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頂山景區除了名揚天下的石刻,還有寺廟,有古鎮,有近年新建成的大足石刻博物館。 以前的大足石刻博物館,是現在大足石刻研究院的前身,同其它縣城的博物館沒有什么區別。規格升級為研究院之后,于寶頂山新建場館,沿用大足石刻博物館的名字,舊瓶裝新酒,博物館終于回歸“博物”的本質,陳列石刻文化,展覽地方文物,把大足深厚的歷史底蘊、豐富的地理人文一 一呈現世人面前。 ![]() 一定要把游覽圖拍進手機,以備隨時查詢。 ![]() 北宋街,相對的另一面有南宋街,供游客用餐住宿的地方。 ![]() 寶頂山,從這里進入景區。 ![]() 經過瑞相橋 ![]() 橋下小河,源自寶頂山,大足城外匯入瀨溪河,最后流入長江。 ![]() 牌坊,預示真正進入景區 ![]() ![]()
![]() 廣場 ![]()
![]() 兩邊是華表一樣的立柱,大象代表吉祥,獅子代表“如來正聲”。 ![]() “天下大足”廊坊。 “大足”一語雙關,既是區名,又有大豐大足之意。 "天下大足",一是祈福,希望天下大豐大足;二是表達太平盛世的欣然之情;三是表達大足走向世界的自豪。 ![]() 旁邊祈福殿 ![]() 許愿鐘,下設十二生肖畫像的投幣箱,右起: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 ![]() 隨便敲鐘,隨意給錢。 ![]() 祈福殿右側的售票廳 楹聯:清風明月本無價 香火靈山亦有緣 ![]() 像是檢票口,實際不在這里檢票,客流高峰期限流。遠處的高樓就是石刻博物館。 中柱對聯:石刻開懷迎來環宇千家客 浮圖含笑撿取名山一片雲 邊柱對聯:山掛千龝月 景開一佛門 ![]() 回望過殿和牌坊 ![]() 博物館在望 ![]() 禮敬橋 ![]()
有悲無智是曰凡夫,悲智具足乃名菩薩。 落款:壬午春居節林沙門一音。 哈哈,九幾年深圳打工回來的村民刻字,難掩興奮之情、自豪之感。字雖然丑,卻是九十年代南下打工大潮浩浩蕩蕩的一個歷史縮影。 ? ![]() 氣勢磅礴 ![]() 規模并不比省級博物館小 ![]() 古建筑樣式, 如同金鑾寶殿 ![]() 經幢,借鑒了大足石刻諸多元素。底座八角須彌金剛座,邊角有金剛背負,與北塔如出一轍;上一級收攏為圓柱,石龍周匝盤踞,騰云駕霧狀,與北山136號之轉經輪底部一樣;再上一級放大,環繞天龍八部護法;之上收縮為八角經幢,上刻佛經名目或經文;上端幾層塔狀結構,每層有佛像。 ![]() 北山281號之經幢 ![]() “大足石刻博物館”匾額 ![]() 進門就是石頭,一是寓意石刻文化,二是示意中國石刻(莫高窟、云岡、龍門等)分布狀況。 ![]() ![]()
![]() 放眼望去,展廳高遠闊大,柱子和墻體古樸厚重,藏品在燈光下美輪美奐,似乎古老的時光在此駐足,顯出滄桑和靜美。 ![]() ![]() 首先展示世界石刻發展歷史,分布概況,不同時期不同地域呈現出的藝術特點。 ![]() ![]()
![]()
