云:“小兒腸胃脆嫩,不勝藥力,在調治方面,中焦之地不僅要補,更要運。”故在治療哮喘發作期或緩解期的同時,在方中稍添加消導之品如雞內金、山楂、建曲、二芽之類,以求效專。 四、調暢氣機,俾陰平陽秘 《素問·舉痛論》曰:“百病生于氣也。”氣機順則陰陽和,氣機亂則百病生,肺金為五臟六腑之華蓋,具治節之能事,對于肺金氣機失調諸證,調暢氣機、恢復臟腑陰陽氣血平衡則是治療大法。因此,對諸如哮喘之類之咳喘氣逆者,更要升降結合、散斂兼施。余常用升降散進行辨證加減。升降散因其組方用藥陰陽相配,升降并施,寒溫同用,既無明顯寒熱偏勝之性,又無補瀉偏勝之弊。不僅“升陽中之輕陽,降陰中之濁陰”,更多的是合人體氣機升降出入之理,使機體的陰陽失衡狀態得以調整,以愈疾病。亦常用調暢氣機之對藥諸如柴胡配前胡、瓜蔞配桔梗、炙麻黃配杏仁等之類進行出入加減。 五、扶正祛邪,汗法巧辨施 多汗的患兒,不外乎痰熱蘊肺、氣陰不足與氣陽偏虛三證。痰熱蘊肺者,葶藶大棗瀉肺湯,千金葦莖湯加減,合用仙鶴草、白芍、瓜蔞牡蠣散等化裁。針對氣陰不足者,以生脈散合瀉白散加南沙參、百合加減。對于氣陽偏虛者,常用桂枝附子湯增損合陽和平喘顆粒(系本院院內制劑,由麻黃、當歸、五味子、熟地等組成),效果明顯。在治療的過程中,余首推仙鶴草,仙鶴草又名為脫力草,其藥性平和,味澀收斂,入血分,不僅可以止血,又可補虛治療脫力勞傷。仙鶴草用于小兒哮喘有補虛,斂汗,平喘之功,補、宣、斂三力兼備,是為良藥。余用仙鶴草,伍百部治療新久咳喘;配麻黃一收一散、一升一斂療小兒新咳;如若久咳耗散肺氣,仙鶴草最為適宜。 六、冬病夏治,敷貼分寒熱 “冬病夏治”敷貼療法是中醫外治法之一,是“春夏養陽,冬病夏治”在臨床上的具體應用,體現了中醫“因時制宜”和“治未病”的思想。余躬耕杏林50余年,深諳中醫外治治療小兒哮喘療效顯著,且方便價廉,易于在患者中推廣和為患者所接受。故在辨證用藥的同時,也與辨證選穴敷貼療法有機結合。外治辨證亦是不可忽視,客觀存在的熱哮之證,豈能仍用治療寒哮外用藥敷貼?故寒哮者多以白芥子散為基礎進行化裁,如白芥子、細辛、甘遂、延胡索、制南星等;熱哮者,余則以自配之葶藶子、澤漆、麻黃、地龍、甘遂等為方敷貼。冬病夏治每年入夏之三伏貼,為每年5-10月,5-7日為間隔,穴位貼敷,連續3年,可有效提高患兒體質,增強抗病能力,減少哮喘疾病發生。 七、病案舉例 例1 趙某,女,6歲半,1995年4月19日就診。主訴:發作性哮喘3年加重1天。曾就診于多家醫院,使用平喘藥、抗生素治療,病情雖能緩解,但屢屢復發。本次就診前一天接觸花草后出現咳嗽、呼吸急促,并逐漸加重。診見:喉間痰鳴,咳嗽氣喘,鼻流濁涕,痰黃不出,煩躁不安,大便秘結,咽紅,舌紅苔薄黃,脈滑數。辨為風邪外襲,痰熱內蘊。治宜清肺滌痰,止咳平喘,方用宣白承氣湯合葦莖湯加減:炙麻黃、蟬衣、僵蠶各5g,杏仁、桑白皮、冬瓜仁、黃芩各7g,瓜蔞仁、薏苡仁各10g,葶藶子6g,生石膏15g,甘草4g,3劑,每天一劑,水煎服。 二診:哮鳴不顯,咳嗽,咳吐黃稠黏痰,無鼻塞流涕,舌淡紅苔薄脈細數,守原方去葶藶子、桑白皮,加南沙參10g,麥冬10g,5劑,每天一劑,水煎服。 三診:諸癥有減,舌脈同前,上方加烏梢蛇6g,赤芍6g,7劑。半月隨訪,病情未見反復,偶有噴嚏,予輕清宣肅,化痰逐瘀以鞏固,處方:炙麻黃、杏仁、谷精草、蟬衣、赤芍、浙貝母、黃芩、補骨脂、蜂房各5g,甘草3g。定期隨訪,酌情減藥。并每年入夏選熱哮外貼方穴位敷貼(華蓋,膻中,定喘,風門,肺俞),連續二載,至今未見再發。 例2 劉某,男,12歲,2009年12月17日就診。主訴:發作性哮喘1天。哮喘7載,入冬尤甚,飲冷易發。此次感寒后哮喘大作。診見:胸高喘促,喉中嘶鳴,咳嗽無力,痰白清稀,狀如泡沫,面色白,畏寒肢冷,口干喜飲,汗出,舌胖齒印,脈細無力。辨為氣陽偏虛,寒痰阻肺。治宜溫陽肅肺,化痰止哮,方用陽和平喘顆粒加減:炙麻黃、白芥子、蟬蛻各6g,杏仁、當歸、葶藶子各8g,淫羊藿、熟地、鹿角霜、僵蠶各10g,細辛3g,仙鶴草15g,7劑,每天一劑,水煎服。 二診:喘促緩解,時有咳嗽,痰白量多,舌淡有齒痕苔薄白,脈沉細,守原方加紫河車10g,連服15劑。 三診:喘平,偶有咳嗽,痰白清稀,舌淡苔薄白脈沉細,仍囑按上方隔日1服,再堅持3個月,至今未發。冬病夏治按寒哮方穴位外敷2年(華蓋、膻中、定喘、風門、肺俞),哮喘基本向愈,并囑入夏仍再敷貼二載以鞏固來之不易之療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