![]() 圖片包括,印度阿旃(音 zhan)陀石窟、印度埃勒凡塔石窟、印度埃洛拉石窟等。 佛教在公元前6世紀末興起后,數百年間無佛像之刻畫,凡遇需刻佛本人形像之處,皆以腳印、寶座、菩提樹、佛塔等象征。 1世紀后,隨大乘佛教的流行,信徒崇拜佛像漸成風氣,遂有佛像的創作。 最初佛像是從印度民間的鬼神雕像轉化而來。 犍陀羅是古印度十六列國之一,位于現在巴基斯坦北部的白沙瓦谷地。公元前三世紀,阿育王派遣布教師到此布教,佛教興起。公元1—2世紀,犍陀羅地區開始出現受希臘雕塑藝術影響的佛陀塑像,之后擴展到建筑、繪畫等藝術領域,這些融合了希臘、波斯、印度三種元素而自成一體的藝術形式,稱為犍陀羅藝術。典型塑像如現今阿富汗巴米揚峽谷的巴米揚大佛。其特色是佛像面容橢圓,高鼻深目大耳,頭發呈波浪形,有頂髻,身披希臘式大褂,衣褶多由左肩下垂,袒露右肩。 犍陀羅藝術對中國隋唐美術影響很大,成就了大同云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敦煌石窟等一批中西合璧的中國古代藝術瑰寶。 ![]() 下面以大足石刻為主線展示中國石刻的發展歷史 ![]() 典型的犍陀羅藝術風格佛像:圓臉、高髻、大耳、希臘式大褂,體態明顯。 ![]() 僧衣貼身,體態盡顯,犍陀羅風格明顯。 ![]() 風格及形象開始中國化,出現瓔珞和繁復的衣帶。衣帶下垂,與后來"吳帶當風"的飄逸有明顯不同。 ![]() 佛教通過絲綢之路流傳中國,犍陀羅藝術隨之而來,主導了中國佛教石刻的早期風格。 畫家曹仲達,原籍西域曹國(今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一帶),在北齊享有盛名。以畫佛像著稱,世人稱為“曹家樣”。他的人物畫,衣服褶紋多用細筆緊束,似衣披薄紗,又如剛從水中撈出之感,這種風格被后人命名“曹衣出水”,既有犍陀羅藝術對人體的寫實,又有中國畫的含蓄朦朧。 “曹衣出水”強調形體美,著意刻畫人物曼妙的體態。 ![]() 形象已完全中國化,形體還遺留犍陀羅寫實風格,但是衣帶飄飄,轉向"吳帶當風"的寫意風格。 到了唐代,無論繪畫還是石刻,開始摒棄犍陀羅藝術的寫實,風格逐漸趨向于寫意,追求筆未到而意到,與現實比較似乎總有殘缺,但是意境已是淋漓盡致。 唐畫家吳道子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他善畫佛像。在衣紋風格上用蘭葉描,以勁怒的筆力和博大的氣勢來表現飛動的袍袖飄帶。體現了漢服“褒衣博帶”的飄逸感,有一種“天衣飛揚,滿壁風動”的效果。因此被后人稱為“吳帶當風”,這種畫風在敦煌壁畫中被廣泛應用。 “吳帶當風”注重神態美,傾向于凸顯人物的風度和神韻。 自此,中國佛教石刻開始形成自己獨有的風格,人物形象越來越中國化,其藝術風格也如同中國水墨畫一樣寫意、蘊藉、灑脫。 ![]() ![]() 含蓄、肅穆、堅毅。 ![]() 鎮館之寶:釋迦牟尼佛 原存于寶頂小佛灣,是寶頂石刻建造者智宗大師最早創作的石像,是大師修行觀想的對象。 該尊佛像主像高143厘米、寬116厘米、厚104厘米;基座高42厘米、寬116厘米、厚104厘米。 釋迦牟尼佛結跏趺坐于蓮臺基座上,僧衣如絹似綢,佛像身軀微微前傾,雙目下視,身形勻稱協調,是大足石刻最為精美的代表作之一。 ![]() 到了宋代,佛像追求精美,人物秀美,衣飾繁復,瓔珞遍布,飄帶眾多,衣冠華麗,多鏤空,極盡精巧。 水月觀音,是北山石刻出現次數最多的觀音形象。一腿屈膝,一腿盤地,坐姿隨意灑脫,最受中國文人推崇。 ![]() 佛陀于菩提樹下修行,不覺頭發胡須已繞脖矣! 典型印度人形象,面目生動,如同活人。有一種邪魅的吸引力。 ![]() 當代匠人復制北山石刻136號窟之日月觀音 日月觀音是136號窟精品之一。游客可拍照以對比。 ![]() ![]() ![]() 宋代造像,連老虎都有秀美之氣! ![]() 椅子靠背頂端有如靠枕,椅子鋪有軟墊。墓主人云髻高聳,耳鬢不知是耳環還是頭飾,長長下垂。這些細節為后人展示了宋代人的生活。 ![]() 中間座椅鋪有軟墊,兩旁侍女手捧長毛巾,似乎正等著女主人沐浴后出來。 ![]() 以上大足出土的宋墓石刻,精美絕倫。從側面反映出當時石刻之盛,石刻之風不僅佛像,而且遍及建筑、墓地等生活的方方面面。 ![]() 佛像穿著打扮上,越來越平民化,高高的額頭,以及面目、身形,已經是地地道道的中國人,只有頭髻和大耳保留了佛陀異于常人的特征。 ![]()
![]() 南山石刻真武大帝。博物館里的更“皇家、貴族化”,內斂、慈悲,南山真武大帝更具胡人特征,彪悍,威武。 ![]() 大腹便便, 養尊處優和雍容貴氣盡顯無疑。 ![]()
![]() 九龍纏繞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其復雜讓人眼花繚亂。 ![]() 造型奇特 ![]() 玉的瑩潤結合佛像的慈悲,形成另一種美感。 ![]() 少了唐宋武士造像的威猛、殺氣。 ![]() 簡潔、趣真、傳神 ![]()
![]() 當代匠人作品,憨厚有余 ![]()
![]()
![]()
![]()
![]()
![]() 以上石刻,有的出自本地石刻,有的出自寺廟,有的出自民間,有的出自墓葬,有的出自當代匠人,不一而足。足見博物館工作之用心。 ![]()
![]() 大足石刻出現兩次佛頭被盜。 1995年6月4日,大足石刻北山多寶塔內一尊南宋時期的釋迦牟尼佛像頭部被人盜割。25天后,警方在成都將主犯王**抓獲,找到來不及出售的佛頭。王**后來被執行死刑。 2004年,大足石門山摩崖,楊柳手觀音和獨腳五通神佛頭被盜,至今沒有破案。2009年8月,專案組在里“找到”了五通佛頭。 找回的佛頭,不知是否陳列在內,大家可以找一找。 ![]() ![]() 光影效果圖再現大足石刻之經典洞窟場景,歲月侵蝕的石像復原如初,重新變得立體而生動,好像活過來一般,栩栩如生。給人視覺上強烈的震撼。越是對石像熟悉,這種感覺便月強烈,會發現許多以前自己所忽略的細節,耳目一新。 ![]()
![]() 碑刻最具歷史價值,建議大家參觀時一幅一幅地拍照,回去后對應石刻一 一研讀,如同剝開遠古的巖層尋找古生物化石,生出考古的樂趣。循著這些碑刻走進古代,你會接觸到大足歷史上許多有趣的古人。 如果博物館能夠展出清代大學者張澍的《大足金石錄》一書,并能提供網上下載,就太好了。該書幾乎一網打盡大足碑刻,是了解古代大足人文歷史的鑰匙。 南山石刻有清代大足知縣張澍和王德嘉的多塊碑刻,如果游客喜好文人佳話而游覽南山石刻,博物館里兩人的碑刻拓本更不能錯過了,更何況,兩人都是書法大家。 ![]()
![]()
![]()
![]()
![]()
![]()
![]()
![]()
![]()
![]()
![]() 瓷器不像電視上“鑒寶”欄目里的文物那么驚艷,畢竟,現在的川渝人祖先都是“湖廣填四川”過來的移民,都沒有深厚的家底。 到了博物館,方恨學識之淺薄。學識越深厚,便越有看頭。越了解當地人文典故,便越能看得明白。 大足石刻博物館,是深入了解大足人文歷史的一扇窗戶,游客不容錯過。 |
|